首页期刊导航|科技管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管理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蔡齐祥;黎懋明

半月刊

1000-7695

kjglyj@periodicals.net.cn

020-83568469;83163517

510033

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国际科技中心三楼307室

科技管理研究/Jour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科技管理研究》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源刊、中国学术期刊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实施路径的优化

    高盼军戚湧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正当性进行论证,表明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合法、合理且必要的.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归纳,发现目前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存在运行体系受阻、管理体系缺失、考核体系失衡、服务体系不济等实施困境.为应对以上困境,基于超循环组织理论,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健全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运行体系,制定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管理体系,完善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考核体系,实施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服务体系等,构建"四位一体"的优化实施路径.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实施推广,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路径

    科研管理视域下的高校交叉学科创新研究

    张卓刘浪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讨论交叉学科发展必要性以及存在的困境,发现交叉学科创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学科交叉的理念意识不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多学科背景人才缺乏等问题,并结合个案进行分析,提出组建高起点高标准交叉研究平台、构建交叉人才队伍体系、探索制度创新以及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资源配置等建设发展路径,为交叉学科融合创新发展提供模式和对策,不断推动学科发展增长点以及科研竞争力的提升.

    交叉学科科研创新高等院校"四新"

    数字普惠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机制与门槛效应分析

    欧阳秋珍陈昭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高效利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利用 2011-2021 年我国 31 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以创新参与度、创新产出能力为中介的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异质效应与非线性效应的多重视角,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普惠金融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效应为正,且存在累积递增效应;第二,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创新参与度和创新产出能力进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而且创新产出能力的中介效应更强;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效应更强;第四,数字普惠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动态非线性关系,在门槛值之前存在阻碍作用,只有越过门槛值后才会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参与度的非线性调节效应都是积极且显著的,但是创新参与度的调节效应要小于创新产出能力.由此提出应积极发展我国的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信息技术和传统金融高效融合、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度融合、实施差异化动态化的科技成果转化策略等相关对策建议.

    数字普惠金融科技成果转化异质性中介效应门槛效应

    经济发展新格局下建设生物制造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的路径与对策——基于北欧两国经验的比较

    王浩绮周小力刘兆星纪晓俊...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比较北欧国家瑞典和丹麦与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异同点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两国围绕建设生物制造产业科创平台应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压力的创新举措.基于瑞典重点发展以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森林生物技术中心、Testa中心和丹麦诺和诺德基金会建立生物可持续研究中心来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技术的成功经验,提出加大政府引导力度、扩大资金投入、增强企业主体地位、探索创新运行管理模式、集聚国际优势团队打造成果转化长效机制等建设生物制造产业科创平台的路径与对策,以促进我国从生物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

    生物经济生物制造产业科创平台建设北欧国家

    失败容忍对制造企业组织敏捷性的影响机制分析——基于机会识别的中介作用

    吴亮刘衡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失败容忍文化对制造企业组织敏捷性的影响机制,基于组织设计理论,挖掘制造企业机会识别提升的前因变量,同时考虑政策扶持的权变影响,探究失败容忍文化对制造企业组织敏捷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利用来自广东的206家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检验了研究假设.研究发现,失败容忍对机会识别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水平政策扶持会增强失败容忍与机会识别之间的关系;机会识别对运营敏捷性和市场敏捷性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会识别在失败容忍与运营敏捷性和市场敏捷性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制造企业应重视失败容忍文化的培育,关注政府对企业主导行业的支持程度,并充分发挥机会识别在提升运营和市场敏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失败容忍机会识别政策扶持组织敏捷性制造企业

    科技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赵五一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科技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优化高校人才培养和实践育人路径,针对在校及已毕业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情况,将研究指标分为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创新实践 4 个目标层的 14 个指标,进一步针对科技竞赛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和影响方面研究不足的问题,深入探讨了有关具体影响和作用机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深入考察参与和未参与科技竞赛的两个对照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差异.研究表明:科技竞赛经历对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思辨能力和创新实践均有显著正面影响.科技竞赛涉及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需要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结合,而跨学科的参赛团队合作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式.

    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法

    数字转型背景下员工角色冲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姜忠辉李隆辉孟朝月罗均梅...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于数字化转型情境之下,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探析员工数字转型角色冲突影响员工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重点考察现场非正式学习在二者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以及数字技术可供性的调节作用.通过对 237 份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员工数字转型角色冲突负向影响员工创新绩效,现场非正式学习在二者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随着数字技术可供性的提高,员工数字转型角色冲突对现场非正式学习的负向影响减弱,现场非正式学习在员工数字转型角色冲突和员工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同样减弱.因此,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应关注员工角色状态,提升员工的数字技术可供性感知,从而降低员工因数字转型角色冲突对创新产生的不利影响.

    数字转型角色冲突现场非正式学习数字技术可供性员工创新绩效

    资源相似视角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创新路径优化

    姚双刘青吴乐科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产业协同创新关联机制,提升协同创新资源分配效率,以中国 2015-2022 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专利合作为基础,运用节点间相似性来估计未连接节点间的链接可能性,通过融合相似性指标进行关联预测,结合资源相似理论和链路预测模型推断创新主体潜在研发合作趋势,据此提出协同创新网络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规模日益扩大,整体网络分布松散,网络主体的协同合作以弱连接关系为主,尚未形成多核心技术凝聚性子群,不利于创新主体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根据创新主体技术合作链接预测效果,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倾向于优先连接机制,与拥有大量邻居节点的创新主体建立连接关系;融合CN、RA和ACT指标预测,发现未来新进节点优先选择的合作对象多为网络核心节点的创新主体,汽车零部件企业间合作最为多见,整车与通信企业、互联网与电子信息企业间协同创新可能性最大.

    资源相似性协同创新网络结构链路预测

    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组态研究

    汪群杨乐赵晓阳杨彤彤...
    160-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创新生态理论,从组态视角探讨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复杂因果关系,为丰富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的研究和科创园区的创新活动提供实践参考.首先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出发,以 8 家位于江苏省的国家级科创园区作为典型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和文本分析法,识别出影响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然后基于组态视角,进一步选取 69 家江苏科创园区,采用fsQCA方法,通过案例间的比较探索影响其协同创新绩效的条件组态.研究发现:(1)单个要素不构成科创园区高协同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2)驱动科创园区高协同创新绩效有 4 种条件组态,体现了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的多重实现模式,具体为校-政二元驱动型、园区主导-政府支持型、政-校-园协同联动型和政府主导-园区运作型;(3)组态中部分资源的投入存在替代效应,例如,在一定条件下,高层次人才和经费资源的投入在实现高协同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具有相同效果.

    科创园区高质量协同创新协同创新绩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多元主体协同如何促进数字乡村建设——基于浙江省64个县的NCA和fsQCA分析

    徐旭初徐之倡吴彬
    16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协同理论和内源式发展理论,运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多元主体系统对数字乡村建设成效的复杂因果机制.结果发现:第一,单个影响因素均不构成数字乡村高建设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存在 7 条高建设成效驱动路径,划分为社会支持模式和政府引导模式.第三,在社会支持模式路径中,产业结构基础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部力量,数字普惠金融则成为与之配合的外部力量.第四,在政府引导模式中,部分路径注重"政府+社会"二元协同发展模式,还有一些地区依靠上级政策的指导,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战略和规划提供指南.

    数字乡村建设协同理论内源式发展理论fsQ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