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和产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和产业
科技和产业

牛东晓

月刊

1671-1807

kejihechanye@163.com

010-62174221

100081

北京市学院南路86号

科技和产业/Journ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查看更多>> 《科技和产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全国一级学会—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题写刊名。2001年创刊,月刊。本刊定位:科技与经济交叉类综合性期刊。以促进经济与科技结合为宗旨,主要登载科技与经济交叉类研究型兼应用型论文。 主要栏目:宏观经济、产业发展、地区发展、区域发展、技术经济分析评价、金融证券、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三农”问题、教学园地等,特别针对科技界和产业界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是高等院校师生、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专家、企业界人士、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参阅的工具。 本刊是国内主要检索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等数据库均全文收录本刊,具有相应的学术地位,获得了期刊界和作者的认可。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了本刊曾经刊发的文章。《科技和产业》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 热诚欢迎广大作者提供具有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法研究及高水平的文献综述、学科发展述评、学科前沿评介、实际工作经验总结等稿件,杂志也可刊发项目、课题的研究报告。我们期待您的真知灼见、观点碰撞,将为您的成果发布、职称评定、毕业升学等提供权威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油气田废弃旧油管绿色再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工业化应用

    刘文红谷锋锋李京川杨力能...
    213-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陕北气田在试油、试气以及压裂作业后,产生了大量的废旧油管,亟需解决回收现场混放废旧油管钢级材质分选困难、经修复后的API(美国石油学会)螺纹粘扣及采用的特殊扣无法通用等再制造油管使用周期不长等问题.提出基于"化学成分+硬度"现场测试值判据的综合分析方法区分管材的钢级和材质,以N80及以上钢级抗拉强度高、抗粘扣性能优异的特殊螺纹油管代替加厚油管作为压裂管柱专用扣型,再生油管经全尺寸实物试验评价及示范应用,质量指标和服役性能满足气井压裂作业工况要求.项目试验及推广期间,完成安62井、子22-2等现场压裂83井次,使用再生油管30 896根(包括变扣和短节),节约管材投资总额2 798余万元.同时开展了再生油管多次压裂试验,其中开展二次压裂14井次,三次压裂2井次,最大作业深度达到3 854 m,作业压力52~54 MPa,取得较好成效.通过旧油管绿色再制造,将旧油管变为满足压裂作业使用要求的作业管柱,不仅能延长管材服役周期,也能大量挽回油气田的间接损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观.

    旧油管绿色再制造技术钢级材质分选特殊螺纹接头压裂

    深层页岩气吸附模型和物质平衡新方法

    熊亮曹海涛樊浩钱锋...
    220-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评价深层页岩气井单井最终可采储量(EUR)对页岩气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调研深层页岩气吸附模型,基于各模型对吸附数据的拟合程度优选出考虑深层页岩气吸附因素的T-Langmuir模型.基于T-Langmuir模型表征的深层页岩气吸附特征和流动物质平衡方程基本原理,建立考虑深层页岩气吸附特征的流动物质平衡新方法,并计算了四川盆地某页岩气井的单井最终可采储量.研究结果表明:T-Langmuir模型在高压条件下拟合效果较好,可以作为深层页岩气的吸附模型.新方法计算的单井最终可采储量为1.397× 108m3,比传统方法的计算结果大0.109×108 m3,经过和其他方法对比,新方法计算结果更为准确.

    深层页岩气吸附模型流动物质平衡储量计算

    高压氢气安全储运和泄漏监测研究现状

    李刚林晓晖曾科宏王飞...
    226-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氢气泄漏引发的大气、土壤等环境介质的温变机理,对于提高氢气泄漏监测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总结氢气储运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保障氢气输送安全的技术措施和监控策略.结合相关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对氢气泄漏的特点、扩散特性、燃爆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运用数值仿真模拟高压氢气经过泄漏孔后在大气或土壤中的扩散过程,预测氢气泄漏事故的影响范围,为储运工艺设计、管理优化、安全监测提供指导.

    高压氢气储运泄漏特点数值仿真负节流效应监测技术

    智能化电子信息装备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张毅孙桂才
    23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智能科学技术驱动和高端战争需求牵引下,电子信息装备智能化发展势在必行.智能化功能性能特征成为电子信息装备作战能力提升和新质能力生成的重要支撑.为了全面系统、科学合理衡量智能化电子信息装备能力,突破传统指标在智能特征评价方面的局限,通过基于电子信息装备智能化内涵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从执行力、认知力和适用性3个方面,设计智能化电子信息装备指标体系模型,并以高端海战场雷达装备为例验证展示方法可行.

    智能化电子信息装备指标体系高端战争智能科学技术

    基于可信计算的终端设备安全预警技术

    成伟伟
    239-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阶段终端设备安全认证和风险预测缺乏主动机制问题,引入动态白名单可信认证技术、异构化接口集成技术和智能化告警技术等关键技术,对终端设备和数据进行评估,提出粒子群优化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终端设备风险进行预测.最后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信息安全管理者提供数据参考和决策支持.

    可信计算工控安全终端设备安全预警

    沂南界湖公园服务建筑大跨度多波折面空间钢网格结构的分析与设计

    朱磊
    246-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例,探讨多波折面空间钢网格结构体系在大跨度结构中的应用.对项目进行重难点分析,选取折面空间钢网格结构体系,运用YJK和SAP2000软件进行弹性对比计算,采用YJK软件进行屈曲分析以及静力弹塑性分析,对该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受力特点、稳定承载力等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分支柱结合柱脚进行综合设计,并对结构细部节点进行有限元应力分析.分析发现,该体系具有类似于桁架的受力特点和设计控制荷载.分析结果表明,合理设计条件下该结构体系适宜用于大跨度结构且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设计过程中采用的分析方法和细部设计措施可以为类似建筑工程提供参考.

    折面空间钢网格结构大跨度工程设计细部构造

    垃圾焚烧炉渣在三轴试验中的力学特性和破碎特性

    李越
    252-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上海某生活垃圾焚烧厂产生的炉渣为研究对象,对垃圾焚烧炉渣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得到炉渣的化学成分组成.然后对干燥状态下的炉渣进行三轴试验,并在试验后进行颗粒筛分,得到垃圾焚烧炉渣在三轴试验中的力学特性和破碎特性.最后,将三轴试验数据和直剪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炉渣在不同试验中的强度指标和颗粒破碎程度,定量描述炉渣颗粒的破碎率.研究发现,当三轴试验的围压达到一定大小后,由剪切作用产生的破碎率将不再增长,此时剪切面处的颗粒已经全部破碎,即如果用更大的围压力进行三轴试验,实际增加的只是压缩破碎率.

    垃圾焚烧炉渣颗粒破碎直剪试验三轴试验强度指标破碎率

    超深异型基坑开挖特性及支护优化——以南宁4号线大沙田站为例

    王建鹏
    258-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超深异型地铁车站基坑工程为依托,建立工程尺寸的数值模型预测基坑变形情况,提出变形控制措施.结合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手段,分析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及支撑的受力变形机理,验证变形控制措施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第4道支撑处约为0.65He(开挖深度);坑边地表沉降曲线呈"U"形分布,地表沉降与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呈正相关;原设计基坑变形过大,采取控制措施后基坑变形满足工程要求.

    超深基坑地铁车站围护结构数值模拟

    排水管道顶管下穿城市动载道路施工技术探讨——以什邡地区工程为例

    罗利刘卫华童龙伟付华永...
    265-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管线下穿动载道路等敏感区域时,易引起周围土体变形,造成土体周边沉降与隆起.为解决传统顶管技术的不足,更好地实现复杂环境下顶管安全穿越城市道路等敏感区域,以什邡市城东片区配套道路排水工程顶管施工为背景,研究一种地下排水管线顶管穿越动载路面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含顶进、掘进、线型控制及灌浆系统,通过顶进前的数值模拟与安全评估,优化顶进工艺.工程实践表明,顶管结束以后,管道区域顶部路基及路面变形较小,满足施工变形控制的要求.

    排水管道顶管施工安全评估激光测量注浆预加固

    盾构下穿建筑物变形分析与控制措施——以济南地铁4号线隧道为例

    刘禹许振翔李世堂李辉...
    271-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地铁的大力建设,其施工过程也受到越来越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掌握每种因素的影响规律,并针对不同工况研究不同的加固措施.以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邢村站至唐冶南站区间盾构施工为工程背景,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构建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别对盾构隧道正下方穿越建筑物与侧下方穿越建筑物进行分析,并采取不同的加固措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盾构隧道开挖正下方穿越建筑物的情况下,对于地表以及建筑物基础的沉降差,采用基础下注浆加固控制效果约为24%,隔离桩加固控制效果约为15%,拱顶注浆加固控制效果约为47%,拱顶注浆加固控制效果最好,但采用隔离桩加固控制效果较差,因此在正穿时不建议采用;在盾构隧道开挖侧下方穿越建筑物的情况下,对于地表以及建筑物基础的沉降差,采用基础下注浆加固控制效果约为24%,隔离桩加固控制效果约为33%,拱顶注浆加固控制效果约为49%,拱顶注浆加固控制效果最好,隔离桩次之,基础下注浆加固控制效果较差.

    盾构隧道变形控制数值模拟地铁隧道上部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