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与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与管理
科技与管理

高军

双月刊

1008-7133

stm-hust@vip.sina.com

0451-86396393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2号

科技与管理/Journal 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指导类期刊,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思想,以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为战略宗旨,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科学与管理知识及信息等。坚持“政策权威性、理论学术性、实践适用性、宏观综合性,微观指导性”等编辑方针,力求推陈出新,坚持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指导意义的办刊思想,为广大作、读者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因果链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周期影响评估逻辑框架构建研究

    方勇汪楚媛苑怡陈雪艳...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探索开展长周期、学术性与社会影响的全面系统的影响评估,有助于全面总结基金资助的广泛经济社会影响,并提出更为有效的资助方式。本文基于变革理论和因果链分析,首先清晰界定了基础研究计划影响和影响评估的概念;然后从变革的发展阶段综合考虑科学基金的学术与社会影响,构建出"科研产出、科研影响、科研环境"的多维影响评估逻辑,由此设计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影响评估的逻辑框架;进一步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个资助计划为典型案例,从该计划的定位、目标、成效出发,依据影响评估的逻辑框架设计出具体评估内容,并提出了开展基础研究计划影响评估的政策建议。

    基础研究计划绩效评估影响评估变革理论

    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评价与技术创新影响研究

    孔楚雪汪浩瀚
    1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重点产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已经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本文采用 2007-2021年数据测算27 个制造业细分行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分析时空变化规律并基于正态云模型作韧性评价。研究发现:仪器仪表、通用设备、化学原料等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水平评价弱,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技术创新能够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并且技术创新水平对产业链韧性存在市场规模和研发投入的门槛效应。从异质性检验来看,技术创新对中低技术型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作用显著。

    产业链韧性技术创新制造业产业链

    技术创新政策能提升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技术效率吗?

    李美娇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现有技术创新政策对两行业融合路径尚不明确。为此,基于 2009-2018 年相关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和动态fsQCA方法研究技术创新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是多个前因条件协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多种前因组态,单一条件难以产生高融合技术效率;政府政策组合呈现高科学技术支持,非高政府采购的一般规律;高融合技术效率的条件组态伴随时代发展,由"孤注一掷"向"面面俱到"再到"内紧外松"逐步演化。研究结论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技术创新政策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效率SFAfsQCA

    基于灰色关联-TOPSIS模型的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以大学科技城为例

    成鹏飞裘国珍李松亮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科技城是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学评价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的转化绩效,本文从研发能力、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维度选取指标,构建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基于TOPSIS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评价模型。应用所构建的评价模型对长沙岳麓山、武汉东湖等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绩效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整体呈逐年上升态势,影响其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绩效的因素众多,且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新产品销售收入和R&D人员全时当量等指标对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绩效影响较大。同时,因政策与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大学科技城成果转化绩效也有较大差异,长沙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的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绩效低于武汉东湖,略高于沈阳。最后,根据与武汉东湖和沈阳的对比分析为提升长沙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的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绩效提出对策建议。

    大学科技城TOPSIS灰色关联度成果转化绩效评价

    北京市中关村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评价研究

    李华晶康瑷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创业生态系统作为绿色低碳循环利用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发展水平,本文选取了2016-2020 年北京市中关村示范区的数据为研究样本,以"支持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供给功能"4 个功能为核心维度构建北京市中关村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熵权—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服务功能整体发展态势向好,其中供给功能更为突出;形成了"政策支持—支持功能—服务功能"的明显链式影响结构;服务功能整体以及两两之间的功能耦合协调度呈非线性波动上升状。最后,本文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为北京市中关村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的水平提升提供了有益启示。

    绿色创业创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李峰孙玥琪魏学辉
    6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3-2020 年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了数字经济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对区域创新实力、创新效率和创新潜力均有显著积极作用。同时,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提升本地区的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带动邻近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是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创新能力的两条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改善效果显著。研究结论为新时代促进区域创新空间优化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区域创新能力空间溢出效应区域异质性空间计量模型

    数字化转型、社会资本和企业创新绩效

    朱晓琴罗兰关勇军张奥迪...
    7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快速迭代,如何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层级创新跃升推动产业升级成为业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将以社会资本为切入点,基于 2010-2021 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采用文本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研究并检验数字化转型是否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结果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具体影响机制为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获得更多社会资本存量(地区社会资本、企业社会资本、个人社会资本)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在社会资本3 个子维度中,企业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最强,地区社会资本次之,个人社会资本最弱;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在国企和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更突出。

    数字化转型社会资本企业创新绩效中介效应

    数字化转型、跨界搜寻与绿色创新——组织环境文化的调节作用

    朱雪春徐伟
    9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创新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探究数字化转型如何驱动绿色创新具有重要价值。构建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影响的理论模型,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并探究跨界搜寻的中介作用及组织环境文化的调节作用,揭示数字化转型影响绿色创新的路径及边界。基于335 份问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市场知识跨界搜寻、绿色工艺创新与绿色产品创新均有正向影响;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市场知识跨界搜寻对绿色工艺创新与绿色产品创新均有正向影响;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市场知识跨界搜寻在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工艺创新及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产品创新间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组织环境文化在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工艺创新及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产品创新间起正向调节作用。结论可深化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创新研究,也为驱动绿色创新提供思路借鉴。

    数字化转型绿色创新跨界搜寻组织环境文化

    电力行业的碳脱钩路径研究——基于20家电力企业的面板数据

    于成学吴婉莹张镇东
    10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力行业低碳转型是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控制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是推动我国碳排放尽早达峰的重要举措。本文以电力行业的上游发电端为主,以中游传输端以及下游需求端为辅,研究电力行业中的脱碳问题。首先,结合电力行业各个环节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构建理论模型。其次,选定衡量碳排放的能源消耗量、发电量和营业收入为初步指标,获取我国典型的20 家电力企业2015-2022 年的面板数据,应用Tapio脱钩模型衡量碳排放量与电力行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运用LMDI模型探讨碳排放量的影响机理,从供应端到传输端再到需求端,对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三年电力行业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一直处于增长负脱钩状态;20 家企业中除了华能国际处于衰退脱钩状态,其余19 家企业的碳排放量总趋势均在不断增加,大多企业处于增长负脱钩状态或者增长连接状态,其中国电电力处于最不理想状态;企业进行绿色转型以及能源结构优化可以有效实现碳减排以及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国性企业应当先有序降低碳排放量的增长速率,再逐步进行绿色转型;地区性企业应当形成经济增长—发展可再生能源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在提高企业经济实力的同时逐步进行绿色转型;能源结构和发电效益是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脱钩因素,能源强度和发电规模的增长能有效降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最后,从上游供应端、中游传输端和下游需求端提出具体的脱碳路径,以期助力电力行业实现碳排放脱钩。

    电力行业Tapio脱钩模型LMDI模型

    《科技管理学报》投稿须知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