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孙书行

双月刊

1671-1254

journal-ss@163.com

0871-5920024

650500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景明南路727号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为国家公开发行的社科类综合性中文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文化、艺术,哲学、经济、教育学、法学、外语等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性学术论文。为积极探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弘扬学校综合实力,优化科学结构,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发掘求是的精神,突出办刊特色,热忱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社会的审判公开:理念创新与规则构建

    谢小剑周元辰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当事人、法院之间在审判公开上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诉求,其冲突有待解决.面向社会的审判公开认为审判公开也是媒体及公众的一项权利,面向社会的审判公开有助于满足知情权,实现言论自由权、监督权,提高司法公信力.我国应当有效平衡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听审权,优先保障媒体、当事各方亲属的听审权,主要采取随机的方式分配旁听证.此外,还应当赋予社会公众、媒体对法院不当限制、剥夺公开审判时的救济权利.

    审判公开司法公信力司法公开司法改革司法审判

    基于ChatGPT的弱人工智能体犯罪刑法规制原则的确立与适用

    张宜培
    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阶段的ChatGPT仍属于弱人工智能体的范畴.涉弱人工智能体犯罪可能表现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权利,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诸多类型.刑法应确立安全与发展相平衡、刑事责任与法益侵害相关联、刑法规范完善与社会事实发展相同步三大规制原则.确立规制原则有利于人工智能刑法学的发展,对相关立法、司法实践也均有所裨益.将规制原则适用于实践中所带来的结果包括:应当追究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行业规范、研发生产者对产品的自我承诺可以作为研发生产者注意义务的来源,购销合同不能作为使用者注意义务的来源;宜以"行为当时的科技水平"作为预见可能性的判断标准;被允许的危险和企业合规对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起到限制作用;对于现行刑法规定无法妥当定罪量刑的情形,应及时完善立法予以应对.

    弱人工智能体ChatGPT刑法规制原则过失犯罪立法

    生成式人工智能场景中个人信息保护的风险、逻辑与规范

    寿晓明曹贤信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运而生使得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新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从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和生成场景中引发了信任危机,传统的个人信息自决路径已然无法适应数字时代的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个人信息的算法识别本质成为个人信息保护的新契机,算法对个人信息识别从因果关系转向相关关系,而个人信息流通则基于场景一致性理论建构起信息规范,使得个人信息流通具备合理性,并将个人信息流通的风险控制在信息规范的限度之下.重塑以算法可识别为核心的风险规范路径,需要建构数字守门人的二元规制机制,形成个人信息流通的外部监管规范;同时在个人信息识别流通中,对知情同意原则以信息信托义务进行补充,从而实现个人信息的内部流通机理;对个人信息流通风险基于场景化分置,将个人信息和模型算法进行分级分类,促进个人信息保护的敏捷性治理,以此实现个人信息保护和流通的平衡.

    算法可识别个人信息保护生成式人工智能流通规范数字守门人

    规则正畸:知识产权行为保全中的利益平衡路径

    周立勤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大国博弈中,合理利用行为保全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举措,但却因当事人间的程序利益失衡而出现功能异化.《知识产权行为保全规定》的发布,没有从制度层面扭转被申请人处于弱势地位的局面,具体表现为被申请人的程序参与及程序救济的匮乏.保全程序克减被申请人的程序权益的正当性基础在于其包含的实体法与诉讼法的双重属性,但知识产权行为保全特殊性缺乏倾斜保护一方当事人的必要性.在明确行为保全略式诉讼程序性质的基础上,应限制法院依职权启动保全、细化审前询问规则、扩宽反担保适用范围并明确反向行为保全等规则,以打破当前困境,充分释放知识产权行为保全制度能效.

    知识产权行为保全被申请人程序利益略式诉讼程序程序参与程序救济

    发展伦理学视域下的科技伦理治理发展观与优化路径

    薛桂波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伦理治理是我国为了应对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而提出的科技伦理战略,力图实现科技发展对于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增进的积极作用.发展伦理学从发展的伦理和伦理的发展双重维度凸显了伦理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能够为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治理发展观、发挥科技伦理对于科技合理化发展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基于发展伦理学的理论视野和方法论,应注重从科技伦理治理中的前瞻性伦理责任、伦理规范的动态更新、多元参与机制、系统性调整等方面优化科技伦理治理进路.

    发展伦理学科技伦理治理发展观伦理发展新兴科技

    ChatGPT的伦理风险与规制路径

    孟珊何艳相艳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ChatGPT一经问世就引起广泛热仪,它以高拟真度、强互动性和多模态的特质颠覆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既有印象.其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优秀代表正以高调的姿态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打破人类认知壁垒.但科技的发展具有矛盾性和两面性,越智慧的科技,越易使人滋生恐惧和不安等情绪,提升效率、便民利民的同时,也通常伴随一系列的伦理风险.ChatGPT对工作效率模式带来的重大变化,使其两面矛盾性更为凸显.克服矛盾心理需要厘清ChatGPT引发的人类主体地位受冲击、隐私侵犯与算法歧视、作弊成本降低与学术不端、侵扰意识形态防线等伦理风险.应对这些伦理风险需要坚持人本主义原则、守住技术发展底线、保护隐私群己共律、加强算法设计与监管、坚持科技伦理教育、实现监督与引导并行、补齐生成式AI短板、走独立自主发展之路,从而实现ChatGPT的伦理规制,克服人们因技术的强大智慧而产生的矛盾心理,确保智能技术始终沿着造福人类之路稳步前行.

    ChatGPT伦理风险规制路径技术底线生成式人工智能

    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原因分析与规制路径

    李伟鑫王晓丽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22 年起,以ChatGPT和GPT-4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人工智能进入了"大模型"时代.作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的创造物,也引发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数据隐私泄露与算法偏见、责任主体冲击与道德地位的模糊等伦理问题,会威胁到人类的幸福生活.以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问题为起点、以挖掘其产生的原因为依据,提出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体制和机制、优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和培育正确的主体意识等规制路径.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治理主体意识

    回眸与前瞻: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内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述评

    景池李将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已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党的十九大以来,该研究主要聚焦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制度构成、显著优势、话语体系、话语权以及时代价值等方面,并形成了一系列丰硕的学术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宝库,提升了社会主义民主国际话语权,也为民主理论的多元化阐释提供了分析视角.但仍存在理论概念有待明晰、现实关切尚有不足、方法视角亟需优化等研究局限.基于此,在后续研究中应立足人民民主新内涵,持续丰富理论议题;立足未来发展新征程,逐步构建方法体系;立足中国民主新实践,全面延伸观察视角;立足人类文明新视界,广泛拓展分析场域;立足民主话语新构建,着力提升话语自信.

    全过程人民民主党的十九大民主政治制度优势话语体系

    价值主体、思维主线与实践主轴:新时代大兴调查研究的人民性意蕴

    林文俊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和历久弥坚的工作方法.新时代大兴调查研究,深刻蕴涵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实践要求,有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政治品格,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人民性特质.这一特质的丰富意蕴主要体现在价值遵循、价值实现与价值追求上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在逻辑思维方法上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思维主线,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全过程中始终围绕人民群众这一实践主轴.

    调查研究人民性新时代价值主体思维主线实践主轴

    国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述评

    何军杰王永友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成,共同富裕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突破.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一经提出就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国内学者们主要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界定、主要依据、基本特征、价值意义、问题挑战、实践路径和指标体系展开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深刻揭示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为接续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有效加深了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解,为实践工作奠定了现实基础.但已有研究从研究内容的深度、研究思路和视角的广度、研究方法的宽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进一步深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需挖掘深层次内容,拓宽研究思路和视角,注意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