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郭贵春

双月刊

1674-7062

bianjibu@sxu.edu.cn

0351-7011922

030006

山西省太原坞城路92号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学术性刊物。旨在倡导和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管理工作联盟,推进自然辩证法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进化伦理学与自然主义谬误——理查兹对进化伦理学的辩护是否成功

    丁雨姗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般认为,进化伦理学尝试从进化生物学事实中推出规范性结论,犯了自然主义谬误.然而,作为进化伦理学的主要代表,理查兹认为自然主义谬误不是谬误.对此,乔伊斯进行了反驳.但他的反驳不能真正驳倒理查兹.一方面,身份或职位(是)与相应的义务和规范(应当)同时被设立,"是"与"应当"没有鸿沟;另一方面,理查兹将"应当"定义成连接属性和期待,而属性本质也是一种"是",因而,从"是"可以推出"应当".通过对推断原则内容和功用的澄清,以及对"应当"不同意义的区分,一些可能的反驳也不成立.理查兹对进化伦理学的辩护为消解自然主义谬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进化伦理学自然主义谬误理查兹乔伊斯是与应当

    解释大脑:神经科学中的机制解释

    张萍梁钰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解释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科学哲学家们从不同进路提出了若干种类的科学解释理论.其中,新机制主义代表人物卡尔·克瑞沃关注于神经科学中的机制解释问题,并在重新诠释机制概念的基础上,建构了构成性机制解释理论.这一理论强调解释项是表征该现象的机制,由实体和活动组织在一起,完整的机制解释需要确保机制与待解释现象具有构成相关关系,而构成相关关系则可以运用相互可操作性阐释理论来阐明.相比于其他科学解释模型,构成性机制解释更符合神经科学实践,也能够充分合理地解释一些神经科学现象,但其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困境,可以尝试完善和扩展机制解释的内涵,以适应更广泛的科学实践.

    构成性机制解释构成相关关系相互可操作性阐释

    可见之模态——模态知觉论探析

    钱彦臣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知觉把握模态知识,如通过视觉看到某物本可能的另一情形是非常反直觉的.当代模态认识论者们也都默认:不存在知觉的模态知识.然而,这样一种未经考察的观点并不合理.通过澄清知觉知识在何种意义上为知觉的,可以找到一些知觉模态知识的例证.看似反常的知觉模态知识也许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般不合理.

    模态模态知识知觉知觉知识

    视角表征:不一致模型问题的视角主义回应

    胡瑞斌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一致模型问题产生于不同模型对于相同目标系统的不一致或不兼容表征.科学视角主义的支持者认为,将模型表征视为视角性的,即可消解此问题.然而,这一策略面临实际案例的反驳,而且将重心置于实在论辩护,未能充分回应不一致模型引发的认识论或方法论挑战.视角主义于此仍有可发挥的空间,追踪视角、视角统一和跨视角分析均构成了应对该挑战的可能方法论策略.

    模型表征不一致视角主义方法论

    维特根斯坦规范性的兼容解读方案

    巫东霖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维特根斯坦规范性问题的研究中,意义规范的合法性问题始终存在争议,这涉及如何理解其"意义即用法"的思想.目前学界存在两种主流解读方案,规范解读和自然解读.前者强调意义是内在规范的,无需额外为规范寻找一个合法性来源;后者强调意义不是内在规范的,可找到相应的自然事实,从外部保证规范的客观有效.霍里奇认为"意义即用法"存在多种不同且兼容的解读方式,然而他的工作是建立在对维特根斯坦追随者的批评上,并未给出系统的论述.文章在霍里奇工作的基础上,先是重构霍里奇方案,给出兼容两种解读的规范性解释.其次是对该方案进行分析,结合富特、卡维尔的自然解读来完善霍里奇方案,认为霍里奇方案本质上属自然解读.最后说明兼容方案可能存在的问题,比较自然解读和规范解读优劣,给出理解规范性的合理区间.

    维特根斯坦意义即用法意义规范性保罗·霍里奇语言哲学

    维特根斯坦论普遍性

    周志荣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特根斯坦区分了普遍性和(一阶)量化,他将全称和存在量化命题分别理解为逻辑积与逻辑和这两种真值函式.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普遍性并非也不能由量化命题来表达.这不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未能掌握一阶量化逻辑的技术或者在他的符号系统中,量化命题具有表达力上的缺陷,不足以表达普遍性,而是因为他对普遍性持有一种与弗雷格、罗素的经典观点不同的特别看法.他认为普遍性是不可说的,只能通过量化命题中的约束变元显示出来.在他的早期哲学中,可以找到三个层面的原因来解释维特根斯坦为何持有这种独特的普遍性观念.

    维特根斯坦普遍性量词形式概念不可说

    罗素的时间关系论模型及疑难问题

    陈群志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素在时间观上建构了一种"关系论"模型,但这种模型存在种种疑难问题.罗素表明,"时间关系"是单一的、不可分析的、不可还原的,由此而排斥"时间流逝"与"时间瞬态".然而,施莱辛格却批判指出,罗素时间观在本质上主张"时间"是一种类似空间的东西,"关系论"无法成立.与此相对,奥克兰德辩护道,"关系论"从根本上已确立了"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差异,不存在所谓的"空间化"问题.但经过考察可知,施莱辛格的确揭示出了"关系论"模型的弱点,因其在解释人的意志、意识、情感、人格、生命等方面都难以自圆其说.就"本体论意义"上讲,时间的"原初本相"只能基于"生成论","关系论"要根据"生成论"才能获得理解.

    时间关系时间生成时间哲学分析哲学

    源于他人证言的道德知识

    王奇琦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默认彼此持有普遍的善恶是非观念,具备基本的道德认知能力.然而,道德知识的可能性和地位一直遭受怀疑论者的挑战和质疑.近期一种捍卫道德知识的思路是将道德证言与一般证言进行比较,这为论证道德知识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该思路的深入考察发现,其实质是证言知识的反还原论立场.这一立场存在一系列困难,例如难以处理道德分歧难题,以及难以解释道德专家的存在,并导致对道德知识范围的不当放大.克服这些弊端的方式在于引入置信度概念,发展道德证言的还原论,以彰显社会交往中的实践理性,避免道德认知中的盲从与轻信.

    证言道德证言道德知识道德知识论知识论

    第三滞留的现象学起源及其技术哲学意义

    孟强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三滞留(tertiary retention)是斯蒂格勒的核心概念,它为理解技术提供了独特视角."滞留"源自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意指原印象以变异的形式持留于当下.在"几何学的起源"中,胡塞尔暂时远离了主体性原则,将目光转向了历史和传统.在此基础上,斯蒂格勒提出"第三滞留",即外化的、客观的、物化的记忆.与胡塞尔不同,斯蒂格勒主张第三滞留是构成性的.将技术视为第三滞留意味着技术不仅仅是工具,技术构成此在(Dasein).

    第三滞留现象学技术哲学斯蒂格勒胡塞尔

    "空耳"中的他者:推荐算法对意识形态的隐性重塑

    林丹朱智威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推荐算法作为技术人工物的核心数据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领域,以满足人们多元的信息需求.在此,推荐算法与意识形态在内生型构上的天然耦合、现实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交织以及双向缠绕所表现出的数字具象,都显示出推荐算法业已介入意识形态的现实展开过程.并且,在介入的过程中,由推荐算法所营造的"空耳"感知域,也加剧了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体的数字阉割、解构其对数字自我的单维规训,破除其对本我外体的创伤缝合,使意识形态敞开出一条新型的主体唤问路径.由此,在推荐算法的重塑下,意识形态在数字世界的现实展开也引发出诸如如何实现个体的主体统一、认识过程的主客体同一以及解决推荐算法与意识形态内在矛盾等问题视域,仍待我们在主体论、认识论与技术论等维度进行深度思考.

    推荐算法意识形态重塑主体唤问"空耳"感知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