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技术与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技术与工程
科学技术与工程

明廷华

旬刊

1671-1815

ste@periodicals.net.cn

010-62103284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学技术与工程/Journ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向社会介绍科技界、工程界进展情况和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的一份学术性、知识性和动态性杂志。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前景和重大建设工程进展情况,科学技术与工程方面的新成果、新知识、科技界和工程界的热点问题等。适合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专家、领导同志、管理干部和图书资料馆(室)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分布式光伏并网对配电网的影响综述

    陈茜白晶陈小月王羽...
    11491-11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绿色电力的大力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已经成为未来的重要能源形式之一.由于光伏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分布式光伏电源并网会改变传统的配网潮流结构,对配电网的电能质量、安全保护以及规划等方面产生影响.首先概述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分布式光伏并网的特点以及工作原理.其次,对分布式光伏并网接入配网造成的影响及治理措施进行概述分析和总结.最后期望为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高渗透率的可再生能源配电系统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分布式光伏低压配电网电能质量继电保护配电网规划

    基于结构与性能结合的数字孪生研究进展

    袁美霞谢晓瑄马利平
    11505-1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几年,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结构与性能结合的数字孪生技术,能够解决一些生产制造系统不可观测性、时变性和设备空间的局限性等问题,有效对研究对象的关键部位进行实时性能预测.对结构与性能结合的数字孪生技术的现有研究进行总结整理.首先从实时性能、数据获取、分析技术等方面,将其与传统数字孪生技术进行对比,同时阐述了两项技术的功能、优点以及应用场景.其次,从结构与性能结合的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框架入手介绍其各组成部分,包括代理模型、实时有限元分析、物理虚拟场景构建等组成部分.最后,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数字孪生结构-性能结合代理模型可视化实时有限元

    基于内聚力模型的盾构管片承载能力测试方法分析及评估:以福州滨海快线地铁项目为例

    赵善鹏吴宣哲薛华坤张伟...
    11519-1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盾构管片的结构性能对于盾构法施工隧道的安全及正常服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盾构管片的受力性能进行详细的研究及了解.目前,针对盾构管片结构承载能力的试验测试方法主要有原型管片测试法以及更为经济的对称倾角梁测试法.为研究对称倾角梁所得的盾构管片承载性能与实际原型管片承载性能间的关系,基于内聚力模型,考虑混凝土缝间摩擦以及钢筋-混凝土界面法向分离,分别建立了混凝土潜在断裂面以及钢筋混凝土界面本构模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盾构管片承载力分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断裂损伤全过程数值分析模型,并基于已有的盾构管片原型试验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最后,基于福州滨海快线地铁项目所用的典型管片,采用已建立的模型分析了原型管片试验与对称倾角梁试验所得管片承载力间的关系,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及评估.

    盾构管片对称倾角梁内聚力模型本构模型有限元分析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城市"三生空间"功能识别

    张浩然陈国平赵俊三
    11529-11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的用地矛盾,解决数据驱动法在识别城市"三生空间"方面存在的判别不准确和数据覆盖范围不够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精准识别"三生空间"功能的方法.基于数据驱动法,结合POI(point of interest)、AOI(ar-ea of interest)和遥感等多源异构数据的多特征信息,分析在功能评价体系和分类模型中将不同数据源作为特征因子时的识别精度与尺度效应.以高原城市昆明市五华区建成范围为实验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源地理数据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2%和94%.多源数据的多特征信息能够明显提升城市功能区的识别精度,为城市功能区精准识别提供了新的方法,能够在更小的尺度上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与方法支撑.

    土地利用三生空间功能识别多源地理大数据数据驱动法评价体系机器学习

    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的西北干旱区干旱时空变化

    范虎党星海赵健赟汪孝贤...
    11537-11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北干旱区常年降雨稀少、干旱频繁,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农业生产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厘清西北干旱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基于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和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构建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模型获得2000-2022年6-9月西北干旱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利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明确干旱趋势,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干旱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西北干旱区TVDI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多年TVDI的均值为0.67,处于中旱的水平;②西北干旱区TVDI呈干旱加剧趋势,增加速率为8.8×10-4年-1,显著加剧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1.04%,轻微加剧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2.33%;③未利用地TVDI值均高于其他土地类型,干旱程度越高未利用地对TVDI贡献度越大.

    干旱TVDI西北干旱区土地类型趋势分析

    柳江盆地本溪组铁质鲕粒粉砂岩特征及成因

    刘书燕孙浩元胡烁董常青...
    11547-11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柳江盆地中石炭统本溪组底部发育一套铁质鲕粒粉砂岩地层,岩性特征明显,区域上厚度稳定.依据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的观察,铁质鲕粒直径一般0.1~1.0 mm,具有边界模糊的圈层结构,圈层数3~5层,内部包裹有细小的石英粉砂颗粒.根据能谱分析结果,鲕粒内部含有Fe、Si、Al、O、K、C、Ti等元素,不同部位含量不同.综合分析,主要矿物组分有褐铁矿、赤铁矿、石英和黏土矿物.通过微量元素的分析,认为本溪组沉积早期,该地区属于相对温暖、半湿润的气候,为半封闭的还原环境海湾,水体为半咸水.该地层沉积之前,地表长期处于风化剥蚀状态,风化残积的Fe元素比较富集,再次沉降接受沉积后,被径流带入海湾后,在有机碳的参与下,C与Fe2O3结合,形成菱铁矿(FeCO3),菱铁矿围绕水体中悬浮的细小石英颗粒层层凝聚,随着颗粒的逐渐增大而沉淀到海底.菱铁矿不稳定,在成岩过程中分解成Fe3O4,并进一步发生氧化作用,最终转化为褐铁矿[FeO(OH)·H2O].在后期异常干旱炎热的条件下,菱铁矿也极易氧化成赤铁矿,因此就出现了铁质鲕粒中褐铁矿和赤铁矿共存的局面.

    铁质鲕粒菱铁矿褐铁矿赤铁矿本溪组柳江盆地

    中国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查开发:现状分析与战略研究

    李志军宁靓陈任霖
    11558-11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海域蕴藏着多种自然资源,对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已成为各国政治、经济、科技、军事角逐的重要赛场.基于中国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查开发的现状,分析了中国在该领域的政策、技术发展现状与国际参与情况,指出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合作平台缺失、人才匮乏及深海权益维护能力短板等挑战.通过回顾挪威、日本在海底资源开发的经验,提出了提升中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水平的战略建议.

    国际海底区域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深海技术

    基于样方分析的甘肃省白龙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演变

    李权玺马彪毛子玄赵力伟...
    11565-11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白龙江流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通过景观指数和景观生态风险研究样方的选取,改进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研究了 2000-2020年白龙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演变规律,分析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的潜在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耕地面积减少最多,草地面积增加最多.白龙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在3 000 m海拔是一个重要节点,中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在小于3 000 m的空间内明显增加,在3 000 m以上是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得以保存的空间.在时间尺度上,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随时间变化面积递减,较高风险区随时间变化面积递增.通过对研究样方分析可知,耕地的扩张是景观生态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耕地向草地的转变是景观生态风险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见在白龙江流域耕地和草地成为了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的风向标,通过对风险演变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流域风险识别和治理提供了新途径.

    白龙江流域风险演化时空变化土地利用空间自相关

    基于GF6遥感影像的喀斯特地区植被对短期干旱的响应

    晏红波徐鹏钧卢献健
    11576-11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喀斯特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喀斯特地区频繁出现短期干旱,研究植被在干旱胁迫下的响应规律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意义重大.基于高分六号宽幅影像(GF6-WFV)数据的红边波段创建了改进的植被状态指数,以监测植被在短期干旱中的响应变化,并通过月均降水数据计算标准降水指数以识别干旱发生情况.以典型喀斯特地区桂林2022年9-12月为例,重点研究植被对短期干旱的响应.结果表明,桂林市的中部、南部和东北部地区植被由于土壤蓄水能力差且缺乏灌溉设施,对干旱的敏感度最高.在研究区,植被经历了持续干旱并达到临界点后,出现了持续且不可逆的枯萎响应,大约需要2个月的时间.不同类型的植被对短期干旱的响应程度有所不同,分别为农田>草地>林地.GF6-WFV数据在短期干旱监测方面表现优异,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GF6-WFV改进的植被状态指数标准降水指数短期干旱干旱胁迫

    基于UH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分析土茯苓苯丙素类化学成分及其对类风湿关节炎特征基因的干预

    杨欣黄聪姚血明
    11586-11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UHPLC-Q Exactive Orbitrap-MS)鉴定土茯苓苯丙素类化合物,筛选与特定免疫细胞浸润相关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诊断标志物及苯丙素类化合物.以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采集数据分析土茯苓苯丙素类化学成分.通过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获取RA基因芯片,基于"一致性聚类"进行共识聚类且区分RA不同的分子亚型.通过R软件绘制特征基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通过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特征基因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基于SYBYL2.1.1分子对接分析苯丙素类化合物与特征基因的结合情况.对RA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过滤,获得5个特征基因,其中RAC2、ITGB7、CD52、ITGB2基因的ROC曲线面积通过验证,4特征基因能影响8种免疫细胞(活化的CD4+T细胞,活化的CD8+T细胞,中央记忆CD4+T细胞,效应记忆CD4+T细胞,骨髓源性抑制细胞,单核细胞,调节性T细胞,效应记忆CD8+T细胞),且呈正相关(P<0.05,P<0.01,P<0.001).土茯苓苯丙素类化合物26个,能共同干预4个免疫特征基因.基于免疫细胞浸润的模型可用于预测RA的发病机制,土茯苓苯丙素类化合物对免疫特征基因具有干预作用,研究结果为RA免疫调节治疗和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UHPLC-Q-ExactiveOrbitrap-MS类风湿关节炎土茯苓苯丙素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分子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