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矿冶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矿冶工程
矿冶工程

曾维勇

双月刊

0253-6099

kuangyegongchengzz@163.com

0731-88657176 88657186 88657070

410012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966号

矿冶工程/Journal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万方数据”上网期刊EI、CA等检索期刊本刊为技术类科技期刊。主要报道采矿、选矿、冶金、材料等学科重大的科技成果和学术水平较高的科技论文。在栏目设置方面,除保留原有的采矿、选矿、冶金、材料栏目外,还开辟综合评述、专家论坛、化工环保、工程与机械、企业管理、经验交流、院所视窗、群英荟萃等栏目。读者对象为冶金、矿山、材料加工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及有关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磷赤铁矿直接还原过程中不同添加剂脱磷的性能对比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钟志刚李宗蔚杨备罗良飞...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试验对比了高磷赤铁矿直接还原焙烧过程中不同添加剂CaCO3、Na2CO3、CaF2 的脱磷性能,结果表明,Na2CO3的脱磷性能更好,CaCO3 次之.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统计计算使用 3 种不同添加剂后体系在焙烧过程中的桥氧分布和氧原子均方位移,查明了高磷赤铁矿直接还原过程中CaCO3、Na2CO3、CaF2 的脱磷机制,结果表明,添加剂脱磷的作用机制是提高体系中自由氧含量或提高体系中氧原子的均方位移,减少体系中Si、P共用氧原子,从而抑制磷灰石的还原;添加剂脱磷性能与体系中氧原子均方位移呈正相关的规律.

    分子动力学模拟直接还原高磷赤铁矿脱磷脱磷剂磷灰石自由氧均方位移

    超声-微波复合场下从铟铁酸锌中强化提铟

    申星梅彭倩柔李乐朱宗建...
    88-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超声-微波场作用下,对铟铁酸锌(ZnFe2-xInxO4)中铟进行强化碱浸.结果表明,铟不能在ZnFe2-xInxO4 八面体晶格中大量固溶,最大固溶量约 4.0%(质量分数,对应x=0.088);外场对铟浸出的促进作用大小顺序为:叠加超声-微波复合场>微波单场>顺序复合场>超声单场;在叠加超声-微波复合场下铟浸出率达 56.6%,而超声单场下铟浸出率为 30.2%;外场作用下碱浸,将In3+从晶格中释放出来,不会使铁酸锌的八面体晶格坍塌;叠加超声-微波复合场下浸出的In3+较多,样品的晶格常数下降较大,衍射峰强度降低与右移现象明显.

    铟铁酸锌复合场超声微波碱浸

    磷矿配炭球团高温固结工艺研究

    魏世发马彪任国兴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窑法磷酸工艺中回转窑结圈问题,提出一种球团高温固结工艺,考察了黏结剂种类、固结温度、固结时间对磷矿球团强度及其还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固结温度 800℃以上,采用膨润土为黏结剂,球团抗压强度和落下强度明显高于腐殖酸钠为黏结剂的球团.在配碳量为理论用量的 1.4 倍、CaO与SiO2 物质的量比 0.35、膨润土添加量为总物料量的 1.5%、固结温度 1000℃、固结时间 30 min条件下,球团抗压强度和落下强度分别为 345.36 N和 33.50 次.

    磷酸配炭球团高温固结窑法磷酸回转窑结圈球团强度黏结剂膨润土腐殖酸钠

    FeSO4对水稻根表铁膜及污染稻田土中镉迁移转运影响研究

    李威谢悦石竹陈立伟...
    96-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湖南某污染稻田耕作层土壤,通过盆栽实验外源施加硫酸亚铁(FeSO4),研究FeSO4 对水稻根表铁膜及污染稻田土中镉(Cd)迁移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FeSO4 施加量增加(0~320 mg/kg),水稻根际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最高下降了0.70;水稻盆栽土壤TCLP-Cd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一定程度上升;施加FeSO4,降低了水稻茎叶、谷壳、糙米中Cd含量,增加了水稻植株根表铁膜的数量,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水稻对土壤中Cd的吸收.但施加外源铁影响了土壤pH值及Cd的生物有效性,在实际稻田施加FeSO4 时建议与石灰等其他碱性修复材料进行组配,以获得更好的阻控效果.

    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水稻外源铁根表铁膜生物有效性

    铝酸钠溶液制备固体高纯铝酸钠实验研究

    刘世阳焦芬刘维李琛...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铝酸钠水溶液为原料,通过蒸发-冷却析晶-脱水提纯工艺制备高纯固体铝酸钠,研究了添加剂对体系苛性比及析晶产物的影响以及铝酸钠溶液蒸发结晶过程的作用及行为.结果表明,以NaOH为添加剂能增加溶液体系苛性比,使蒸发结晶产物转变为NaAlO2;添加NaAlO2 晶种、以NaOH为添加剂调节体系苛性比至 1.36,蒸发温度 100℃、结晶时间 2h、搅拌速率 300 r/min条件下,可获得纯度 88.1%的铝酸钠产品;在脱水温度 200℃、脱水时间 1h、乙醇 100℃提纯 1h条件下,可得到纯度 93.8%、晶体粒度5~25 μm的固体高纯铝酸钠.

    高纯铝酸钠蒸发结晶苛性比提纯

    基于多重扫描速率法的α-Al2O3煅烧动力学研究

    邹婷李中林王丁吕凤程...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氢氧化铝粉体为原料,探究氢氧化铝煅烧为α-Al2O3 过程中的相转变与微观组织变化,利用多重扫描速率法对其煅烧过程进行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氢氧化铝煅烧为α-Al2O3 的优化条件为:煅烧温度 1200℃、煅烧时间 2h、升温速率 5℃/min.氢氧化铝煅烧过程出现 3 个吸热峰,对应 3 个失重阶段:第一阶段反应机理函数为G(α)=[(1-α)-1/3-1]2,反应平均活化能为91.16 kJ/mol,指前因子17.00×109~44.03×109 min-1;第二阶段反应机理函数为G(α)=α2,反应平均活化能为106.2 kJ/mol,指前因子 7.70×109~18.60×109 min-1;第三阶段反应机理函数为G(α)=α1/4,反应平均活化能为 235.42 kJ/mol,指前因子 39.94×109~50.79×109 min-1.

    氢氧化铝氧化铝煅烧相变α-Al2O3热分析动力学多重扫描速率法

    高硫废渣催化热解高效脱硫工艺及机理研究

    陈浩王振坤朱军强周林...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高硫废渣开展了催化热解脱硫研究.结果表明,以Fe2O3 为固硫剂,在热解温度600℃、热解时间90 min、固硫剂与废渣质量比 1.5∶1条件下,总硫去除率为 85%左右;废渣中易挥发性含硫复杂有机物转化成稳定的无机物,其中无定形硫可转化为纯度大于 95%的晶型硫;废渣热解脱硫后尾渣中残留物主要成分为硫酸钠、炭黑等无机盐;外排废气中主要成分为CH4、C2 H4 等简单分子有机物,以及少量的CO、SO2、CO2、HCl等无机化合物.热解脱硫过程主要分为4 个阶段:①非晶单质硫首先发生气化,并发生晶化反应;② 被有机物附着具有相对更稳定结构的单质硫与有机相的羟基或羧基键发生断裂,硫向外扩散溢出至大气中;③ 含硫有机相在亚甲基、次甲基位发生脱基团反应,生成HCl、H2 S和炭黑,并被固硫剂吸附转化为硫酸盐;④ 脱基团后造成氮杂环烃之间碳碳键不稳定,断裂成CH4、C2 H4 等小分子有机物,以及炭黑和少量H2,C—N/C—NHx 键断裂成NOx/NH3,C—S/C—SO3 H键断裂成H2 S、SO2,被固硫剂吸附并转化为硫酸盐.

    高硫废渣催化热解脱硫固硫剂无害化有机硫硫酸盐

    锰渣/H2O2非均相Fenton体系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

    郑国庆易允龙薛兴勇苏俏俏...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锰渣和H2O2构成的非均相Fenton体系降解亚甲基蓝,研究了初始pH值、H2O2浓度、锰渣加入量及反应温度对降解性能的影响,考察了锰渣的循环稳定性能,探讨了锰渣/H2O2体系去除亚甲基蓝的机理.结果表明,反应温度 25℃、亚甲基蓝浓度20 mg/L、H2O2浓度 10 mmol/L、初始pH值 2.5、锰渣加入量 2g/L条件下反应 120 min,锰渣/H2O2体系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超过98.1%;锰渣循环使用 5 次后,反应 300 min时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仍可达 95.5%.在锰渣/H2O2非均相Fenton体系中,·OH对亚甲基蓝的降解起主导作用.

    锰渣双氧水亚甲基蓝Fenton氧化非均相Fenton催化降解有机工业废水处理

    MIL-53(Fe)在土壤Sb(Ⅲ)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邱志浩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IL-53(Fe),并将其应用于吸附土壤中的锑(Sb).以MIL-53(Fe)为吸附剂,吸附水溶液中Sb(Ⅲ),探讨了溶液温度、pH值、吸附剂用量、Sb(Ⅲ)初始浓度、腐殖酸含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吸附剂用量 3%,修复15d后的土壤毒性浸出试验可浸出的Sb(Ⅲ)浓度降低了94.2%.溶液pH值和腐殖酸含量对吸附性能基本没有影响.对于25 mL浓度10 μg/mL的Sb(Ⅲ)溶液,加入20 mg MIL-53(Fe)即可达到良好的吸附效果.Sb(Ⅲ)初始浓度对MIL-53(Fe)吸附Sb(Ⅲ)的影响较大,吸附平衡条件下吸附剂最大吸附容量为 102.9 mg/g.该吸附过程的吸附等温线与Freundlich模型拟合相匹配,吸附动力学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吸附土壤修复吸附剂吸附动力学吸附容量吸附等温线

    磷掺杂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周玉侯晓川王志杰刘云建...
    131-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微米硅粉为基体,通过固相热扩散法与高温热解法制备了磷掺杂的硅碳复合材料(Si-P@C),并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结果表明:Si-P@C负极材料在电流密度 0.2 A/g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 2164 mAh/g;与纯硅相比,循环性能得到较大改善,在电流密度0.5 A/g下循环50 次后可逆比容量仍有1176 mAh/g,容量保持率73.5%.磷掺杂和碳包覆可有效地提高硅负极的电子转移能力和反应动力学.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硅碳负极磷掺杂碳包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