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李玉民

季刊

1000-2812

xueb@lzu.edu.cn

0931-8915032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199号(兰州大学医学校区)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CSTPCD
查看更多>>创刊于1958年,由国家教育部主管,由兰州大学主办,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2005年刊物名称由《兰州医学院学报》更名为《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本刊及时报道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各学科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学术动态和技术方法。本刊被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全国报刊索引等多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系统作为来源期刊。本刊具有西北地区特色、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医学生物信息学在高危妊娠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林羿李芊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二孩"及"三孩"政策的推进,当前高龄(>35岁)和高危孕产妇的比例显著增加,这对孕产妇的安全及孕期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医学生物信息学凭借其跨学科的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伴随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生物信息学能解决的问题日益增多,为精准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加强交叉学科思维的培养,推动医工合作,以及建设交叉领域人才队伍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在中国新的人口特征背景下,医学生物信息学在高危妊娠研究中的应用进展、面临的问题及未来方向,以期为母婴健康的诊疗管理注入新的思考维度。

    高危妊娠母婴健康生物信息学医工交叉精准医学

    木犀草素通过与B淋巴细胞瘤-2蛋白结合抑制硅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李芸芸丁选胜周家伟刘紫琴...
    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中药丹参有效成分在治疗硅肺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中药丹参治疗硅肺的有效成分和关键靶点。热转移实验检测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稳定性,细胞划痕实验检测上皮细胞的迁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的标志蛋白、纤维化标志蛋白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中药丹参的有效成分木犀草素与硅肺关键靶点B淋巴细胞瘤-2(BCL-2)具有最低的结合能,热转移实验验证木犀草素与BCL-2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稳定性。细胞划痕实验显示木犀草素能够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的上皮细胞迁移。蛋白质印迹法证明木犀草素能够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组相比,木犀草素给药及沉默BCL-2后能够抑制上皮间质转化及胶原蛋白的形成,进而抑制纤维化的进程。木犀草素给药及沉默BCL-2后能够促进细胞凋亡。结论 木犀草素能够与BCL-2结合进而抑制硅肺纤维化的进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木犀草素能够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网络药理学硅肺木犀草素B淋巴细胞瘤-2上皮间质转化细胞凋亡

    基于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仪的栀子及水栀子中萜类物质鉴定及成分差异研究

    雒馨怡饶志张帆魏玉辉...
    16-2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栀子中萜类物质的高通量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栀子与水栀子的成分差异研究。方法 结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仪中的全扫描、子离子扫描、母离子监测、中性丢失离子扫描、多反应离子监测、动态多反应离子监测等多种技术提出栀子中萜类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策略,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变量分析方法研究栀子与水栀子的成分差异。结果 共鉴定出并相对定量81种萜类物质,发现栀子与水栀子间萜类物质含量差异显著,其中13种物质可作为鉴别栀子与水栀子的差异标志物。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操作便捷,结果准确,为栀子药材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了新思路,并为栀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栀子水栀子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仪萜类物质差异标志物

    超声引导膝周神经丛阻滞的解剖学和临床研究

    李娜李静张修文焦俊峰...
    25-3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膝周神经丛阻滞技术的可行性及其麻醉区域。方法 超声下在10具尸体的双下肢定位和追踪组成膝周神经丛的4条神经,包括股外侧皮神经前支、股中间皮神经、隐神经髌下支和股内侧皮神经前支,并在成像最清晰的位置注射0。01%亚甲蓝,解剖尸体,明确神经的染色情况;将25名志愿者的单侧下肢进行超声引导膝周神经丛阻滞,记录麻醉区域和下肢运动情况。结果 尸体研究显示:4条神经在超声下均可清晰鉴别。股中间皮神经、隐神经髌下支和股内侧皮神经前支分别经过在缝匠肌的不同水平穿过或折返至该肌表面,随后走行于该肌和股内侧肌表面。股外侧皮神经前支在大腿前部主要走行于股直肌表面。亚甲蓝注射后,所有的膝周神经丛均被染色,股神经和隐神经未被染色。志愿者研究显示:髌周神经丛阻滞后的麻醉区域下至胫骨粗隆、上至大腿上端,内侧至股骨内上髁内侧缘,外侧至股骨外上髁外侧缘,范围可覆盖整个膝前区。平均阻滞持续时间为14。72 h。所有志愿者均未出现下肢运动障碍。结论 超声引导膝周神经丛阻滞是一种可行的神经阻滞技术,其麻醉区域可覆盖整个膝前区,且不影响下肢运动。

    膝周神经丛股神经隐神经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缝匠肌

    构建双硫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模型预测胃癌患者预后及免疫相关分析

    田文集韩梦宇马增慧苟铃珠...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双硫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特征的胃癌预后模型,分析lncRNA与胃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之间的关联并评估可能的免疫治疗。方法 下载TCGA-STAD的RNA测序数据和临床资料。使用共表达网络分析、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建立与双硫死亡相关的lncRNA风险预后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等方法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利用GSEA富集分析分析各组之间生物学功能的差异;评估与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免疫功能间的关系。结果 收集了24个双硫死亡相关的基因,9种双硫死亡相关lncRNA用于创建预后模型。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2个亚组,从生存曲线显示2组患者之间的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测模型1、3、5年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1、0。703和0。789,显示有较强的预测能力,Cox回归分析显示风险评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1)。高、低风险组在部分免疫细胞及免疫功能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9个双硫死亡相关lncRNA的风险评分模型有助于预测胃癌患者预后及免疫反应,可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胃癌双硫死亡长链非编码RNA肿瘤微环境免疫浸润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长方案促排卵后鲜胚移植的临床妊娠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李宁何晓霞张学红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长方案促排卵并鲜胚移植后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构建临床妊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3年4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GnRH-a长方案促排卵并鲜胚移植共4 627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纳入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妊娠结局。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技术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数据维度和预测因子,按照7∶3的比例将最终纳入的3 470个周期随机分配为训练集(2 429个)和测试集(1 041个)。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临床妊娠结局的预测模型并用列线图将其可视化。采用曲线下面积(AUC)、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结果 根据LASSO回归分析计算选择18个非零系数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多囊卵巢综合征、反复妊娠丢失、高血压家族史、促性腺激素启动日剂量、扳机用药、扳机日孕酮水平、扳机日子宫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量、移植优质胚胎数量、移植胚胎类型(囊胚与否)和男方弱精子症患病与否共12个因素作为预测因子建立Logistic模型并用列线图可视化;训练集AUC为0。657,验证集AUC为0。617,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该模型拟合好(P=0。208,平均绝对误差=0。008),DCA提示当患者临床妊娠的阈值概率在11%~67%时,应用该列线图可增加净获益。结论 该模型可为GnRH-a长方案促排卵并鲜胚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结局预测提供参考,但该模型的预测精度有限,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生殖技术辅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长方案妊娠结局列线图

    双源CT引导肺穿刺活检低剂量策略的临床应用研究

    朱炳印汝晓睿巨佳张恒...
    48-5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低X射线辐射剂量扫描在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引导肺活检术中的应用,寻求减少剂量的最优方案。方法 选择需行肺活检患者70例,35例患者采用双、单源及自动管电流扫描,每例患者获5组图像(A组:100/Sn140 kV,B组:120 kV,C组:100 kV,D组:80 kV,E组:70 kV);35例患者采用双源与不同管电流组合,每例患者获6组图像(F组:100/Sn140 kV-自动管电流,G组:100/Sn140 kV-固定管电流,H组:80/Sn140 kV-自动管电流,I组:80/Sn140 kV-固定管电流,J组:140/80 kV-自动管电流,K组:140/80 kV-固定管电流)。于A~K组图像的冈下肌、穿刺病灶及灶旁肺内取感兴趣区(ROI),计算每组ROI信噪比、病灶与肺的对比噪声比;对每组图像质量主客观评分,记录每组CT剂量指数(CTDI)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射线剂量(ED),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及ED。结果 A、D、E组的CTDI、DLP及ED均低于B、C组的(P<0。001);A、B、C、D、E组各ROI的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组各ROI噪声高于其他3组(P<0。001),A、B、C组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组各ROI的信噪比及病灶与肺的对比噪声比均低于其他3组(P<0。001);D、E组各主观评分均低于A、B、C组,A、B、C组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组的CTDI、DLP、ED均低于其他5组的(P<0。001);F、G、H、I、J、K组各ROI主、客观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引导采用80/Sn140 kV-固定管电流扫描方案,图像质量满足穿刺要求的同时明显降低了ED,适合临床推广。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肺穿刺活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剂量指数图像质量

    基于多组学探究STIP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联系

    张旭升马勇新柳科军陈本栋...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多组学探究STIP1在肝细胞癌中的功能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基于公共数据库肝细胞癌 mRNA表达数据,多维度分析肝细胞癌组织中STIP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STIP1表达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丰度、免疫检查点、细胞趋化因子的相关性,基于STIP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构建预后列线图模型。结果 STIP1在肝细胞癌中显著上调并且与肝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T分期、N分期、M分期、体重指数及甲胎蛋白的表达水平及肝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且STIP1的高表达与患者较差生存预后显著相关;STIP1对肝细胞癌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STIP1的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中CD4+T细胞、T细胞调节细胞、单核细胞和髓系树突状细胞的浸润丰度及部分免疫检查点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药敏分析提示STIP1与肝细胞癌化疗及靶向治疗药物敏感性相关。结论 STIP1可能是肝细胞癌的预后标志物与潜在预测靶点,STIP1表达与肝细胞癌的药物敏感性存在相关性。

    肝细胞癌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1肝癌预后标志物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医用耗材管理政策量化评价

    王雪梅刘赫明周生泽周加先...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中国医用耗材管理政策文本进行量化评价,识别政策的要点与薄弱环节,为完善医用耗材管理政策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对2018-2023年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并实施的医用耗材相关政策进行系统性评估,筛选并深入剖析政策,利用政策建模一致性(PMC)指数模型作为分析工具构建指标体系对筛选出的9项具有代表性的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结果 9项政策的PMC指数均值为6。04,5项为优秀级政策,4项为合格级政策。结论 医用耗材管理政策总体呈现良好状态,但在政策内容、发布机构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应结合中国市场环境与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的医用耗材管理政策。

    医用耗材政策评价PMC指数模型高值医用耗材

    加强国际动物实验注册平台建设——基于注册计划书的系统调查

    易少威王陆军阮建华王浙...
    72-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详细分析国际动物实验注册平台研究计划书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动物实验注册的建设和完善提出有益建议。方法 获取荷兰PCT和德国ASR动物实验注册平台截至2023年12月30日注册的动物实验原始计划书并提取信息,采取频数及构成百分比统计描述数据。结果 共纳入272篇注册计划书,其中PCT平台124篇,ASR平台148篇,来自于31个国家,涉及47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共包含11种不同动物;实验设计方法,仍有10。0%(27/272)的研究未提及随机分组,而且即使进行了随机分组的实验(132/272)均未提及隐蔽分组;24。6%(67/272)和35。3%(96/272)的研究未报告干预实施阶段和结局指标测量阶段的盲法应用情况;仅43。3%(97/224)实验在计划书规定时间内完成。结论 动物实验的注册作为提高动物实验质量的重要措施,应该得到重视和推广,注册平台与研究者应合作优化注册平台机制,提高计划书质量,增强实验透明度,共同提高动物实验的质量,为动物实验的临床转化提供更可靠的基础。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注册动物实验转化注册平台注册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