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放射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冯敢生

月刊

1001-9324

lcfs@chinajournal.net.cn

0714-6222015

435000

湖北省黄石杭州路23-22号

临床放射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影像学学术性刊物。以“保证质量,具有特色,重视临床、普及提高”为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CCTA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近端病变的预后价值研究

    曹倍辈李梅黄增发张树桐...
    729-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的冠状动脉近端病变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NOCAD)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连续性搜集本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确诊或疑似冠心病患者,最终3359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探索影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风险因素.结果 NO-CAD 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CCTA正常组(P<0.001),NOCAD组中男性、吸烟、饮酒、高血压和糖尿病比例高于正常组(P<0.001).近端病变NOCAD组人群平均年龄及高血压高于非近端病变NOCAD组(P<0.05),两组在性别、吸烟、饮酒、糖尿病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病变NOCAD发生154例MACE,发生率为10.58%,年发生率为2.8%(95%CI:2.4%~3.3%).近端病变NOCAD组发生MACE事件风险是正常组的1.45倍(95%CI:1.09~1.91,P=0.010);非近端病变NOCAD组是正常组发生MACE事件风险的1.09倍(95%CI:0.67~1.78),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结论 基于CCTA的NOCAD近端病变发生MACE事件风险是CCTA正常人群的1.45倍.基于CCTA的斑块位置可能为NOCAD患者提供风险分层信息,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启发作用.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预后

    原发性前纵隔霍奇金淋巴瘤的MRI表现及其分期价值

    肖刚胡玉川崔光彬荣伟程...
    735-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前纵隔霍奇金淋巴瘤(PAMHL)的MRI表现及其在Ann Arbor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搜集本院经病理证实的32例PAMHL患者.两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独立评估肿瘤的大小、均匀性、纤维间隔征、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等MRI表现,并对判读结果进行观察者间一致性分析,评估其在早、晚期PAMH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肿瘤大小5.3~20.5cm,平均(9.6±3.7)cm.25例(78.1%)肿瘤内部信号不均匀;20例(62.5%)可见纤维间隔征,其中18例为结节硬化型;16例(50.0%)出现淋巴结融合征;29例(90.6%)伴有肿大淋巴结,其中15例表现为短径≥3 cm的肿块样淋巴结.肿瘤侵犯肺组织15例(46.9%)、心包13例(40.6%)、血管10例(31.3%)、胸壁7例(21.9%)、膈神经1例(3.1%).肿瘤平均ADC值为(0.801± 0.112)×10-3mm2/s.晚期PAMHL肿块样淋巴结出现率明显高于早期(P=0.014).结论 PAMHL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块样淋巴结可用于鉴别早、晚期PAMHL,有助于指导临床分期及评估预后.

    霍奇金淋巴瘤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肿瘤分期

    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频发室性早搏的关系

    任丽臣王喆郭和合张永高...
    741-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与频发室性早搏(PVC)风险及负荷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T检查的频发PVC患者80例和非PVC患者160例临床资料.应用1∶1倾向性匹配得分(PSM)调整分析的评价标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频发PVC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频发PVC患者的PVC负荷中位数分为高负荷组与低负荷组,分析EAT体积与频发PVC负荷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未调整和PSM调整后的队列中,频发PVC患者的EAT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AT体积是频发PVC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01).在频发PVC患者中,高负荷组的EAT体积较大.结论 频发PVC患者较对照组而言,具有更大的EAT体积,并且EAT体积是频发PVC的一个重要的独立预测因素.EAT体积作为一种易测定的定量指标,为区分频发PVC患者提供了新思路.

    心外膜脂肪组织频发室性早搏计算机断层扫描

    基于CT、MRI增强门静脉期的影像组学和临床指标预测模型预测单发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价值

    杨宁夏平师毅冰梁弦弦...
    746-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CT、MRI增强门静脉期的影像组学和临床指标预测模型预测单发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后早期复发(≤2年)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搜集2016年4月至2020年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单发HCC患者88例,其中术后早期复发患者40例.按4∶1将88例单发HCC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70)和验证集(n=18).在CT及MRI增强门静脉期图像上手动分割整个肿瘤,获得感兴趣区,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采用单变量选择法、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算法(LASSO)、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Spearman)对组学特征进行降维,筛选最佳特征集.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确定HC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高危临床因素.联合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高危因素分别构建CT-临床模型、MR-临床模型、CT-MR-临床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Delong检验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并生成预测模型可视化列线图,使用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效能,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列线图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临床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预测HCC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CT、MRI增强门静脉期,共筛选9个CT影像组学特征、4个MRI最佳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构建MR-临床模型、CT-临床模型、CT-MR-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AUC分别为0.919、0.959、0.971和0.844、0.850、0.875,CT-临床模型对HCC术后早期复发预测效能明显优于MR-临床模型(P<0.05),且训练集中 CT-MR-临床模型的预测效能明显优于CT-临床模型(P<0.05),DCA显示训练集中阈值概率为>30%,CT-MR-临床模型临床净收益更高.结论 基于CT、MRI增强门静脉期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因素AST构建的预测模型(CT-MR-临床模型)对HC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CT-临床模型预测效能优于MR-临床模型.

    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肝细胞癌肝切除术早期复发

    不同维度影像测量肝硬化自发性门体分流的诊断效能比较

    张欢刘振河王倩张娜...
    753-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影像方法测量肝硬化自发性门体分流(SPSS)患者的分流静脉总直径(TSD)、分流静脉总截面积(TSA)、分流静脉总体积(TSV),比较三种测量方法对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搜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107例SPS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别测量分流静脉的TSD、TSA、TSV,分析三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分别构建基于三种测量方法预测肝性脑病、门静脉血栓、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比较三种测量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TSD与TSA、TSV之间均无线性关系(B=0.102、4.176,P均>0.05),TSA与TSV之间存在线性关系(B=9.585,P=0.015).肝性脑病共46例(42.99%),TSD、TSA、TSV均对肝性脑病诊断效能良好(AUC=0.797、0.817、0.810),三种方法诊断效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门静脉血栓共39例(36.45%),TSD、TSA、TSV对门静脉血栓的诊断效能良好(AUC=0.751、0.873、0.862),TSA、TSV的诊断效能均高于TSD(P均<0.05);消化道出血共41例(38.32%),TSD对消化道出血诊断效能不良(AUC=0.581),TSA、TSV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效能良好(AUC=0.761、0.813),TSA与TSV诊断效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3);腹腔积液共52例(48.60%),TSD对腹腔积液的诊断效能不良(AUC=0.652),TSA、TSV对腹腔积液的诊断效能良好(AUC=0.753、0.878),TSV诊断效能高于TSA(P=0.049).结论 影像测量对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TSA、TSV均具有较高诊断效能,TSD效能有限.综合考虑操作便捷性等因素,TSA是较为适宜的影像测量方法.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硬化并发症自发性门体分流

    深度学习图像重组算法对提高薄层增强CT胰腺癌图像质量及肿瘤显著性的价值

    吕培杰刘娜娜王会霞李臻...
    759-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组(DLIR)算法提高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薄层增强CT(CECT)扫描的图像质量及肿瘤显著性的可行性,并与滤波反投影(FBP)算法和基于混合模型的自适应统计迭代重组(ASIR-V)算法进行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PDAC且术前行双期CECT扫描的44例患者,将门静脉期图像的原始数据采用FBP、60%ASIR-V及低(L)、中(M)和高(H)强度水平的DLIR算法重组为0.625 mm的薄层图像.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Friedman检验比较各组间客观评估指标(噪声值、图像纹理、低对比度分辨率、高对比度分辨率)和主观评估指标(图像噪声、锐利度、总体图像质量和肿瘤显著性).结果 DLIR组图像纹理和低对比度分辨率均与FBP组相当但均优于60%ASIR-V组,DLIR组噪声值显著低于FBP组和60%ASIR-V组(P均<0.05).DLIR组各主观评估指标均优于或相当于FBP组和60%ASIR-V组.随着DLIR重组强度增大,高对比度分辨率和锐利度评分变化不大,低对比度分辨率和噪声变低,图像纹理变模糊,总体图像质量和肿瘤显著性评分增高.结论 DLIR可显著改善薄层增强CT图像的图像质量,提高PDAC的肿瘤显著性.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胰腺癌图像质量深度学习重组算法

    64排螺旋CT在胰腺囊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杨珊珊沈松柏李晓舒
    763-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胰腺囊性病变64排螺旋CT表现,并分析其诊断标准.方法 搜集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行64排螺旋CT检查的7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经术后病理检查获取诊断结果,8例有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29例通过临床随访(≥12个月)获取最终的诊断结果.分析所有病变的64排螺旋CT诊断结果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64排螺旋CT对假性囊肿、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性肿瘤、实性-假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92.86%、81.82%、80.00%、83.33%、80.00%.5种胰腺囊性病变部位、形态、边界、囊壁、分房数目、分隔、壁结节或实性成分、周围改变、钙化、胰管扩张及是否与胰管相通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性肿瘤形态、最大直径、囊壁、分房数目、胰管扩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可清晰地显示胰腺囊性病变内部结构及与胰管、血管等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相关病史,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

    胰腺囊性病变64排螺旋CT假性囊肿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性肿瘤实性-假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基于CT的影像组学结合腹部脂肪面积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

    张瑾孙中琪吴琼粱田...
    769-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基于CT 门静脉期的影像组学模型结合腹部脂肪面积参数构建的联合模型对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搜集134例经病理证实是否存在MVI的HCC患者的平扫及增强CT图像.根据随机分层抽样的原则将患者以7∶3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n=93)和测试集(n=41),在CT平扫图像上测量所有患者的腹部脂肪面积,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构建脂肪模型.通过自动化特征提取算法提取门静脉期肿瘤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进行特征筛选,并分别构建六种机器学习模型,将性能较优模型联合腹部脂肪面积参数构建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校准曲线来验证校准能力,决策曲线用于分析和比较模型的临床实用性,Delong检验评估各模型之间预测效能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提示内脏及皮下脂肪面积参数均为HCC-MV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脂肪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值为0.747(0.648~0.845)和0.696(0.536~0.857).基于门静脉期肿瘤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经过逐层特征筛选及降维方法后得到10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六种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其中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904(0.844~0.965)和0.838(0.717~0.959),与腹部脂肪参数联合后构建联合模型,并用列线图对其进行可视化.结果 显示,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性能0.925(0.872~0.978)显著高于影像组学模型(P=0.029)和脂肪模型(P=0.0054),测试集中该模型性能0.877(0.772~0.983)显著高于脂肪模型(P=0.0165),高于影像组学模型(P=0.207),校准曲线显示模型拟合良好,决策曲线提示联合模型较其他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结论 基于CT门静脉期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腹部脂肪面积构建的联合模型对HCC-MVI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CT影像组学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

    细胞外体积分数联合临床指标构建的列线图预测结直肠癌p53表达

    周兰妮欧阳富盛郭保亮王丽雯...
    776-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基于CT的细胞外体积分数(ECV)结合临床指标预测结直肠癌(CRC)的p53表达状态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搜集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147例CRC患者的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p53高危表达组和p53低危表达组.按照7:3的比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103)和验证组(n=44).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筛选出预测因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比较,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面积大者建立列线图,从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净收益等方面评估列线图的性能和临床效益.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2.073,P<0.05)、肿瘤最大径(OR=1.023,P<0.05)、ECV(OR=0.958,P<0.05)是p53高危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LASSO算法筛选出6个预测因子,分别为性别、肿瘤最大径、ECV、平衡期-平扫CT差值(△HUtumor)、糖类抗原199(CA199)、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ROC分析显示,基于LASSO法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UC=0.752,95%CI:0.605~0.899,P=0.005),校准曲线和决策分析曲线分别验证了模型较好的校准能力和临床净收益.结论 联合ECV和临床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能力、临床净收益,可应用于无创识别p53高危表达的患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结直肠癌细胞外体积分数p53列线图计算机断层成像

    光谱CT细胞外体积分数术前诊断结直肠癌病理T分期及组织学分级的价值

    孙琦孙丹琦卞雪莲王咪...
    782-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结直肠癌(CRC)病灶的光谱CT细胞外体积分数(ECV)术前诊断CRC病理T分期及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搜集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12例CR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前光谱CT图像.测量并分析病灶增强三期的光谱CT定量参数,包括动脉期及静脉期的40 keV、100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VMI)的CT值、碘浓度(IC)值、有效原子序数(Eff-Z)值及延迟期的ECV值.肿瘤的T分期及分级情况由手术病理获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在不同病理T分期及组织学分级中各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定量评价T分期与各参数的相关性,对有组间差异的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价诊断效果.结果 T3期肿瘤的光谱CT各定量参数值均高于T1-2期肿瘤,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Eff-ZAP、ICAP、CT40 keVAP、CT100 keVAP、Eff-ZVP、ICVP、CT40 keVVP、CT100 keVVP、ECV与T分期均呈中度相关(0.4<r<0.75),且ECV与T分期的相关性最高(r=0.602).高级别组肿瘤的Eff-ZAP、ICVP、CT100 keVVP、ECV值均高于低级别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CV术前对结直肠癌病理T分期、组织学分级的诊断效能均较高,AUC值分别为0.885、0.738.结论 光谱CT ECV可用于术前诊断结直肠癌病理T分期及组织学分级,且较光谱CT常规定量参数诊断效能更优,能为CRC术前评估提供一个新的、无创的影像标记物,有助于更早期、精准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式.

    光谱CT细胞外体积分数结直肠癌病理T分期组织学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