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放射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冯敢生

月刊

1001-9324

lcfs@chinajournal.net.cn

0714-6222015

435000

湖北省黄石杭州路23-22号

临床放射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影像学学术性刊物。以“保证质量,具有特色,重视临床、普及提高”为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人群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影响因素研究

    马文珊李莎于鑫鑫王艺霖...
    1107-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等对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人群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证实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受检者526例,分析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近端40 mm、右冠状动脉自距离开口 10~50 mm处的冠状动脉PCAT体积及衰减指数(FAI),分析评估各心血管危险因素对PCAT体积及FAI的影响.结果 (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年龄及BMI是PCAT FAI和体积的独立影响因素,心前区不适症状与PCAT体积独立相关;(2)男性PCAT的FAI值及体积均高于女性(P<0.05);(3)女性青年组PCAT参数与中老年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不同冠状动脉主干分析显示,3支冠状动脉主干PCAT体积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右冠状动脉最高、左回旋支最低;PCAT-FAI分析中左回旋支最高,左回旋支的FAI值与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人群的PCAT参数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冠状动脉分支间存在差异,提示PCAT体积、FAI的正常参考区间应考虑相关影响因素分别设定.

    冠状动脉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移动DR床旁胸片对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肺淤血/肺水肿的评估价值

    李丽丽汤加房品言刘军波...
    1113-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左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术后患者床旁胸片肺淤血/肺水肿的变化及特征,探讨移动DR床旁胸片对LVAD术后肺淤血/肺水肿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自2019年3月开展第三代连续流LVAD植入术临床实验以来,接受手术的患者共24例.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当天、ICU期间连续拍摄的每张床旁胸片进行图像质量评级,采用改良的肺淤血得分指数(CSI)评估系列床旁胸片的肺淤血/肺水肿变化,测量心胸比率评估心影变化,分析肺淤血/肺水肿变化与血流动力学及容量管理的关系.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观察者间CSI评估结果的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ICU最后一天CSI的差异性.结果 共纳入床旁胸片526张,图像质量均为优.18例出现肺淤血/肺水肿先加重后减轻的趋势,6例肺淤血/肺水肿反复加重;肺淤血/肺水肿最重出现在术后1周内;ICU最后一天肺淤血/肺水肿均较术前减轻(CSI:1.11±0.64 vs 0.53±0.60,4=8.86,P<0.001);观察者间CSI评估的一致性好(术前ICC=0.995,P<0.001;术后ICU最后一天ICC=0.976,P<0.001).24例心影大小均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心影最大出现在术后1周内,至ICU最后一天,7例心影较术前增大,2例无明显变化,其余均较术前减小.结论 移动DR床旁胸片可以快速、有效地评估LVAD植入术后患者肺淤血/肺水肿及心影变化,对指导ICU期间容量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左心室辅助装置床旁胸片肺淤血/肺水肿

    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术前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瘤微血管侵犯

    卞雪莲张培培孙琦王咪...
    1118-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肝胆期影像组学建立并验证术前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瘤(CRLM)微血管侵犯(MVI)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连续搜集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且经病理诊断为CRLM的患者共63例,其中MVI阳性22例、MVI阴性41例.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肿瘤指标等临床指标及MRI征象,筛选出对预测CRLM的MVI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及MRI征象,建立临床模型.从Gd-EOB-DTPA增强MRI肝胆期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最后使用逻辑回归(LR)、线性判别分析(LDA)和支持向量机(SVM)三种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使用五折交叉验证.此外,还构建了结合临床模型和最佳组学模型的列线图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进行效能评估.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结果显示T2WI信号不均匀、肝胆期瘤周低信号是CRLM病灶MVI的独立预测因子.最终LR分类器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和测试组中均有着相对较高的预测效能.临床模型联合影像组学模型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最佳的预测效能,训练组和测试组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70(95%CI:0.911~1.000)、0.917(95%CI:0.798~1.000).校准曲线表明列线图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DCA表明列线图模型在预测CRLM的MVI时具有较高的临床净获益率.结论 基于Gd-EOB-DTPA增强MRI肝胆期影像组学与MRI征象(T2WI信号不均匀、肝胆期瘤周低信号)相结合的列线图模型可作为术前检测CRLM病灶MVI的辅助工具.

    微血管侵犯结直肠癌肝转移瘤影像组学钆塞酸二钠

    奥沙利铂所致肝窦损伤的CT征象价值分析

    李五根郭婷婷付雪林赵艺蕾...
    1125-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归纳奥沙利铂所致早期肝窦损伤(HSI)的CT影像征象,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接受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患者的病历资料,搜集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肝实质出现不均匀密度患者的影像和肝功能生化资料.分析HSI所致对比剂灌注减低引起的肝脏低密度影范围和分布特点,周围相对正常肝实质的强化特征,其他伴随的影像学征象,以及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的幅度.结果 共搜集到62例符合要求患者的病历资料.化疗后HSI,增强扫描碘对比剂灌注减低所致的肝脏低密度影在各层面大小、范围不一,可呈微结节状、"水坑状"或大面积片状,按低密度影分布分为多灶性1例、外周性9例、弥漫性52例.62例均可见病灶间相对正常肝实质斑片"花斑样"强化,第二肝门区可见"三叶草样"强化17例.伴随的其他CT征象有肝肿大50例、主肝静脉狭窄15例、下腔静脉肝段变扁13例、脾肿大59例、腹腔积液3例、肝门周水肿25例、胆囊壁增厚16例和食管静脉曲张4例.62例患者出现奥沙利铂相关HSI影像表现时,肝功能各生化指标大多数仍位于参考值上限以内或轻度增高,仅1例达到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实验室阈值标准.结论 奥沙利铂所致HSI不适用DILI实验室阈值标准来评估.增强CT门静脉期肝实质内不均匀低密度影是奥沙利铂所致HSI的直接征象,肝实质"花斑样"、"三叶草样"强化及其他伴随征象是HSI的间接征象.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奥沙利铂

    基于功能性肝脏影像评分的肝切除术后肝衰竭预测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王梓羽唐云静苏丹柯罗宁斌...
    1130-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通过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图像获得的功能性肝脏影像评分(FLIS),构建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诊断效能.方法 搜集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的927例HCC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理及Gd-EOB-DTPA增强MRI影像资料,以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647)及验证集(n=280).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PHL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评估模型对PHLF的预测效能.结果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FLIS评分降低(OR=0.456,P<0.001)、大范围肝切除(OR=1.702,P=0.023)、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OR=1.229,P=0.009)、血小板计数(PLT)减少(OR=0.996,P=0.005)是PHLF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以4个独立预测因素为基础构建的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在训练集中为0.791,在验证集中为0.772.结论 基于FLIS评分、大范围肝切除、PT和PLT所建立的PHLF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以较好地指导临床术前评估和术前决策.

    磁共振成像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预测模型

    双层探测器光谱CT虚拟平扫替代常规平扫评估结直肠癌的可行性研究

    魏博赵卫付蓝琦王艺洁...
    1136-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SDCT)虚拟平扫(VNC)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5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影像资料,比较真实平扫(TNC)、动脉期VNC(VNC-A)、静脉期VNC(VNC-V)、延迟期VNC(VNC-D)四组图像中结直肠癌病灶、腹主动脉、椎旁肌/臀大肌、皮下脂肪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四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四组图像中结直肠癌病灶、椎旁肌/臀大肌CT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腹主动脉、皮下脂肪CT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与TNC图像相比,各组织在三组VNC图像中的噪声均明显降低,且病灶及腹主动脉SNR高于TNC图像(P均<0.05).四组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两名观察者的主观评价一致性较好.采用"VNC+直接增强扫描"方案可降低约22.39%的辐射剂量.结论 在评估结直肠癌方面,由SDCT获得的VNC图像质量接近于TNC,且辐射剂量更低.

    结直肠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虚拟平扫质量控制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联合肿瘤标志物预测胃腺癌PD-L1表达状态的初步探索

    秦莉淋易贺庆王夏婉王运...
    1141-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代谢参数及临床病理特征与胃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状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3年8月经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00例胃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PET/CT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测量胃原发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及总病变糖酵解量(TLG),以PD-L1组合阳性评分(CPS)≥5为分界值,分为高表达组及低表达组.所有连续定量数据以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所有分类变量以皮尔逊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判断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 PD-L1高表达的SUVmax、MTV、TLG 均高于低表达组(SUVmax:11.80 vs.10.50;MTV:10.30 vs.6.30;TLG:81.10 vs.43.30),仅 SUVmax在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标志物显示仅糖类抗原125(CA125)在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SUVmax及CA125均为PD-L1表达状态的独立预测因子.当以SUVmax=11.10作为截断值时,预测胃癌患者PD-L1表达状态的敏感度为60.8%,特异度为63.3%,曲线下面积(AUC)为0.620(95%CI:0.510~0.730),SUVmax联合CA125后,AUC可达0.710(95%CI:0.610~0.811).结论 SUVmax能够预测胃腺癌患者PD-L1的表达状态,联合肿瘤标志物CA125后预测效能提升.

    胃腺癌18F-FDGPET/CT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肿瘤标志物

    基于r-FOV DWI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宫颈癌临床分期的研究

    王艳春赵建立黄秋晗胡道予...
    1147-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小视野(r-FOV)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宫颈癌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宫颈癌,并于治疗前行MRI检查的患者,进行常规T1WI、T2WI、DWI以及r-FOV DWI扫描.采用3D Slicer软件,在矢状位r-FOV ADC图上手动逐层勾画肿瘤感兴趣区(ROI),并提取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初步筛选出鉴别早、晚期宫颈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组学特征.应用LASSO回归模型及10折交叉验证法筛选出最优影像组学特征,然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包含临床因素和影像组学特征的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并用决策曲线分析(DCA)来评估该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共提取851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出16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影像组学特征、患者年龄以及患者是否绝经被选择入列线图,并以之构建预测早、晚期宫颈癌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该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98、0.777.DCA显示模型具有鉴别能力的阈值为0.18.结论 基于r-FOV DWI ADC图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对预测宫颈癌临床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宫颈癌磁共振成像肿瘤分期影像组学

    基于MRI的鹿特丹前列腺癌风险计算器应用于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的性能评估与验证

    蒲冰洁李林吕赛群王永芹...
    1153-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鹿特丹前列腺癌风险计算器(RPCRC)在中国前列腺癌(PCa)患者人群的应用性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8月300例具备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直肠指检(DRE)、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病理资料、病历等完整PCa患者资料,使用RPCRC(Ver.3.2.3,含MRI评估项)评估罹患PCa和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sPCa)的风险,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其性能、校准度及临床净获益.结果 最终155例纳入研究,其中43例(28%)为PCa,36例(21%)为csPCa.RPCRC对PCa风险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AUC=0.94)高于单独应用PI-RADS评分(AUC=0.79)和单独应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AUC=0.6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PCRC对csPCa风险预测的AUC(AUC=0.91)高于单独应用PI-RADS评分(AUC=0.86)和单独应用tPSA(AUC=0.6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PCRC对PCa和csPCa风险预测的AUC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准曲线显示RPCRC对概率的估计没有明显的系统性偏倚.决策曲线显示RPCRC预测PCa的表现好于预测csPCa.结论 RPCRC在预测中国人群PCa及csPCa风险方面有很好的表现,有利于扩大PCa筛查范围,助力PCa的早期诊断、合理治疗,但其对于csPCa的预测能力略低于Pca,在csPCa的准确预测和避免过度干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前列腺肿瘤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磁共振成像前列腺癌风险计算器筛查

    表观扩散系数和动态对比增强MRI的定量参数在宫颈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

    白志强张翔邓刊史洁...
    1159-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定量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qDCE-MRI)在预测宫颈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7年7月至2021年12月95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宫颈癌的初诊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qDCE-MRI检查.分析定量参数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间隙容积分数(Ve)、血浆容积分数(Vp)和ADC在不同病理级别宫颈癌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各参数预测G1/2和G3宫颈癌的效能.结果 Ktrans和Kep均与肿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323,P=0.001;r=0.455,P<0.001).Ktrans和Kep在G3肿瘤和G1/2肿瘤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769,P=0.006;Z=-4.321,P<0.001).Ktrans预测G3和G1/2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0.8%,72.7%和66.3%.Kep预测G3和G1/2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2.4%,63.6%和73.7%.结论 Ktrans和Kep与宫颈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并且均可用于鉴别G3和G1/2肿瘤.

    宫颈癌病理分级磁共振成像动态对比增强扩散加权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