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放射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冯敢生

月刊

1001-9324

lcfs@chinajournal.net.cn

0714-6222015

435000

湖北省黄石杭州路23-22号

临床放射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影像学学术性刊物。以“保证质量,具有特色,重视临床、普及提高”为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Bosniak 2019分级肾囊性病变CT特征与病理的对照分析

    杨萍刘月肖陈丽华任燕...
    1164-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Bosniak 2019分级系统CT特征对良恶性肾囊性病变的诊断性能.方法 回顾性搜集病理证实的79例肾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两名医师采用2019版Bosniak分级系统评价其CT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量数据的一致性,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恶性病变患者临床信息及CT影像特征的差异,将CT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使用Z检验比较CT特征之间的诊断效能.结果 良恶性病变间囊壁或强化分隔的最大厚度、分隔数量、是否伴有不规则增厚及结节、是否伴有钙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所有病变中,囊壁及分隔最大厚度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5,高于单独采用分隔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于联合分隔数量的诊断效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osniak 2019分级系统更新的定量影像学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变的良恶性,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肾囊性病变Bosniak分级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基于DR的深度学习模型预测非血管化腓骨移植术的保髋疗效

    陈浩薛鹏席洪钟何帅...
    1170-1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数字X线摄影(DR)的深度学习(DL)模型在预测非血管化腓骨移植术(NVFG)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09年6月至2021年6月接受NVFG进行保髋的339例(432髋)股骨头坏死(ONFH)患者,以3:1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n=324)和测试集(n=108).每侧髋术前均拍摄标准正位、蛙位DR且分布于同一个数据集中.根据术后2年的随访结果定义保髋成败.以ResNet-50作为骨干网络构建DL模型,在训练集中训练、优化模型,并在测试集中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Acc)、精确率(Pre)、召回率(Rec)和F1-score进行模型的预测性能评估.结果 截至2023年6月,309髋随访结果优良,保髋成功率达71.52%.联合正位、蛙位DR图像构建的模型,对NVFG疗效的预测性能最佳(P<0.05),其AUC为0.780,Acc为0.789,Pre 为 0.787,Rec 为 0.960,F1-score 为 0.865.基于正位 DR 的模型 AUC 为 0.660,Acc 为 0.662,Pre 为0.703、Rec 为 0.900、F1-score 为 0.790;基于蛙位 DR 的模型 AUC 为 0.710,Acc 为 0.761,Pre 为 0.762,Rec 为0.960,F1-score为0.850.结论 基于DR的DL模型能准确预测NVFG的保髋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深度学习股骨头坏死非血管化腓骨移植精准医学数字X线摄影

    磁共振IDEAL-IQ和IVIM-DWI在脊柱转移瘤和骨髓瘤鉴别中的价值

    王帅娜巴义文闫瑞芳周凤梅...
    1175-1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磁共振水脂分离成像(IDEAL-IQ)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在脊柱转移瘤和骨髓瘤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共45例脊柱转移瘤和26例骨髓瘤患者接受了 IDEAL-IQ和IVIM扫描,分别测量并对比脊柱转移瘤组与骨髓瘤组间脂肪分数(FF)、R2*、标准表观扩散系数(ADCstand)、真性扩散系数(D)、假性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分布扩散系数(DDC)和扩散异质性指数(α)值的差异.采用逻辑回归(LR)分析寻找独立预测因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和DeLong检验分别被用于评估各参数诊断效能以及不同参数AUC间的差异.结果 骨髓瘤组的FF、R2*、ADCstand、D、DDC和α值均低于转移瘤组,D*值高于转移瘤组(P均<0.05),两组患者间f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6).LR分析显示,FF、R2*、D和α是脊柱转移瘤和骨髓瘤鉴别的独立预测因子,四者结合的AUC为0.976,敏感度为91.11%,特异度为92.31%.DeLong分析显示,AUC(FF+R2*+D+α)与 AUC(FF)、AUC(R2*)、AUC(ADCstand)、AUC(D)、AUC(D*)、AUC(DDC)、AUC(α)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362、3.766、3.119、3.195、4.389、2.911、2.781,P<0.001、<0.001、0.002、0.001、<0.001、0.003、0.005).结论 FF、R2*、D和α是脊柱转移瘤和骨髓瘤鉴别的独立预测因子,将其进行联合相较单一参数其能更好地对上述疾病进行鉴别.

    脊柱转移瘤骨髓瘤水脂分离技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

    基于阈值分割法的原发性下肢淋巴水肿成分分析初步研究

    刘梦珂田宇驰李滨李兴鹏...
    1181-1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磁共振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基础阈值分割法定量评价原发性下肢淋巴水肿(PLEL)的脂肪及液体等不同成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北京世纪坛医院淋巴外科诊断为单侧PLEL的患者112例,通过医准人工智能科研平台采用半自动标注的方式标注小腿中段筋膜上及筋膜下区域,利用阈值分割法提取筋膜上脂肪、脂肪间隙水肿及积液成分并计算其体积(单位:像素个数).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成分的含量与淋巴水肿的标准测量结果[节段脂肪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肢体节段细胞外水分比率及多频生物电阻抗]的相关性.按国际淋巴协会(ISL)临床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Ⅰ、Ⅱ、Ⅲ期,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临床分期之间脂肪、脂肪间隙水肿及积液成分体积.结果 脂肪含量与细胞外水分比率呈中等程度负相关,与不同频率下电阻抗值呈中等程度正相关.脂肪水肿含量与BMI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453,P<0.05),与细胞外水分比率(r=0.615,P<0.05)呈强正相关,与1 kHz、5 kHz、50 kHz、250 kHz、500 kHz及1000 kHz下电阻抗值均呈强高度负相关,其中与1 kHz下电阻抗值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r=-0.730(P<0.05);积液含量与细胞外水分比率(r=0.661,P<0.05)呈强正相关,与不同kHz下电阻抗值均呈强负相关(r≥0.617).不同临床分期之间脂肪水肿及积液含量均存在差异(P<0.05),三期之间两两比较,ISL-Ⅱ期和Ⅲ期的脂肪水肿及积液含量均大于Ⅰ期(P<0.05).脂肪水肿及积液含量与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其中脂肪水肿含量与临床分期相关性最高(r=0.510,P<0.05).结论 基于阈值分割法的PLEL成分分析能够协助临床医师评估PLEL病变中水脂等成分的含量,并为临床分期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

    淋巴水肿下肢成分阈值分割

    基于CT能谱成像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骨质密度相关性

    潘红红陈伟彬
    1186-1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CT能谱成像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严重程度与其骨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行肺功能检查及胸部能谱CT检查的患者共171例.记录肺功能指标一秒率(FEV1/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根据COPD诊断指南将患者分为5组,非COPD组(A组)、轻度COPD组(B组)、中度COPD组(C组)、重度COPD组(D组)、极重度COPD组(E组).利用GE AW4.7后处理工作站测量患者中段胸椎(T5~8)的骨密度能谱参数:羟基磷灰石(HAP)(水)、Ca(水)、HAP(脂)、能谱曲线斜率(λ),并得出其中段胸椎平均值.比较5组间骨密度能谱参数的差异性,分析COPD患者肺功能参数与其骨密度能谱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5组间HAP(水)、钙(水)、HAP(脂)、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多重比较均为:A组>D组及E组,B组>D组及E组,C组>D组及E组(P均<0.05).HAP(水)、钙(水)、HAP(脂)、λ与FEV1/FVC%均相关性一般(r均<0.6,P均<0.001),而与FEV1%pred均呈强正相关(r均>0.6,P均<0.001).结论 COPD患者肺功能受损程度的加重,尤其重度及以上水平,会导致骨质密度减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T能谱成像骨质密度

    胸部能谱CT扫描对Ⅱ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诊断价值分析

    程明慧魏剑芬赵建娜周伟...
    1191-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胸部能谱CT扫描对Ⅱ型糖尿病(T2DM)合并肌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69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2019肌少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中的诊断标准分为T2DM合并肌少症组(37例)、T2DM未合并肌少症组(32例),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T4能谱CT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判能谱CT相关参数诊断T2DM合并肌少症的效能,根据所得阈值将计量资料转化为二分类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能谱CT相关参数是否为T2DM合并肌少症的预测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仅步速、四肢骨骼肌指数(ASM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合并肌少症组T4椎体40~140 keV单能量CT值、碘(水)、HAP(水)、HAP(脂肪)、钙(水)密度值及能谱曲线斜率(λ)较T2DM未合并肌少症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T4椎体40~140 keV单能量CT值、碘(水)、HAP(水)、HAP(脂肪)、钙(水)密度值、λ的AUC均>0.7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DM患者T4椎体40~140 keV单能量CT值、碘(水)、HAP(水)、HAP(脂肪)、钙(水)密度值、λ均为T2DM合并肌少症的预测因素(P均<0.05).结论 胸部能谱CT扫描诊断T2DM合并肌少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Ⅱ型糖尿病肌少症能谱CT能谱曲线斜率预测价值

    基于定量CT对中老年男性血红蛋白、血尿酸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刘澳李中林周菁武肖玲...
    1197-1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定量CT(QCT)技术测量腰椎骨密度(BMD),研究中老年男性体检人群血红蛋白、血尿酸与腰椎BM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学科行胸部CT联合QCT检查的3611例中老年男性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搜集其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血尿酸和血脂指标,同时使用QCT测量受试者腰椎BMD.根据腰椎BMD值分为骨量正常组(>120 mg/cm3)、骨量减少组(80~120 mg/cm3)和骨质疏松组(<80 mg/cm3).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红蛋白、血尿酸与腰椎BMD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腰椎BMD组间年龄、BMI、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I、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血尿酸与腰椎BMD呈正相关(r=0.049、0.162、0.090、0.066、0.077、0.064,P<0.05),年龄与腰椎BMD呈负相关(r=-0.410,P<0.001).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其他变量的影响下,血红蛋白与血尿酸轻度升高是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OR=0.978,95%CI:0.969~0.987;OR=0.998,95%CI:0.997~1.000;P<0.05).结论 在中老年男性体检人群中,血红蛋白、血尿酸与腰椎BMD存在相关性,血红蛋白与血尿酸是中老年男性体检人群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定量CT腰椎骨密度血红蛋白血尿酸血脂指标相关性分析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介入治疗临床价值探析

    谭鸿图代青海舒凌峰朱鹏程...
    1202-1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介入治疗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中心采用不同介入治疗方式干预的102例MCA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随访分析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再出血率、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102例患者中,手术成功率达到98.04%,术中载瘤动脉和支架内血栓6例,血栓率5.88%.术中破裂2例,破裂率1.96%.术后随访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3例单纯栓塞和2例支架辅助栓塞出现瘤颈复发,复发率约4.5%.结论 MCAA介入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价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疗效较好.但尚需要加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再出血率

    介入治疗逆行D-J管置入失败的输尿管狭窄

    李超迪刘娟芳张镐哲闫肃...
    1206-1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逆行D-J管置入失败的输尿管狭窄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膀胱镜下逆行置入D-J管失败的输尿管狭窄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应用介入方法操作,穿刺肾盂后行输尿管造影,导管导丝配合下顺行通过输尿管狭窄进入膀胱,异物抓捕器经尿道进入膀胱拉出导丝至尿道口外,经导丝逆行放置引流导管,远端成襻位于肾盂,近端推至膀胱内.观察术前术后肌酐水平、肾盂分离程度及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结果 36例患者经介入方法均成功置入引流导管,患者均表现为尿量增加、患侧腰背部酸痛改善.术后3天、3个月、6个月的超声检查对比分析,肾盂分离及肾小球滤过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双侧输尿管狭窄患者术后3天、3个月、6个月肌酐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单侧输尿管狭窄患者术后3天、3个月、6个月肌酐较术前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膀胱镜下逆行置入D-J管失败的输尿管狭窄患者,经介入操作置入引流导管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的方法.

    输尿管狭窄介入治疗肾功能肾盂分离肾小球滤过率

    影像学检查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李泓箭杨汉丰
    1210-1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