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骨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骨科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
临床骨科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

戴尅戎,江曙

双月刊

1008-0287

lcgkzz@aliyun.com

0551-62923133

230032

合肥市梅山路安徽医科大学校内

临床骨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OrthopaedicsCSTPCD
查看更多>>敬告作者: 最近有些不法分子以本刊名义在网上发表虚假信息,称能够帮助作者在本刊快速发表论文,请勿上当!!本刊未与任何机构或个人合作,敬请作者投稿直接邮寄或发E-mail至本刊编辑部。本刊是骨科专业学术性期刊,双月刊,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主要面向临床骨科医生、相关学科医生和研究人员。办刊宗旨:以临床研究为基石,以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为引导,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旨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促进我国骨科事业发展。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格式规范,可读性强。影响因子、被引频次逐年上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邻近椎体骨折的治疗

    鲍小明张小平郭卫东董鑫...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再发邻近椎体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3 例PVP术后再发邻近椎体骨折患者行二次PVP及抗骨质疏松治疗.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VAS评分、日常自理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5(6.21±2.35)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5~8(6.31±1.24)个月.术中2 例发生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术后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骨水泥松动、椎体塌陷及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疼痛VAS评分及ADL评分:术后1d、3 个月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3 个月均优于术后1d(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胸背部疼痛均明显缓解,局部压痛及叩击痛均阴性,可自主行走且步态正常.结论 PVP术后再发邻近椎体骨折行二次PVP及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显著缓解疼痛、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满意.

    经皮椎体成形术椎体再骨折骨质疏松

    脊柱内镜手术并发类脊髓高压综合征2例

    梁威卓瑞立孙韶东
    5页

    脊柱内镜椎间孔镜类脊髓高压综合征并发症

    机器人导航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江丽强岳亚玲武刚贾晓川...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机器人导航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2 例,采用机器人导航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与对照组(66 例,采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疼痛改善情况,采用ODI评分评价脊柱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2 个月.手术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1).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少(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周及1、3、6、12 个月疼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降低(P<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机器人导航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疼痛改善情况好,脊柱功能恢复快.

    骨科机器人椎间孔镜椎间融合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个性化定制假体与现成假体相比较没有临床优势:一项系统性回顾与荟萃分析

    SAEED A ZKHALEEQ TAHMED U胡孔足...
    10页

    两种术式治疗轻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比较

    余会林马胜李渠蓬高啸...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改良Jaslow技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和传统TLIF治疗轻度退行性腰椎滑脱(DLS)的疗效.方法 将95 例轻度DLS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传统TLIF组(采用传统TLIF治疗,49 例)和改良Jaslow组(采用改良Jaslow技术TLIF治疗,46 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影像学指标,采用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6(21.13±11.80)个月.①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滑脱度:两组术后1 年均低于术前(P<0.01).腰椎前凸角:两组术后1 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两组术后1 年均高于术前(P<0.01);术后1 年改良Jaslow组高于传统TLIF组(P<0.01).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器沉降值、椎间融合器沉降率:改良Jaslow组均少(低)于传统TLIF组(P<0.05),手术节段均骨性融合.③ 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末次随访时两组均优于术前(P<0.0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TLIF相比,改良Jaslow技术TLIF治疗轻度DLS可以更有效地维持椎间隙高度,同时能延缓椎间融合器的沉降,临床疗效满意.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改良Jaslow技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椎间盘造影在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的应用

    周杨葛韧张远邓豪...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椎间盘造影在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 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行椎间盘造影检查.根据注入造影剂时阻力的大小、注射过程中询问患者是否有与平时相同或者类似的疼痛以及通过造影剂聚集情况对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程度进行分级.结果 19 例患者均穿刺成功.12 例术中造影时疼痛与造影前相似,2 例疼痛重于造影前,5 例诱发疼痛不明显.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 3~12 个月.14 例(27 个)纤维环2、3 级破裂,注射造影剂时阻力较小,患者均有与平时相同或者类似的疼痛,其中23 个纤维环3 级破裂者行椎间盘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腰痛均基本消失.其余5 例诱发疼痛不明显者行非手术治疗,疼痛有所缓解,但停止非甾体类止痛药后疼痛复发甚至加重.结论 椎间盘造影在确定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变部位具有临床指导作用.

    椎间盘造影椎间盘源性腰痛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刘小康郭海龙鲍丰陈旭宏...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52 例DISH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200 例有脊柱疾病的非DISH患者资料进行比较.对DISH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腹腔内脏脂肪面积、代谢综合征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临床资料中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性别、BMI、代谢综合征、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腹腔内脏脂肪面积与发生DISH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 岁、男性、有代谢综合征、腹腔内脏脂肪面积相对大是DIS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 岁、男性、有代谢综合征、腹腔内脏脂肪面积相对大是DISH的独立危险因素.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代谢综合征腹腔内脏脂肪面积韧带骨化危险因素

    改良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偏瘫侧股骨颈骨折

    智新力赵丽娟霍霁张方青...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9 例偏瘫侧股骨颈骨折患者.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扶拐情况、假体位置.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18 例顺利完成手术,1 例因术中复位困难改为常规后外侧入路(所有指标不予考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36(19.4±11.3)个月.术后 1 例出现严重低血钾、低蛋白血症,转ICU治疗后好转;1 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1 个月后痊愈;术后无关节不稳及脱位、肺栓塞、股骨骨折、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 个月,13 例可独立行走,3 例可扶单拐行走,2 例仍需坐轮椅出行.末次随访时,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Harris评分54~92(83.1±11.0)分,其中优7 例、良8 例、可1 例、差2 例,优良率15/18.结论 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偏瘫侧股骨颈骨折,通过对后关节囊、外旋肌肉组织的保护可有效预防术后髋关节脱位,对假体的选择无限制性,对假体的安装角度无特殊要求,临床效果满意.

    改良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偏瘫股骨颈骨折

    动力髁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骨不连合并内固定断裂

    徐维臻罗德庆刘晖张金辉...
    29页

    股骨转子间骨折骨不连内固定断裂动力髁钢板翻修

    半髋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孔涛涛曹旭阳董瑞芳张笑...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半髋关节置换术(HHA)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133 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分为HHA组(采用HHA治疗,63 例)和THA组(采用THA治疗,70 例),每组划分为65~80 岁和80 岁以上 2 个年龄段.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髋关节活动度、步态指标(步速、步频、步长).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 12~24(18.21±3.40)个月.①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两组不同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THA组均长(多)于HHA组(P<0.05).②髋关节活动度、步态指标:末次随访时两组65~80 岁年龄段均优于80 岁以上年龄段(P<0.05);不同年龄段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 Harris评分:末次随访时两组65~80 岁年龄段均高于80 岁以上年龄段(P<0.05);THA组不同年龄段均高于HHA组(P<0.05).结论 采用HHA和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HHA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较THA具有优势,THA在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较HHA有优势.因此,对于预期寿命长、活动量较大或合并患髋骨关节炎的患者,建议行THA治疗;对于身体情况相对较差的高龄患者建议行HHA治疗.

    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术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