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曾甫清

月刊

1001-1420

LCMNWKZZ@qq.com

027-85726342-8015

430022

武汉市解放大道1277号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Ur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学技术类期刊。期刊以临床为主,兼顾基础研究;着重交流临床经验,介绍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的应用,帮助读者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信息,提高医师临床辨证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DC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在膀胱癌的应用

    邢金春赵仲杰刘正升
    75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a)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以尿路上皮癌最常见.长期以来,都以化疗为主,尽管有多种治疗方式,但一些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和转移,总体预后不良,长期生存率低.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结合了抗体药物的靶向能力和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最近已成为个体化精准癌症治疗发展的一个突出研究重点.目前,基于ADC的联合疗法,特别是ADC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已经显示出可喜的疗效.这种联合方法推进了 BCa的治疗,显示出未来成为晚期BCa标准一线治疗的潜力.因此,本文对免疫联合ADC药物治疗BCa作一述评.

    膀胱癌ADC药物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回肠膀胱术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在老龄患者中的单中心围术期效果及并发症分析

    韩坤何靖珂蒋林岑李云帆...
    760-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在接受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robot-assisted radical cystectomy,RARC)的老龄患者中,回肠膀胱术(ileal conduit,IC)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cutaneous ureterostomy,CU)对其短期内疗效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4年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行RARC的83例年龄≥6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行IC,37例行CU.对于纳入患者的基线资料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调整患者特征后,比较PSM前后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和术后30 d预后的结果.结果:PSM前相较于IC组,CU组的年龄较大(P<0.01),年龄校正查尔森合并症指数(age-adjuste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aCCI)的值较大(P<0.01),手术时间更短(P=0.002),PSM 后 2 组患者在年龄、aC-CI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PSM前后,相较于IC组,CU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P=0.002,P=0.022)、术中失血量更少(P<0.001,P=0.005)、术后30 d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08,P=0.016)、发生漏尿(P=0.013,P=0.028)和肠梗阻(P=0.037,P=0.028)的概率更低.结论:对于合并多种全身疾病、一般情况较差的老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这类人群接受RARC联合CU手术在短期内的疗效可能更佳.

    机器人辅助手术膀胱癌老龄回肠膀胱术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单孔加一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后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杨诚李建雄薛康颐夏明...
    765-768,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单孔加一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后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4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后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22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孔加一腹腔镜组10例,传统腹腔组12例.对2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中转开放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2组患者临床资料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加一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42.0±113.1)min,传统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92.8±63.5)min;单孔加一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为(250.0±141.4)mL,传统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为(312.5±143.2)m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孔加一腹腔镜组在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切口满意度评分方面优于传统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加一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后患者恢复快、切口美观、满意度好.

    单孔加一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HER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周海鹏林天海张孟尼谭平...
    769-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1年4月—2023年4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97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手术病理标本HER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前瞻性队列分析HER2的表达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97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 324 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患者173例.NMIBC总体HER2阳性率为52.8%,MIBC总体HER2阳性率为49.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NMIBC 中 T1 期 HER2 阳性率(63.1%,99/157)显著高于 Ta 期(43.1%,72/167)(P<0.05).在NMIBC和MIBC中均观察到不同组织亚型间HER2表达情况的显著差异(P<0.05):HER2阳性率在微乳头型中分别为100%(4/4,NMIBC)和80.0%(8/10,MIBC),在伴鳞状分化亚型中分别为26.7%(4/15,NMIBC)和25.8%(8/31,MIBC);在伴腺样分化亚型中分别为 37.5%(3/8,NMIBC)和 64.3%(9/14,MIBC).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NMIBC中T分期以及肿瘤多发是HER2表达阳性的独立风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12例患者接受了靶向HER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RC-48治疗,其中58.3%(7/12)的患者治疗后由HER2阳性转为阴性,25.0%(3/12)的患者HER2表达水平与用药前一致,8.3%(1/12)的患者用药后HER2表达水平由1+转为2+.结论:NMIBC HER2表达情况与肿瘤T分期以及肿瘤是否多发相关,但与病理分级、EAU风险评分、肿瘤部位、是否伴原位癌、是否侵犯输尿管等无关;MIBC HER2表达情况与肿瘤组织学亚型相关,与T分期、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否合并脉管内癌栓、是否神经侵犯等无关.

    膀胱尿路上皮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免疫组织化学

    尿液TWIST1基因甲基化检测在膀胱癌术后监测中的价值

    黄超邢金春
    77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尿液TWIST1基因甲基化检测在膀胱癌术后复发监测中的预测作用.方法:应用TWIST1基因甲基化试剂盒对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5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随访复查,对比膀胱镜检查评估其价值,并对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术后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例患者尿液TWIST1基因甲基化检测阳性,以同期膀胱镜检为标准,灵敏度达78.9%、特异度96.8%、阳性预测值93.7%、阴性预测值88.5%.结论:尿液TWIST1基因甲基化检测可作为膀胱肿瘤患者电切术后复发的有效监测手段.

    膀胱癌术后随访TWIST1基因甲基化

    基于MRI影像组学对膀胱癌肌层浸润预测模型的构建

    汪朗锟叶蕾张朋
    781-78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基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风险因素为基础的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a)肌层浸润预测模型,用以术前准确且无创评估肿瘤肌层浸润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汇集了 76例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RC)的病例,所有患者术前30 d内均行3.0T MRI扫描,入院检查至手术日的等待期间不存在外来干预措施,且术后病理均证实为BC.在MRI 诊断过程中,采取了 T2 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2 种序列,研究者于每例患者的T2WI和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图(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上勾画出肿瘤最大占位区域,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运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对特征进行筛选以达到降维目的.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同步进行,筛选出与肿瘤肌层侵袭有关的临床独立风险因素,进而共同创建影像组学与临床相关的列线图.结果:本次研究提取出影像组学特征属性共计2 286个.最终建立起的影像组学-临床融合模型指标包括影像组学特征10个和临床独立危险因子2个.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7(训练集)和0.88(验证集),表现出良好的校准和鉴别能力.相比于单纯的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影像组学-临床融合模型在校正曲线中更加贴合理想的预测情况(即贴合对角虚线代表的模型预测概率等同实际发生概率).训练集和验证集在决策曲线中净收益值均高于全干预线和无干预线,具有更高的临床净效益和使用价值.结论:相较于单纯的影像组学或临床因素模型,将两者结合的融合模型在膀胱癌肌层浸润情况上表现出更好的预测效能,有助于术前对患者进行准确、无创的评估.

    膀胱癌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肌层浸润状态列线图

    基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过继细胞疗法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黄前浩黄玉山张智涌宋帅帅...
    789-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免疫疗法一直是癌症研究的焦点.其中,过继细胞疗法(adoptive cell therapy,ACT)成为治疗各种实体肿瘤的前景,尤其是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过继细胞疗法(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adoptive cell therapy,TIL-ACT).因为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可通过不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并直接或间接发挥抗肿瘤作用.如TIL-ACT已经显示出对转移性黑色素瘤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应.目前,TIL-ACT在膀胱癌中逐渐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和喜爱,也有了一些初步进展,如一些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TIL-ACT疗法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起到一定的抑制肿瘤发生和发展作用,在肌层浸润膀胱癌和转移性膀胱癌中也起到抑制癌症进展、治疗反应的预测指标作用和预后标志物作用.总之,本文综述了 TIL-ACT在膀胱癌的研究进展、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免疫治疗膀胱癌预后肿瘤微环境

    尿流改道术后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的诊疗进展

    柯志滨林镔许宁
    797-8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尿流改道术是治疗肌层浸润膀胱癌的标准方案,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ure-teroenteric anastomotic stricture,UES)是其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上尿路梗阻,严重者损害肾功能、影响预后.肥胖、既往手术史、既往放化疗史、机器人手术、尿流改道方式、输尿管肠吻合方法等诸多因素均与术后UES有关.术前识别危险因素可以帮助手术决策,术中的精细操作和术者丰富手术经验有助于降低UES风险,术后随访应全面评估影像学证据和肾功能情况以早期准确诊断UES并进行积极治疗.开放性手术修复依然是治疗UES金标准,机器人手术修复也展现出满意的UES控制率和安全性,腔内治疗可作为对于狭窄长度≤1 cm患者的一线选择.

    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尿流改道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

    上尿路结石微创术后急性肾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林建中郑元继沈露明魏勇...
    803-8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上尿路结石微创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上尿路结石行微创手术治疗(输尿管硬/软镜和经皮肾镜)的852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围手术期资料,根据KDIGO指南统计AKI的患者,分析影响上尿路结石微创术后AKI的影响因素.结果:上尿路结石术后发生80例AKI(9.4%),其中Ⅰ期64例(7.5%)、Ⅱ期14例(1.6%)、Ⅲ期2例(0.2%).AKI组与非AKI组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男性比率和术前肌酐(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年龄、尿培养阳性、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尿素氮(BUN)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尿管硬镜术后AKI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输尿管软镜和经皮肾镜术后(P<0.05);术后的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Neu)、降钙素原(PCT)和血小板(PLT)]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KI组与非AKI组手术时间、结石长径和残石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术前肾功能异常、手术时间延长、术中感染的发生和较高的结石负荷或残石率术后发生AKI的比率较高.

    上尿路结石肾损伤微创影响因素

    Needle-perc超脉冲光纤铥激光碎石光纤周围温度变化的体外实验研究

    丁天福徐铮肖博黄忠月...
    807-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Needle-perc超脉冲光纤铥激光碎石过程中光纤周围温度变化的情况.方法:利用体外肾结石模型,由同一名医生行Needle-perc激光碎石术,采用2个测温探头置于激光光纤两侧2 mm处,实时进行检测并记录.保持实验室温度25 ℃左右.灌流液采用生理盐水,温度22℃左右.灌流速度:0、25、50、100 mL/min.碎石功率:8、10、12、15 W,参数组合:"高能低频"模式和"高频低能"模式.间断激发:激发15 s,间断5 s,每组实验周期为120 s;连续激发:连续激发120 s,每组实验重复10次,温度记录仪实时记录温度.结果:碎石功率为8、10、12、15 W时,灌流速度为0 mL/min时,温度超过安全阈值的时间分别是连续激发模式:23、18、13、9 s,间断激发模式:30、24、13、9 s.灌流速度为25、50、100 mL/min时,无论哪种激发模式,温度都没超过安全阈值.碎石功率为8、10、12、15 W,灌流速度25 mL/min时,"高能低频"碎块化模式和"高频低能"粉末化模式光纤周围温度变化值相比较,"高频低能"温度变化值高于"高能低频"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碎石功率为8、10、12、15 W,灌流速度25 mL/min时,连续激发和间断激发模式光纤周围温度变化值相比较,连续激发模式温度变化值温度高于间断激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edle-perc超脉冲光纤铥激光进行碎石时,连续激发模式温度变化值高于间断激发,"高频低能"参数组合温度变化值高于"高能低频"参数组合.但在碎石功率在≤15 W,灌注速度在≥25 mL/min时,无论哪种激发模式、参数组合,激光光纤周围的温度都是安全、可靠的.

    肾结石Needle-perc温度超脉冲铥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