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肿瘤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肿瘤学杂志
临床肿瘤学杂志

秦叔逵

月刊

1009-0460

lczlx@csco.org.cn,lczlx@vip.163.com

025-84400143;80864363

210002

南京市杨公井34标34号

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Clinical On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解放军第八一医院主办的肿瘤学专业刊物,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刊登肿瘤临床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与进展,以及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等,读者对象为广大的肿瘤工作者和相关的医药卫生工作者。本刊由著名的肿瘤学家吴孟超院士、孙燕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著名肿瘤专家储大同教授担任主编,并由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的多名专家担任编委,对保证本刊的质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本刊的办刊质量不断提高,影响因子逐年上升,受到了军内外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广泛好评,目前已成为临床肿瘤工作者不可缺少的一本肿瘤学专业读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的风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研究

    赵学飞苏志勇丁磊
    470-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风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赤峰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150例早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慢性疼痛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41例)和未发生组(109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早期NSCLC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在有无焦虑、是否合并糖尿病、术前有无前胸背部疼痛史、术后镇痛消耗吗啡当量、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焦虑、合并糖尿病、术前有胸背部疼痛史、术后镇痛消耗吗啡当量多、引流管放置时间长及住院时间长是影响早期NSCLC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早期NSCLC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慢性疼痛与有焦虑、合并糖尿病、术前有胸背部疼痛史、术后镇痛消耗吗啡当量多、引流管放置时间长及住院时间长等密切相关,临床可据此给予患者针对性预防策略,以降低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风险.

    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慢性疼痛风险因素预防策略

    62例原发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观察

    吕成兰王晶徐岳一许景艳...
    474-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肠道恶性淋巴瘤(PIL)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诊治的PIL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LDH)水平、EB病毒感染、肿瘤细胞来源、病理类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临床分期等,并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共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62例,男女比例为2.4∶1,中位年龄57岁;Ⅳ期42例;47例行消化内镜检查,内镜下活检明确诊断淋巴瘤的患者为40例;结直肠和小肠淋巴瘤分别为27例和32例;61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来源5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41例.62例患者全部接受治疗,其中56例全身化疗,35例手术治疗.治疗期间获完全缓解(CR)31例,部分缓解(PR)11例,获疾病稳定(SD)和病情进展(PD)6例.62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未达到,5年生存率为66.64%o<50岁患者的中位OS明显优于≥50岁患者(P<0.05);根据IPI分为相对低危组(IPI 0~2分)和相对高危组(IPI 3~5分),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8.18%和5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细胞来源和T细胞来源PIL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和5.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BCL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7.69%;EB病毒血症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差(P<0.05);化疗联合手术治疗(26例)和单纯化疗(32例)患者的中位OS均未达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细胞来源和EB病毒血症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PIL好发于男性,小肠淋巴瘤稍多于结直肠淋巴瘤,病理类型主要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DLBCL占大多数.多数患者经内镜活检诊断.多数患者需通过化疗达到CR或PR.T细胞来源和EB病毒血症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手术未增加PIL患者的生存风险.

    非霍奇金淋巴瘤肠道淋巴瘤诊断和治疗预后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再行胃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研究

    陈小莉闫二明来晋江谢海燕...
    479-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再行胃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评估风险预测的临床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晋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行ESD的早期胃癌患者141例,根据是否需再行胃切除术分为再次手术组(35例)和未再次手术组(10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胃癌ESD后再行胃切除术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早期胃癌ESD后再行胃切除术的风险预测的临床效能.结果 再次手术组ESD后切缘阳性比例(48.57%vs.8.49%)、eCura评分[(3.23±1.77)分vs.(0.54±0.12)分]、合并溃疡比例(62.86%vs.17.92%)均显著高于未再次手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SD后eCura 评分较高(OR=850 343.336,95%CI:184.168~392.235x 107)和合并溃疡(OR=18.672,95%CI:1.472~236.801)均是ESD后再行胃切除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ESD后eCura评分较高和合并溃疡均可用于早期胃癌ESD后再行胃切除术的风险预测,且两者联合预测的约登指数为91.46%,优于各单一指标的44.93%和91.43%.结论 早期胃癌ESD后再行胃切除术与eCura评分及有无合并溃疡关系密切;其中eCura评分较高与合并溃疡相结合能够有效预测早期胃癌ESD后再行胃切除术的风险.

    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切除术危险因素预测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易感基因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意义

    初晓玲相芳蓝晓红吴波...
    483-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病机理及其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运用生物信息学预测易感基因并分析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和总生存期(OS).方法 基因预测基于GEO2R在线分析工具对GSE19151芯片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学过程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构建PPI网络获取关键基因与疾病相关基因取交集,得到易感基因.利用GEPIA2数据库分析易感基因在肿瘤中的表达及预后情况.结果 共筛选出211个DEGs,其中上调49个、下调162个.上调基因GO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生长素响应因子(ARF)蛋白信号转导的调节、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Rho蛋白信号转导和细胞外渗的正向调节等;KEGG信号通路涉及志贺氏菌病、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感染、磷脂酶D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等.PPI网络分析出19个关键基因,与疾病相关基因相交,得到5个易感基因,分别为TP53、ICAM1、PIK3CD、PLEC和TLN1.与其他肿瘤比较,易感基因在脑胶质瘤中分布较为集中,TP53、ICAM1、PIK3CD和TLN1高表达者的OS显著低于低表达(P<0.05),TP53、ICAM1和TLN1在脑胶质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挖掘出TP53、ICAM1、PIK3CD、PLEC和TLN1可能是复发性VTE的潜在标志物,其基因表达与肿瘤不良预后显著相关,为研究恶性肿瘤诱发VTE提供线索及方向.

    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恶性肿瘤生物信息学易感基因总生存

    头颈部低分化脊索瘤临床病理分析和预后评估

    何文源赖续文曾伟鹏喻玲...
    489-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低分化脊索瘤(PD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并评估其预后.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22年6月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6例头颈部PD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 6例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1例;年龄4~37岁,中位年龄15岁;肿瘤位于颈椎4例,颅底2例.镜下上皮样或梭形肿瘤细胞呈巢团状或弥漫片状分布,巢团中央可见坏死,部分瘤细胞呈横纹肌样,细胞核呈囊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少不等,间质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表型:6例肿瘤细胞CK、EMA、Vimentin和Brachyury均弥漫阳性,SMARCB1/INI1核表达均缺失,Ki-67增殖指数10%~50%不等.5例患者行肿瘤大部分切除术,1例仅放化疗.5例患者获随访,分别于首诊后2~17个月死亡,中位生存时间5个月.结论 颈椎亦是PDC好发部位,常因缺乏经典脊索瘤形态特征而易于误诊,但免疫表型与经典脊索瘤相同,SMARCB1/INI1核表达缺失是重要诊断线索.PDC易复发及转移,预后差.

    脊索瘤低分化颈椎SMARCB1/INI1预后

    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技术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李明彭银杰刘磊马腾...
    494-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技术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1月于开封一五五医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直肠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应用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技术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和对照组(传统腹腔镜),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及术后相关情况.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基础疾病史、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肿瘤T分期、术后病理分期及肿瘤距肛缘距离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80.68±18.46)ml,低于对照组的(94.65±17.6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患者术中吲哚菁绿荧光提示吻合口血运不佳、吻合不满意且术中吻合口重建4例,对照组术中无吻合口重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高于对照组[(18.43±3.59)枚vs.(14.02±3.10))枚,P<0.001],但两组的阳性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 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技术应用于直肠癌手术,可提高淋巴结清扫精度,还可实时评估吻合口吻合满意度、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直肠癌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淋巴结清扫吻合口瘘

    效率医疗背景下靶向药物皮下制剂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及展望

    汪洋孙蓓李梦奇孙英明...
    499-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皮下给药制剂工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抗肿瘤靶向静脉剂型获批皮下制剂.在效率医疗背景下,靶向药物皮下注射剂型革新了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模式,将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安全的个体化治疗新选择.本文综述了乳腺癌靶向药物皮下注射剂型的概念、机制及注意事项,以及该剂型在乳腺癌患者靶向治疗中的实践效果,并探讨了靶向药物皮下注射剂型在国内的应用前景与展望,以期为推动靶向药物皮下注射剂型在国内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及借鉴.

    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靶向皮下制剂靶向治疗

    质子重离子联合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理论研究进展

    徐娟李玉锋
    504-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放射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是目前最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方法之一.粒子束(质子和重离子)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从而更有效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然而,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表明,与常规放疗相关的潜在免疫抑制机制可能会限制其免疫潜力.质子重离子作为带电粒子,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所表现出来的剂量和生物学差异,不仅能够增强放疗的免疫辅助作用,还能降低免疫抑制机制.所以理论上来讲,粒子束联合免疫治疗的疗效不劣于常规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疗效,但目前在临床上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本文就常规放疗或粒子束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免疫治疗

    中线癌的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

    吕超叶卓淼杨丹牟方政...
    509-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睾丸核蛋白(NUT)基因重排的中线癌又称NUT癌,NUT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具有发病年轻、进展迅速、常规治疗反应差等特征,绝大多数患者预后差.NUT癌的发病机制与NUT中线癌家族成员1(NUTM1)基因重排有关,重排的融合基因阻断细胞分化和促进癌细胞生长.目前临床对该病认识不足导致众多患者被误诊或漏诊,本文总结既往关于NUT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及诊疗方式的相关报道,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对于初诊伴肿瘤迅速进展或远处转移的低分化癌,建议积极完善NUT免疫组化检测,高度怀疑者进行基因测序以明确融合伴侣类型,治疗上传统治疗效果欠佳,通过多学科会诊拟定治疗方案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是最佳治疗方案.

    中线(NUT)癌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

    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肿瘤异质性的研究进展

    董珈吟倪静郭文文陈佳卉...
    514-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肿瘤异质性是近年来恶性肿瘤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为解决肿瘤转移、复发和耐药带来新的思考.肿瘤的连续动态演化和时空进展导致瘤体内部及不同瘤灶之间的细胞与基因变异呈现出高度异质性,为实现肿瘤精准诊治带来挑战.卵巢癌是死亡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其中最常见的亚型为高级别浆液性癌,其异质性极高,表现为分子、细胞和解剖水平上存在时空变化,这一特点直接影响患者对手术和/或全身治疗的反应,最终影响预后.因此,本综述讨论了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中肿瘤异质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卵巢癌肿瘤异质性基因组不稳定性化学治疗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