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韩同银

双月刊

1674-3210

lfsyxb@vip.126.com

0316-2188440;2188441

065000

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100号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本刊以开展学术理论探讨,服务高校教学与科研,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宗旨,力求强化传统的文史哲学科,关注新兴、交叉学科,追踪并引导学术前沿,主要刊载文艺理论、文学作品、语言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学术成果。其中重点突出文艺理论、文学作品、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政治学等方面的研究。本刊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时代性与科学性、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立足河北,面向全国,力求选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与理论深度,论点新颖,论证严密的学术论文。本刊特约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撰写稿件,并面向全国高校师生及科研机构工作者征稿。欢迎广大新老作者给予大力支持。本刊已加入《中国期刊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凡是投入本刊的稿件一律视为同意编入以上数据库,如有不同意者,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史为鉴"与中国传统史学的历史理性

    王记录李红霞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史为鉴"是传统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传统史学历史理性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从周人的"殷鉴"开始,人们便把前代的经验和教训当作处理现世各类事务的依据,"以史为鉴"成为政治家、史学家历史理性觉醒的最重要表现.在"以史为鉴"观念支配下,古代史家的理性思维表现在三个方面:强调完善德行必须读史;立足于现实而思考"以史为鉴"的意义;自觉运用历史知识讨论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以史为鉴"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本主义理性精神,历代王朝内部政治文化结构的相似性、人类认识的局限性、重人事的观念、直书精神和信史原则以及历史境况的复杂性,都成为古代史家思考"以史为鉴"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

    以史为鉴传统史学历史理性

    学术史视域下的"左史右史"说

    成运楼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由《礼记·玉藻》提出、《汉书·艺文志》阐发的"左史右史"说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公案.在传统语境下,经学家利用左史、右史与太史、内史的跨文本阐释,普遍维护《礼记》说而否定《汉书》说,但脱离经学政教的影响,《汉书》说实则更加深入人心,冠名《礼记》而实取《汉书》的文化现象更为常见.不过伴随着经学反思意识的觉醒以及近代学术思潮的发展,以章学诚为代表的诸多学者,对左史、右史官制有无和记言、记事是否二分提出各种质疑和批评,严重冲击了这一学说的合理性.但这些批评与质疑并未引起近现代学者的充分注意与积极回应,坚持旧有经说并力证"左史右史"者依然大有人在.这一境遇主要是由于近现代史学史学科的兴起与其他相关人文研究的发展,需要借助"左史右史"说作为学科建设与理论阐发的起点,故而保守地承认甚至维护"左史右史"说成为部分学者的选择.

    左史右史记言记事学术史

    朝鲜士人李德懋及其《磊磊落落书》考述

    秦丽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磊磊落落书》是朝鲜王朝第一部明遗民传记史书.该书由正编十卷、补编二卷组成,正编作者为李德懋,补编上卷由李光葵所辑,下卷由成海应撰成.该书在参考大量明清史书、地方志、笔记、文集和部分朝鲜文献基础上编成,其中尤以明清笔记、文集为主要来源.书中所收明遗民在明末清初以来的各类明遗民传记史书中数量最大,而补编所载入朝明遗民成为该书区别于清朝明遗民传记史书的重要特征.然该书尚属资料长编性质,人物收录驳杂,义例未备,其后成海应在此基础上汰滥补阙、剪裁整合,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明遗民传记《皇明遗民传》.尽管如此,《磊磊落落书》作为朝鲜正祖时期尊周思明风潮下的产物,仍有其重要的史学价值和影响.

    明遗民李德懋《磊磊落落书》成海应《皇明遗民传》

    范祖禹《唐鉴》在中朝之流传与影响

    袁昆仑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鉴》是北宋范祖禹编纂的以唐之史事为北宋皇帝提供鉴戒的史著.受党争影响,《唐鉴》在北宋被列为禁书,未能发挥鉴戒作用.南宋至清,《唐鉴》曾用于经筵,并受到儒士称颂.《唐鉴》传入朝鲜半岛后,受到朝鲜王朝君臣的重视,被用于经筵.尤其英祖时期,君臣在经筵中研讨《唐鉴》,以唐之君臣和史事互相勉戒,由此进一步讨论朝鲜王朝的现实问题.《唐鉴》在朝鲜儒士中也有一定影响,他们仿《唐鉴》编纂史书、刊印《唐鉴》,并借《唐鉴》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唐鉴》在中朝之流传和影响,是中朝史学交流和不同政治文化状况的反映.

    《唐鉴》经筵朝鲜王朝中朝史学交流

    朝鲜王朝林象鼎《林氏历代史统》之史学特色

    张璐瑶
    4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18 世纪初,朝鲜王朝学者林象鼎在书筵以《少微通鉴节要》为启蒙教材教导世子学习中国古史的过程中,发现该书不能完整叙述事情的前因后果,为此萌发了以纲目体例重新整理中国历代古史的愿望.他以中国历代通鉴类史书为底本,以朱子正统论为确立中国正统王朝的标准,整理了上起上古帝尧陶唐氏,下至明崇祯十七年的中国历代通史,编成《林氏历代史统》.编撰过程中,林象鼎较之中国通鉴类史书更为遵循朱子《纲目》凡例,强调正统论.这表明朝鲜王朝以程朱理学立国,正统论成为朝鲜儒学界倡导尊周思明的理论武器,而确认中国历代王朝的正统性,实际上也就是确认朝鲜本身作为"小中华"的正统性.

    林象鼎《林氏历代史统》正统论中国通史中韩史学交流

    从"他者"到"主体"——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空间建构及其意义

    董雪娟李瑾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为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以"他者"的视角展现了美国黑人的生存状态,体现出她对种族问题与自我身份追寻的审慎思考,让读者跟随着她的脚步来还原历史.通过地理空间建构、心理空间建构和社区空间建构,莫里森表达了强烈的自我身份认同以及种族意识,并试图重塑"他者"的"主体"性.莫里森将"他者"与空间相结合,将自身的文学观与政治观融于对"他者"的空间建构当中,在少数族裔文学发展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托妮·莫里森他者主体空间建构

    流亡中的形式实验与生命之思——论米兰·昆德拉后期作品的"晚期风格"

    杨莹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捷克流亡到法国后,米兰·昆德拉创作的小说开始发生变化.他在法国时期创作的小说较捷克时期更加晦涩难懂,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和否定性,这种变化体现了爱德华·W.萨义德所论述的"晚期风格".导致昆德拉作品发生改变的原因不仅是他生存国度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他在生命后期不得不直面死亡,这使他思考的命题开始向内转.从昆德拉的作品看,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其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上.一方面,昆德拉采用了作者介入和关键词写作的形式实验,用小说形式的创新引领现代派小说的发展;另一方面,他在作品中开始探讨遗忘和回归的生命主题,用书写对抗原本不可抗拒的遗忘,用永恒的流亡拒绝回归,将自己彻底地放逐在了小说艺术的道路上.

    米兰·昆德拉"晚期风格"流亡形式实验生命之思

    1927-1937南运河下游疏浚中的官商联动

    徐建平吴羽寒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流域治理和灾害救治中,人们面对困难积极应对,往往会产生一些因地制宜的创造性变通性举措,值得后人总结借鉴,1927 年至 1937 年南运河下游疏浚中的官商联动便是典型的一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运河下游马厂减河口九宣闸至天津市河段的淤塞严重影响到内河航运及商业秩序,在政府疏浚经费奇绌且商人受损严重、疏浚需求急迫的情况下,官商双方在疏浚方案、资金及组织方面配合联动,推动疏浚工程终至完成,对恢复内河客货运输与灌溉秩序皆发挥了一定作用,基本达到预期目的.但由于联动中存在的管理失当、协调不畅等情况,使工程延宕,最终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总结个中的经验教训,对今后整合现有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应对灾害和增强跨部门沟通协调,具有一定借鉴和启发意义.

    南运河疏浚官商联动

    海河流域的凿泉活动与梁式堂"凿泉之说"的贡献和影响

    闫伟光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 世纪20年代华北地区连续干旱的气候背景下,西北军冯玉祥幕僚梁式堂提出了"凿泉之说",并自 1928 年起在华北各省开展了长达十年的凿泉活动,先后撰写了《凿泉浅说》与《凿泉浅说问答》两书,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如何开发利用山前地带地下水的理论和方法.梁式堂于 1934 至1937 年主持了海河流域山前地带的凿泉活动,为当时河北的引水抗旱开发了新的稳定水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凿泉活动虽因抗战爆发而中断,但其凿泉理论和方法却逐渐成为此后华北地下水开发的实用理论与经验.其学说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水利之学中"用水之源"(即地下水利用)的继承和发展,是在长达十年的丰富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其理论方法后来被吸收入中国现代农田水利科学体系中,对近现代中国水利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海河流域凿泉梁式堂西北军《凿泉浅说》《凿泉浅说问答》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风险及路径探析

    汪晓莺丁望兴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政课兼具公共课和意识形态教育课的双重身份,对于立德树人的培养至关重要.当前,人工智能正引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尤其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工智能的赋能,有助于提升教学目标与过程的匹配度,能够推动思政课智慧"大平台"的建设以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创新.然而,在肯定人工智能带来沉浸式体验和交互式学习这一先进技术价值的同时,也应警惕诸如大学生数据隐私安全、现有教育伦理瓦解以及西方不良价值观渗透等潜藏的风险.因此,必须塑造好思政课教师"引路人"形象、完善好个人数据信息保护机制并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屏障的建设,确保教育领域的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大思政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