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军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军医杂志
临床军医杂志

褚常春

双月刊

1671-3826

lcjyzzbjb@163.com

0411-82679439,85846149

116017

大连市解放路655号

临床军医杂志/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Medical Officer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临床医学期刊,其宗旨主要为全军临床医学服务,读者对象为军队临床医、技、护人员。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实践报告、调查报告、技术与方法、医学心理学研究、护理研究、综述与讲座、研究摘报、病例报告等。发表的稿件中以军人伤病为重点,兼顾普通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发行范围,面向军、内外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症监护室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白细胞介素10、内毒素变化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及预后关系

    韩玉贾娜唐莲许彬...
    1289-1291,1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CU)中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CD14-ST)、白细胞介素10(IL-10)、内毒素变化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自2020年7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50例ICU中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PACHE Ⅱ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危组(n=35,总评分>20分)、中危组(n=87,总评分15~20分)及低危组(总评分<15分,n=28)。根据其入院后28 d的存活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生存,n=117)和预后不良组(死亡,n=33)。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清sCD14-ST、IL-10、内毒素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低危组患者入院当天的血清sCD14-ST、IL-10、内毒素水平均低于中危组和高危组,且中危组低于高危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CD14-ST、IL-10、内毒素水平与ICU中脓毒性休克患者APACHE 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0。669、0。687、0。674,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年龄≥60岁比例、真菌感染患者的比例、APACHE Ⅱ评分,以及入院当天的血清sCD14-ST、IL-10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真菌感染及APACHE Ⅱ评分≥中位数水平,以及高水平的血清sCD14-ST、IL-10和内毒素均为ICU中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sCD14-ST、IL-10和内毒素水平与患者APACHE Ⅱ评分均呈正相关,高水平的sCD14-ST、IL-10及内毒素可能增加ICU中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不良风险,临床可通过检测这3个指标水平变化预测患者预后。

    重症监护室脓毒性休克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白细胞介素10内毒素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预后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陈慧赵晶彭伟龙李琰...
    1292-1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对老年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PFNA)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自2022年4月至2024年5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接受PFNA手术的9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L、M、H组,每组各31例。3组患者均采用FICB,L、M、H组分别注射0。25%、0。375%、0。5%浓度的罗哌卡因30 ml。比较3组患者入室时(T0)、切皮时(T1)、切皮后10 min(T2)和术毕时(T3)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6、12、24、48 h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入室时、术后24 h时的血清肌钙蛋白(cTnⅠ )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 T1、T2时,L组、M组、H组的HR和MAP均低于各组T0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组、H组的HR和MAP均高于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H组的HR和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48 h时,L组、M组、H组的VAS评分均高于各组术后2 h,且M组、H组均低于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和H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时,3组患者的CKMB和cTnⅠ 均高于各组入室时,且L组、M组的CKMB、cTnⅠ 水平均低于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和M组患者的CKMB和cTnⅠ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375%浓度的罗哌卡因FICB可减少PFNA患者术后疼痛,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未明显增加心肌损伤水平,是FICB的理想罗哌卡因浓度。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髂筋膜间隙阻滞罗哌卡因疼痛

    斜视手术治疗后患儿视功能恢复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白艳张勤翟瑜如王峰...
    1296-1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斜视手术治疗后患儿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长治市人民医院自2019年1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205例行斜视手术治疗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6个月的视功能恢复情况,将患儿分为A组(视功能恢复良好,n=167)与B组(视功能恢复不良,n=38)。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斜视手术治疗后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回归方程预测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准确性。结果 B组患儿病程、斜视度数及术中发生并发症、眼球震颤、弱视比例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斜视度数、术中发生并发症、眼球震颤、弱视均为斜视手术治疗后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817(95%可信区间0。736~0。898,P<0。001),提示所得回归方程的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病程、斜视度数、术中发生并发症、眼球震颤、弱视均为斜视手术治疗后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临床应给予重视。

    斜视手术治疗视功能恢复影响因素

    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密码子600突变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

    肖虎李亮刘鑫惠鹏...
    1299-1301,1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密码子600的突变(BRAF V600E)突变与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安康市中心医院确诊的100例发生DT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RAF V600E基因突变结果将其分为突变型组(n=56,发生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野生型组(n=44,未发生BRAF V600E基因突变)。比较突变型组和野生型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结节最大径、腺外侵犯情况、病理分型、多发结节占比、双侧病灶占比、淋巴结转移状态、TNM分期等。所有患者均于术后随访1~3年,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比较两组生存情况(总存活率、无进展存活率)。结果 突变型组年龄大于野生型组,多发结节比例高于野生型组,NO分期比例低于野生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突变型组经规范性治疗后1~3年的总存活率为85。71%(48/56)、无进展存活率为76。79%(43/56);野生型组的总存活率为90。91%(40/44)、无进展存活率为79。55%(35/44);两组的总存活率和无进展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AF V600E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的DTC患者的年龄、多发结节占比及N分期存在明显差异,但经治疗后两者预后情况相当。

    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密码子600的突变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伊伐布雷定对快速心房起搏老年犬模型心脏电生理及超级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影响

    冯敏吴闯举张格格李耀东...
    1302-1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伊伐布雷定对快速心房起搏老年犬模型心脏电生理及超级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CN通道)的影响。方法 选取12只健康老年比格犬,将犬随机分入对照组和伊伐布雷定组,每组各6只。对照组植入起搏器并进行8周的快速心房起搏;伊伐布雷定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伊伐布雷定,剂量为2 mg/(kg·d)。每只犬在起搏前后通过S1S2递减刺激测量心房和肺静脉的有效不应期(ERP),通过Burst刺激测量心房颤动诱发率和心房颤动持续时间。给药结束后,取心房肌和肺静脉组织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两组HCN通道mRNA表达水平。结果 所有犬8周后心房颤动模型制作成功。伊伐布雷定组快速心房起搏8周后的心房颤动诱发率低于对照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伐布雷定组左心房、左上肺静脉的ERP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伊伐布雷定组肺静脉、左心房的HCN2通道、HCN4通道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伐布雷定可延长快速心房起搏所致老年心房颤动犬模型左心房和左上肺静脉的ERP,缩短心房颤动持续时间,降低心房颤动诱发率,降低左心房和肺静脉HCN2通道和HCN4通道的mRNA表达水平,其对增龄性心房颤动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伊伐布雷定心房颤动心房起搏心脏电生理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

    坤泰胶囊联合五加生化胶囊对人工流产术后患者子宫复旧影响

    汪涵冯海丽刘群李俊...
    1305-1306,1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坤泰胶囊联合五加生化胶囊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对子宫复旧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区收治的要求进行人工流产的80例早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五加生化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坤泰胶囊治疗。记录两组术后临床恢复指标情况,治疗前后子宫复旧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观察组术后出血量少于常规组,术后阴道出血天数、首次月经恢复时间均短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子宫三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子宫三径均低于各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来潮前7~8 d,测量术后子宫内膜厚度恢复情况,观察组的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常规组有1例盆腔炎发生。结论 对于早孕要求人工流产的患者,术后应用坤泰胶囊联合五加生化胶囊,不仅能减少阴道出血量,促进月经恢复,还能加快子宫复旧,安全性也较好。

    坤泰胶囊五加生化胶囊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内膜修复子宫复旧

    PET-CT融合图像与CT引导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乳腺浸润癌骨转移瘤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葛香妍郝珊瑚王治国张文文...
    1307-1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PET-CT融合图像和CT引导125Ⅰ粒子植入(RISI)治疗乳腺浸润癌(BRCA)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自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核医学科行RISI治疗的67例BRCA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引导方式将患者分为CT组(n=37)和PET-CT融合图像组(n=30)。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效果、疼痛数字(NRS)评分、Karnofsky体能状态(KPS)评分、肿瘤体积变化、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骨转移瘤代谢活性变化及患者术后生存期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BRCA骨转移患者整体生存期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原发肿瘤TNM分期、肿瘤转移数目、肿瘤转移部位、癌胚抗原、CA-125、CA-153、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术后8周NRS评分、肿瘤最大直径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CT融合图像组术后8周NRS评分、KPS评分、肿瘤最大直径、骨肿瘤代谢活性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肿瘤、术前NRS评分、术前肿瘤最大直径是BRCA骨转移患者整体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两组整体生存期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CT融合图像引导下的RISI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的精度和安全性,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活性和生长部位,并制定更有效的治疗计划,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PET-CT融合图像125Ⅰ粒子植入近距离姑息性治疗乳腺浸润癌骨转移瘤疼痛缓解

    影响妊娠滋养细胞肿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谢珍卫莹吴大保刘昱婕...
    1312-1314,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患者化疗耐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9月至2022年9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27例GTN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耐药将患者分为耐药组(n=77)与完全缓解(CR)组(n=150);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预后评分系统将患者进一步分为低危CR组(n=135)、低危耐药组(n=54)、高危CR组(n=15)、高危耐药组(n=23)。通过收集、整理、归纳GTN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GTN患者耐药的危险因素,通过分析患者肿瘤直径的大小,计算得出可能与耐药相关的肿瘤大小的临界值。结果 对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发现,有7例(3。08%)患者出现复发。CR组与耐药组患者的末次妊娠性质、化疗前人体绒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最大肿瘤直径、FIGO分期、FIGO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CR和低危耐药患者的化疗前HCG水平、最大肿瘤直径、FIGO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CR和高危耐药患者的最大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GTN患者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大肿瘤直径为低危患者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5)。低危及高危GTN患者最大肿瘤直径的ROC曲线显示,当低危患者最大肿瘤直径>1。75 cm、高危患者最大肿瘤直径>4。50 cm时,患者耐药发生的风险升高。结论 GTN低危患者化疗耐药与肿瘤的大小、HCG水平及预后评分相关,其中,肿瘤大小是低危患者化疗耐药的独立影响因素,尤其是对于最大肿瘤直径>1。75 cm的低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其耐药的发生;高危患者中,其耐药性与肿瘤直径相关,对于最大肿瘤直径>4。50 cm的高危患者发生化疗耐药的风险较大。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化疗耐药预后

    血栓切除术联合支架置入术对髂静脉狭窄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影响

    仝向阳陈磊胡伟
    1315-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栓切除术联合支架置入术对髂静脉狭窄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 选取内蒙古赤峰市医院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01例髂静脉狭窄合并DVT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n=46)与B组(n=55)。A组患者接受血栓切除术,B组患者接受血栓切除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9、12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Villalta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血栓位置、ART时间、人院周径差,以及男性、手术/创伤史、凝血功能异常、妊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Villalta评分均低于术前,且B组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45(14/55),高于A组的10。87%(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血栓切除术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DVT患者安全可行,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血栓切除术支架置入术髂静脉狭窄急性深静脉血栓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临床基础与影像组学研究进展

    王子彤周晖关志伟
    1318-1320页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影像组学预后评估机制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