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辣椒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辣椒杂志
辣椒杂志

邹学校

季刊

1672-4542

ljzz@lpht.com.cn;zgljzz@yahoo.com.cn

0731-84692655,84691654

410125

湖南长沙市湖南省农科院内辣椒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辣椒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Capsicum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于繁荣和发展中国辣椒科研与产业化,致力于报道国内外辣椒科研,特别是遗传育种科学的成就与进展,宣传辣椒新优品种及其生产技术,介绍辣椒加工产品食品的研究与应用,沟通辣椒、种子、产品供销信息,弘扬辣椒产业人才及辣椒文化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辣椒CcBBX20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

    邓巧灵华玮王华素张明先...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锌指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对非生物胁迫因子的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BBX蛋白属于锌指蛋白,CcBBX20基因是锌指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为探讨CcBBX20在辣椒生长发育和响应非生物胁迫中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利用基因克隆获得基因的编码序列;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预测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根据PepperHub数据库相关数据分析该基因在 10 种非生物胁迫处理下辣椒幼苗根和叶的表达量模式.结果表明:辣椒CcBBX20所编码的蛋白有209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23.12 kD,分子式为C984H1551N285O329S15,理论等电点为5.78,是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有2个典型的Bbox-SF结构域,没有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中;其二级结构主要由无规则卷曲组成(占58.85%),α螺旋占比22.01%,β-转角占比3.83%.辣椒CcBBX20和马铃薯、番茄、茄子BBX20的亲缘关系最近.基因表达分析表明CcBBX20在辣椒幼苗根和叶受到不同胁迫后表达差异显著,在脱落酸、赤霉素、生长素、水杨酸、茉莉酸甲酯以及高温处理下表现为促进作用,其中高温42℃,处理1.5 h后表达量最高;在过氧化氢、甘露醇和盐处理下表现为抑制作用.因此辣椒CcBBX20基因作为BBX基因家族成员,在响应高温胁迫中发挥作用,可能会提高幼苗对高温的耐受力,可为辣椒耐高温育种目标提供候选基因.

    辣椒BBX基因家族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分析表达分析高温胁迫

    辣椒连作障碍土壤中的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陈梦刘秋梅李德军游甜...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连作障碍是目前制约我国辣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解析土传病害中健康土壤和发病土壤的微生物互作机制,可为缓解辣椒连作障碍提供理论支持.以连续种植多年的辣椒健康土壤和发病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ITS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辣椒健康土壤与发病土壤的真菌群落特征,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及随机森林模型构建,进一步阐述健康土壤的核心关键物种.结果发现,发病土壤具有病原真菌物种多样性增多的特征,其中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和镰刀菌属(Fusarium)是导致辣椒病害的主要生物因素.通过健康土壤中的核心微生物与发病率和病原菌相关性随机森林分析发现,梭孢壳属(Thielavia)和丝葚霉属(Papulaspora)可能具有抑制病原菌种群丰度及降低辣椒发病率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辣椒连作障碍的解析和解决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辣椒连作障碍真菌群落

    甘谷干辣椒风味品质评价

    杨创创何娜何建文张正海...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明确甘谷干辣椒的风味物质和品质特征,对甘谷干辣椒的生产加工和利用提供参考,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甘谷干辣椒的挥发性物质,结果显示在甘谷辣椒中共检测到 87种挥发性物质:醇类24种、醛类16种、萜烯类13种、烷烃类11种、酯类6种、芳香烃类5种、酮类4种、烯烃类3种、萜类2种、有机酸类2种、吡咯类1种.其中,萜烯类物质含量最高,其次是烷烃类和醇类,(+)-香橙烯和柠檬烯是甘谷干辣椒主要的挥发性香气物质.经Beacon辣椒素检测试剂盒检测,发现甘谷干辣椒的辣椒素类物质总含量为512.69 μg/g,斯科维尔指数(SHU)为7 905.66,辣度为52.70度.研究结果表明,甘谷干辣椒挥发性风味物质多样,香气浓郁,辣度适中.

    GC-MS甘谷辣椒挥发性物质辣椒素类物质

    辣椒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应用效果

    阳美雪刘苗黄丽榕易百科...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进行肥效对比,探究辣椒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辣椒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施用辣椒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T1)能有效提高辣椒产量,折合产量达33 995 kg/hm2,比常规施肥(T2)和不施肥(CK)分别增产率为26.35%、41.41%;T1处理盛果期的植株生长趋势稳定,株高较T2和CK分别显著增长4.51%、12.86%,主茎直径分别增加10.64%、25.16%,开展度分别增长5.42%、16.40%;T1 处理的辣椒果实在果长、果径、单果质量和单株挂果数中为最佳,且能有效提高果实感观品质;同时能有效降低辣椒病虫害发生率,病株率比T2 和CK分别降低 16.48%、47.19%,虫害率降低 12.53%、34.19%.研究表明,施用辣椒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能有效增产增收.

    辣椒有机无机复混肥效果产量

    务川县辣椒引种比较试验

    孙军潘秀文田浩廖卫琴...
    26-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辣椒是贵州省务川县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当地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筛选出适合务川县推广种植的优质高产辣椒新品种,对引种的12个辣椒品种的生育期、品种特性、产量及抗病性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骄阳1号、骄阳2号和骄阳6号的全生育期分别为184 d、186 d和183 d,单果鲜质量分别为6.7 g、7.6 g和6.8 g,平均每667 m2 鲜椒产量分别为1 305.67 kg、1 368.42 kg和1 418.44 kg.结果表明,此3个品种综合表现优异,抗病性强,属于大果型朝天椒,可在进一步试验示范的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但在生产过程中应注意青枯病、疫病、病毒病和炭疽病的防治.

    辣椒品比试验务川县

    干鲜两用型辣椒新品种'元大1号'的选育

    庞凤琴王玉梅鲍岩峰赵瑞凡...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大1号'是以京B12为母本,以094育7为父本配制出的杂交一代辣椒品种,鲜食加工兼用类型.中熟,开花结果期长达80 d;株高 60 cm,株幅50 cm,株型开展;果实羊角形,果实纵径 13.4 cm,果实横径2.1 cm,果肉厚度 0.2 cm;单果鲜质量 19.8 g,单株结果数 23个,成熟前果实深绿色,成熟后果实紫红色;中抗炭疽病,中抗疫病,抗青枯病,抗逆性较好.2019年生产示范试验结果平均每667 m2 鲜椒产量 2 197.2 kg,比对照八月红增产 19.10%;2020年生产示范试验结果平均每667 m2 鲜椒产量 2 227.4 kg,比对照八月红增产18.40%.该品种适宜内蒙古开鲁地区春季露地种植.

    辣椒干鲜两用型'元大1号'选育

    云南高山辣椒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朱珂欧立军吕俊恒邓明华...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辣椒产业是云南的优势农业产业,但云南大量高原山地土壤得不到有效利用,限制辣椒产业的发展.从品种选择、培育壮苗、定植、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制定出高山辣椒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以供种植户参考.

    辣椒云南高山栽培技术

    农杆菌介导辣椒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许晴张宏冠赵红杰龙醌...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再生体系遗传转化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该技术转化基因稳定、成本低效益高.但基因依赖型和顽抗性植物辣椒对农杆菌不敏感,导致辣椒再生体系遗传转化效率低,且存在基因转移整合或目的基因脱靶等问题.为此,综述了农杆菌介导辣椒遗传转化的基因型、受体、外源添加物、发育调节因子、编辑器、接种物、预培养、侵染时间、共培养以及褐化等影响因素,以期降低辣椒遗传转化风险,提高辣椒再生体系遗传转化效率.

    辣椒再生体系遗传转化农杆菌

    辣椒种间杂交研究进展

    刘维刘荣云宋勇缪武...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辣椒种间杂交可以聚合各栽培种的优异性状,对于辣椒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具有重大意义.概述了辣椒属种间杂交的研究现状,总结了辣椒各个栽培种之间有性杂交的难易程度,分析了辣椒种间杂交的困难和克服途径,以期为现有辣椒品种的改良提供思路.

    辣椒栽培种种间杂交

    华南生态型黄瓜'CU2'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周赓刘昌龙陈惠明刘晓虹...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瓜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和生物价值的蔬菜作物.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黄瓜育种改良和基因组功能表征研究的快速发展.目前华南生态型黄瓜品种仍缺乏具有普遍适用性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这限制了基因组编辑技术的高效应用.本研究以华南生态型黄瓜品种'CU2'为材料,CsMATL基因编辑转基因株创制为例,进行遗传转化体系各种因素的优化,实现了该黄瓜品种外植体再分化芽的最高遗传转化率.研究结果表明选用SGM培养基,添加2 mg/L 6-BA、1 mg/L ABA后进行播种,在200 μmol/L AS浓度下侵染外植体,共培养后采用摇床以及两次200 mg/L TMT溶液和三次无菌水清洗脱菌,之后在含有100 mg/L Kan、2 mg/L 6-BA、1 mg/L ABA的分化培养基中进行分化培养,利用上述优化方案可将'CU2'的遗传转化率提高至 3.19%.该研究为华南生态型黄瓜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和功能基因操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黄瓜遗传转化体系优化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