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吕梁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吕梁学院学报
吕梁学院学报

赵元

双月刊

2095-185X

llxyxb@llhc.edu.cn

0358-8248730

033000

山西省离石市滨河北东路38号

吕梁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uliang Higher College
查看更多>>全国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理事单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更健康的精神":重读《抗战日报》卫生专刊的价值启示

    廖卫民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2年,《抗战日报》开设《卫生》专刊,面对日军"细菌战",展开积极的舆论宣传与科学的知识传播,不仅揭露敌人采取所谓"毒疫攻势"可能导致的鼠疫、霍乱、伤寒、疟疾等传染病的危害性,详细介绍各种防治防控的措施,还从整个根据地军政民协同行动的视角倡导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强调相应的环卫整治和社会管理,从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达成构建一个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传播效应.当下,深度阅读这批关于卫生健康的早期文献及其相关的历史文本,有助于深刻体察其中所蕴含的健康观、卫生观、实践观和科学精神、战斗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梳理人民军队卫生防疫思想之源流,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从而真切体悟"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更健康的精神".

    《晋绥日报》《抗战日报》卫生专刊健康传播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抗战时期晋绥边区的农会建设

    李建权杨雅洁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会作为晋绥边区覆盖面最广、代表性最强、力量最大的群众组织,重组了边区农村的权力结构,让农民逐步成为农村真正的主人.农会在政治上广泛吸引农民参政,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在经济上进行减租减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在军事上动员农民承担战勤服务和积极参军,有利地推动了边区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广大农民的力量开展晋绥边区的建设工作,不仅从实践层面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正确性,还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影响力.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农会农民农村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是解放区新政权新政府之纲

    杨增洪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绥解放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出巨大贡献,在民主政权和人民政府创建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性实践.《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发挥了直接的战略性指导作用,是晋绥解放区乃至全国新政权新政府建立的正确理论和科学指南.

    晋绥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新政权新政府

    晋绥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三重维度

    孟志刚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育是教育的核心本质和首要任务,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晋绥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具有极强的思想凝聚力、教育感染力.通过深入挖掘晋绥文化中富含的德育思想、德育资源,将晋绥文化融入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植入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德育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功能,以榜样的力量激发青年学生的自觉性和原动力,实现陶冶道德情操、涵养理论修为,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晋绥文化德育逻辑实践进路

    探寻晋绥边区经济现代化历程——评《晋绥边区经济发展史研究(1937-1949)》

    孙霞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下开展了系列实践,促进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张晓玲教授的《晋绥边区经济发展史研究(1937-1949)》一书对晋绥边区经济进行了既"通"又"专"的全方位研究,详细全面重现了历史原貌.该著采用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将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结合,科学真实展现边区经济发展史实.同时,作者在搜集整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提炼出晋绥边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度与实践、传统与现代化等独到新颖的见解.该书既有助于丰富根据地经济史和中共党史相关研究,对当下推动该区域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晋绥边区经济现代化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论布鲁克斯、沃伦《理解小说》中的批评理论

    王有亮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年来,国内学界只是将布鲁克斯、沃伦的《理解小说》当作一般的短篇小说集.文章认为,《理解小说》不仅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也蕴含着丰富、独特的小说批评理论.构成论、情节论、性格论和主题论等,是《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最有特色和价值的是该书批评实践隐含着的情调论."感伤情调"说为其核心.研究《理解小说》中的批评理论,有助于准确理解"新批评",进一步丰富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的理论资源.

    《理解小说》"新批评"批评实践情调论感伤情调

    中国式社会主义美学思想创制——对王朝闻文艺美学思想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梁贝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朝闻是新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将艺术实践、文艺评论与美学研究相结合,开创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社会主义美学思想.他坚持文艺为社会服务的美学观点,诸多对文学、艺术的见解,都与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文艺方针政策"不谋而合";他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提倡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推动了美学的大众化和传播度;他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在汇通中西的基础上,积极践行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

    王朝闻美学思想"不谋而合"内生性

    黄河外译话语体系建设的"构-译-传-评"四维模式研究

    韩西苗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建设黄河外译话语体系,需基于跨学科视角进行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基于翻译传播学理论体系,直击黄河外译话语体系构建这一时代命题的本质属性,梳理构建的6W要素,建立"构(原语构建)-译(话语翻译)-传(译语传播)-评(效果评价)"四维模式,探索四环节对应的实践路径,以期提升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黄河文化翻译传播翻译传播学话语体系

    马烽、孙谦的电影文学创作与改编

    张莉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板块,是树立文化自信、传达爱国主义精神、输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之下,晋绥作家马烽、孙谦的电影文学创作与改编有突出贡献.他们的作品对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借鉴产生了重要影响.马烽、孙谦的电影文学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他们的作品不仅仅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近,也展现了对现实主义的坚守和对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

    马烽孙谦电影文学主旋律电影

    红色文化助推吕梁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及路径

    王新燕白赟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挖掘地方特色,丰富乡村文化,红色文化应发挥其引领作用,全方位融入生产生活中.吕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涵养乡村文明等方面的时代价值逐渐显现.新时代,吕梁市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开发与利用,探寻红色文化助推吕梁乡村振兴的途径,为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组织、人才、生态等方面的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并为新时期的乡村振兴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