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界
理论界

高振庆

月刊

1003-6547

lilunjie2004@163.com lilunjie2007@163.com

024-23264273

110006

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45号(辽宁省委院内)

理论界/Journal Theory horizonCSSCICHSSCD
查看更多>>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研究和探讨当前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对"物质利益难题"的探索与群众观的萌芽

    孙宜芳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在研究马克思的群众观时,鲜有对其萌芽问题的考察.事实上,《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以理性主义为原则,站在广大群众的立场上,在理论与实践中求解现实生活中国家和法维护私人利益与理性国家观之间的冲突、社会等级利益与群众利益之间的冲突、群众贫困生活现状与共产主义理想之间的差距、绝对精神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冲突等"物质利益难题"时,已经在理论上初步确立群众观的立论基础,闪现出人民群众是历史推动者、是实现共产主义根本力量等思想,内在地蕴含一条从自由是人的本质的观点出发,到初步意识到群众的阶级觉醒,进而到构建国家与群众"相互教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论进路.在这条进路的支撑下,马克思的群众观实现破土发芽,为马克思在以后的哲学探索中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奠定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物质利益难题群众观萌芽

    精神生产的推进路径探赜——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考察

    高娟李纪岩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精神生产使"生产"成为"真正的生产"、使"分工"成为"真正的分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当前,以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为指引,从"物质资料生产""需要的不断再生产""人的生产和再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以及"精神生产"五个维度探索精神生产的推进路径,才能打好精神生产的"物质之基"、增进精神生产的"动力之源"、积累精神生产的"人口红利"、涵养精神生产的"人文生态"、积淀精神生产的精神文化底蕴.

    精神生产推进路径德意志意识形态

    荀子"虚壹而静"解义

    许骁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荀子之言"虚壹而静",人们通常径以"不以彼害此"解之,事实上,"不以彼害此"仅为"知道"之心的部分表现而不足以窥全."虚"心之用并非"破除成见",而在于对"知"的主动受藏,纳取不息,此即"积学"之义;"壹"心之用不系于对"此一"的"专一",而在于对"虚"心所求取之"知"在是非治乱上的判断,此即"择一"之义;"静"心不以"梦剧乱知"为止,而必先展开为对"虚""壹"所得之"知"的长期履践,由此摄行于知,以达于道,此即"精一"之义.误解"虚壹而静"的深层原因是对于荀子道论思想与道家之辨的未谙,荀子之言"解蔽"与道家"别宥"之旨存在根本之不同,盖心在解除蔽障之后还有待道德内容的填入,此即"知道"之愿致,荀子的道论因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道德知识论而非修养论的理论形态.

    解蔽篇虚壹而静不以彼害此道德知识论

    论王阳明工夫论之三次转向——基于"事"的视域

    王斯诗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阳明对"身心之学"的探索伴随着工夫论转向的问题.随着心学主旨的确立,王阳明对主体力量的认识不断深化.阳明心学中的"事",在"物即事"的观点中呈现出内在转向与意义建构的特征,并获得了意念之维、现实之维、心体之维的三重维度.基于"事"的不同维度,人们践行的实事既包括反观内省,又包括建构现实有序的价值世界,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彰显"成己""成物"的主体担当精神,其中涉及了主体力量之陷溺与复归.针对主体提升能力与成就德性的工夫,阳明思想表现出由"诚意"转向"格物"进而转向"致良知"的理论进路.

    诚意格物致良知

    王阳明"心"概念中的"气质心"要素

    乔建宇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阳明的心概念是一个包含气、质、理三种要素的复合型概念,但在其使用中,却对它在当下语境中所指称的对象不加限定与说明,导致了时贤的诸多误解与批评.通过理性建构的方法可以构造出一个"气质心"概念,这一概念与朱子哲学中"心"概念的内涵相同,指称具体的生命存在.仁发生于气质心的活动中,由于"气"活泼泼而无限隔,因此,具有超越于形体的能力.主体能够通过扩充的方式将承载着知觉的生气推出形体之外,进而与生存处境中的物乃至天地万物产生"血脉"联结,此即"万物一体".气质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性本源,其活动的合法性来自天理的贞定.

    气质心本源

    亚当·斯密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制度主义思想探析

    王力康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研究对斯密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人性自利观、守夜人政府理论的固有认知下,亚当·斯密之方法论被教条地认为是绝对的个人主义立场.揭开斯密"绝对个人主义方法论"的面纱,斯密语境下的"自由主义"或"经济自由"则是涵摄于秩序规范内的自由而非不受法律规制、制度规范的绝对自由.斯密之方法论体系是在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辅之以制度主义的调和而形塑出的一种平衡的方法论.个体自由之限度亦是以法律规范、宪法本位以及道德伦理约束为边界的.制度涵摄下的个人自由才是斯密语境中之个人主义方法论立场.以制度化规范为内涵的正当约束机制才是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伦理秩序稳定的前提.如此,个人本位意义上的权利才会有所保障.

    亚当·斯密制度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方法论苏格兰启蒙哲学

    数字记忆术、个体化危机以及可能的出路——基于维尔诺"诸众的集体"重思斯蒂格勒个体化危机理论

    张宸晟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现代信息记录、储存和加工技术的工业化发展,以"超可复制性"为主要特征的数字记忆术,在记忆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统治地位.贝尔纳·斯蒂格勒以对电影技术的研究作为切入点,认为数字记忆术使人的意识"犹如电影",成为被数字—信息化记忆系统加以复制和支配的对象,迫使个体记忆服从于数字记忆,丧失了记忆的"个体掌控权",中止了个体化的进程,并造成了"象征的贫困".这被认为是个体化危机.保罗·维尔诺的"诸众的集体"理论,为解决个体化危机提供了可能的理论路径.他认为在集体中,个人的才艺和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展示,是一个完成了的个体化领域.在"诸众的集体"这一理论基础下,通过对人的普遍智能的发掘,进而发挥集体的"类能力",共同化解数字记忆术造成的个体化危机,是一种可能的出路.

    数字记忆术意识个体化集体诸众

    软法内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机制梗阻与调适

    刘昊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对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善,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解读可以看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要采取以软法为基础构建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治理机制,其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均呈现显著的软法特色.但是,软法在内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既承受软法不硬和不明的理论诘难,在实践中也面临治理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和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的现实问题.为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打造美丽、健康、卫生的农村人居环境,相关治理主体应当坚持以软为主,软硬结合的治理思路,不断推进软法治理的公开、公平、公正,持续强化软法治理资源的多元供给,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探索软法内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新模式、新方法.

    软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梗阻检视内嵌机制

    从秦国到秦朝:秦律的变化之道——秦朝二世而亡的法制原因新探

    厉广雷赵帅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朝的灭亡历来被归咎于秦法之严苛,几乎成为定论.秦国因秦律而变得强大,秦朝却因秦律二世而亡,这种矛盾性的观点一直伴随着秦律的研究.纵观现有研究,在具体的原因解释上,不仅流于表面,而且没有注意到秦国到秦朝的法制适用环境的变化,更是没有发现秦律的变化之道.从秦国到秦朝,治道体系是"事统上法""皆有法式",并且因时制宜.探究秦律变化之道,其根本在于统治者对法家"法""术""势"理论的理解与侧重.研究从秦国到秦朝,统治者对法家"法""术""势"态度之变化,对于理解秦国因秦律而兴,秦朝因秦律而亡具有重要意义.

    秦国秦朝秦律法家

    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叙事逻辑

    赵中华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主要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叙事方式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从叙事主体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主体的界限逐步模糊,叙事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应积极推动官方叙事主体与自媒体叙事主体的优势互补.从叙事内容看,内容是叙事的基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的把握,构建以经典文本为核心的内容框架,拓展以文化景观为载体的内容形式.从叙事方式看,图像化、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文化由平面变成立体,要以电视、电影为媒介,以短视频为中介,以数字技术为依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叙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