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增强还是替代: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关系的哲学反思

    潘斌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哲学的核心论争是考察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紧张关系与有机张力.人工智能是一个比照与关联了合成智能、计算智能与增强智能的概念,其建构目标是智能主体,底层逻辑是大数据,运行关键是算法.人工智能的发展形态蕴含着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或通用人工智能的可能路向,甚至不排除在未来演化出超级智能的形态.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人工智能或以温和的方式实现对人类智能的模拟与增强,或以激进的方式去超越与替代人类智能.人类未来既需要认真对待与重视人工智能,也需要为其构建平等合理的伦理原则.

    意识人工智能人机关系大数据算法

    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意识吗?——基于神经科学哲学视角的探究

    尤洋刘奇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意识是哲学和科学研究中争论的焦点,生成式人工智能(GAI)的快速迭代再次点燃了这一话题.神经科学哲学作为意识研究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在理论和方法两个维度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果,是考察GAI意识状况的良好基础和必由之路.这种考察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基于计算功能主义的神经科学策略,论证意识在人类之外智能系统上的可实现性,借助意识的神经科学成果和理论偏重方法,显示出意识评估的科学可处理性;其次,通过分析当前主流的意识神经科学理论,确定标志属性,考察已有的意识测量方法,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种类型,进而提供GAI意识判定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手段;最后,以神经科学哲学中的时空意识理论(TTC)为例,展开说明GAI何以没有意识,并且指出其通往意识的可能途径.

    生成式人工智能神经科学意识时空意识理论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整合性分析——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应用

    陈静漪宗晓华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发展程度与县域的经济社会条件、教育相关制度、参与主体及其行动策略、评价准则等要素紧密相连,而既有研究对其复杂要素缺乏整合分析.因此,可借鉴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通用术语",构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整合性分析框架,从外生变量、运行机制、改革结果及评价准则等方面整合县域义务教育改革的相关变量,并厘清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有助于县域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整体设计,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提升对发展中相关问题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完善发展机制和政策,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程度上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

    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教育法释义学:教育法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魏文松
    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法学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存在,无论是在法学界还是在教育学界都尚存一定的理论争鸣.随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深入推进,教育法学作为新兴的领域法学学科,应当成为一门显学,并且需要形成特定的研究方法.法学研究中的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以及教育学研究中的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为教育法学研究新范式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借鉴.教育法释义学应当成为新时代教育法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从本体论层面来看,教育法释义学遵循了从"立法论"到"解释论"的思维转换,着重关注教育法律文本,彰显了教育法学的学科品质.从价值论层面来看,教育法释义学能够有效整合法学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优势,明晰教育法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范围,推动教育立法、执法与司法的价值衔接.从运行论层面来看,教育法释义学应当秉持规范分析的基本立场,以权利保障作为逻辑起点,注重对教育法律的精准阐释.

    教育法释义学领域法学解释论教育法典编纂受教育权

    游弋于"躺"与"立"之间:新生代乡村教师生命状态的审视

    孙瑞芳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45度人生"现象引发热议,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引导新生代乡村教师不懈奋斗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可为新生代乡村教师"45度"的生命状态画像,并利用"推拉模型"探究其背后缘由.研究发现,物质性资源匮乏、发展性资源缺失、情感性资源贫瘠,导致部分新生代乡村教师深陷挫败感之中,使其曾经想要大干一番的雄心壮志被日渐消磨,"摆烂""躺平"成为其无声抵抗的行动策略.然而,内心的责任感和融洽的群体氛围又牵引他们直面道阻且长的现实,继续努力前行."推—拉"的张力形塑着新生代乡村教师"崇高与平庸""变与不变""坚守与逃离"的"45度"生命状态.

    躺与立新生代乡村教师生命状态青年亚文化

    具体的普遍性与无实体的主体性——论齐泽克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的拉康—黑格尔式阐释

    胡顺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西方左翼学者齐泽克通过对拉康与黑格尔的互文式阅读,创造性地阐释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就无产阶级被排斥在市民社会之外而言,无产阶级体现了具体的普遍性,是划杠的主体($),即无内容的形式;就无产阶级是纯粹的劳动力而言,无产阶级是无实体的主体性,直接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相等同,是对象a,即无形式的内容.齐泽克将批判的焦点集中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上,拒绝将共产主义理解为无产阶级在革命行动中重新占有异化的实体性内容.齐泽克的最大贡献是:为经典无产阶级理论注入了拉康主义精神分析资源,回答了无产阶级何以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意识(死亡驱力).但对其中存在的误读之处,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

    无产阶级具体的普遍性无实体的主体性共产主义

    同一与差异的辩证法——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的价值形式意蕴

    吴家丞戴雪红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形式理论在西方左翼中产生了重要理论效应,朱迪斯·巴特勒也深受其影响.价值体现了私人劳动和社会总劳动的关系,它只能在商品形式转变为货币形式后被回溯性地确证.价值的这种特性被以齐泽克为代表的后现代左翼形容为是以操演形式运作的,体现着同一与差异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揭示了商品交换中"真实的抽象"建构的同一性形式,以及被同一性形式遮蔽的社会对抗性.巴特勒则将性别理解为同价值一样,也蕴含着同一和差异的辩证关系的社会形式.一方面,操演生成了同一性的性别形式(规范),只有符合这种规范的性别身份才具有可理解性,正如劳动只有以价值为形式才可获得社会的承认;另一方面,每一次操演又生成了现有规范无法容纳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如同被价值的同一性形式所掩盖的对抗性矛盾一般,具有颠覆现有规范的潜能.不过,巴特勒过度强调差异,最终走向了身份政治.

    操演性别价值理论辩证法朱迪斯·巴特勒

    政治生态数字治理的赋能逻辑与机制图景

    贾海刚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生态治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亟须从理念、制度和技术等范畴创新推动.区块链、GPT等数字技术是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性治理载体.当前政治生态趋向内部结构复杂化、信息要素多样化以及治理行动烦琐化,数字技术赋能能够从现实逻辑上突破治理主体单一、厘清治理过程混乱、规避治理方法不实、解决治理信息错位,创新性生成去中心化的多主体共识、强条件防篡改的全过程共建、透明共监管的全方位共治以及信息对称的全社会共享等机制.政治生态数字治理现代化的未来图景有待在理念、制度和方法等维度予以检验,亦需面对政府权威性降低、技术超前、人才不足以及道德边界模糊等潜在挑战.

    数字技术政治生态中国式现代化机制

    强镇改革绩效差异的类型学分析——基于多案例的比较研究

    韩艺徐彤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镇改革实践已逾二十年,其总体效果如何,各地差异如何,有哪些类型?基于政府权能理论,可从镇级政府权力和能力两个维度构建强镇改革绩效的四种类型:耦合能效型、融合求变型、失衡变通型和失衡负能型.结合多案例比较分析发现:耦合能效型和融合求变型绩效较为明显,而失衡变通型和失衡负能型绩效亟待提升.其中,耦合能效型下,镇级政府权能作用发挥最佳,失衡负能型因超负荷运转导致镇级政府权能难以发挥甚至起负面作用.四种绩效类型表现出不同特征、效益、策略与向度,彼此之间可能出现积极或消极转化.为此,深化强镇改革,应分类处理好镇级政府权能结构关系,推进权能动态耦合,助力镇级治理效能提升和地方治理绩效优化.

    强镇改革政府权能政府权力政府能力绩效差异

    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的理论基础建构——基于马克思劳动生产力及其相关理论

    魏峰
    9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的理论基础,是发展马克思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建立在马克思劳动生产力理论基础之上.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劳动生产力理论以劳动价值为立论前提,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生产力理论共同贯穿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基础构建的全过程.特别地,劳动生产率是唯一一个同时与价值和使用价值发生关系的生产率指标.劳动价值、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决定了劳动价值与劳动生产率在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中的作用机制.在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须把握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规律,借鉴主流经济学测度技术进步的方法和手段,围绕劳动生产率指标建构技术进步测度方法体系.

    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基础建构劳动生产力劳动价值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