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与现代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与现代化
理论与现代化

李家祥

双月刊

1003-1502

xdhbjb@126.com

022-23398649

300051

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52号

理论与现代化/Journal Theory and Modernization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注重反映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科研和调研学术成员的思想,反映国内外学术动态,热诚欢迎国内的专家、学者和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及实际工作者赐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鲜明特征与实践指向

    史小宁朱少云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成果,是新时代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学理性表达,也是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过程中生成的系统性思想,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内在统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的跃升.从方法标识、时空标识与场域标识的维度充分把握这一思想的鲜明特征,不断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以"第二个结合"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文化舆论,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具有极其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逻辑鲜明特征实践指向

    中华文明如何更新再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何爱国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性,与时俱进、开放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让中华民族有了文化主体和文化生命,成为中国人民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的载体,成为中国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主体,对人类解决世界性难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中华文明更新再造,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赖于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有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文化主体性生成与巩固的逻辑理路和路径研究

    林雪雁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价值理念和存在状态,体现了文化实践活动中主体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其文化主体性经历了生成、危机到重建巩固,对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夯实了文化主体性的丰富底蕴,增强了文化主体性合理性的社会认同,彰显了文化主体性的强大影响力,形成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

    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两个结合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关系

    张青卫田淑淑
    3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自主探索形成的,它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的"创新版".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来把握其丰富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又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在发展中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理论性的问题,更是实践性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向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不只是简单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是继承与创新的集合体;中国式现代化以物的现代化为手段,以人的现代化为目的,体现了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而且有利于增强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前进的信心.

    中国式现代化唯物辩证法一般规律人的现代化

    颠覆性技术的国家视角:源起、概念与应用

    刘安蓉曹晓阳张科苗红波...
    5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颠覆性技术被称为"改变游戏规则""重塑未来格局"的革命性力量,已上升为国家非对称战略的破题之举.基于国家视角探索更为宏观和战略的概念诠释具有时代意义.首先,本文多维度溯源国家视角的形成,从历史逻辑上探查了颠覆性技术、康波周期与世界科技强国崛起的内在关联,从战略成因上梳理了颠覆性技术应用于大国转型性创新的战略化历程及其内在逻辑,从理论源由上阐释了颠覆性技术变革过程的战略情境与颠覆性技术概念认知中蕴含的国家视野.其次,分析了颠覆性技术国家视角的本质与着力点,给出"愿景驱动、需求导向、源头供给、格局重塑"的基本定位,并归纳了国家视角颠覆性技术的概念框架.最后,结合国家视角在新型举国体制的应用,提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点类型和实施策略.

    颠覆性技术国家视角战略概念新型举国体制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应急社会动员能力研究——基于超大型城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政策文本分析

    刘丽米加宁刘润泽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动员及引导社会力量为核心的社会动员能力,不仅是实现既定管理目标的手段,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维度和重要体现.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如何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应急管理社会动员组织体系,对于区域内社会动员要素的随时调动、即时整合以及打通应急管理社会动员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相关政策文本,结合实践调研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应急社会动员能力的建设路径,即政府统筹协调推进应急法规建设和应急宣传教育,提升社会各主体的应急安全素养,培育形成社会协同应急文化;利用数字技术平台在应急状态下有效整合人、财、物和信息等社会资源形成协同合力,共同参与应急管理的全周期和全过程.

    超大型城市应急社会动员能力政策文本分析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协同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治理法治化研究

    张红侠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协同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治理法治化,是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要在明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治理目标的前提下,立足大运河这个线性的复杂时空体系载体,厘清法治短板,推动全流域、跨地区、多部门的协同立法、协同执法、协同司法,保障实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治理法治化协同治理

    基层政府环境避责的生成逻辑与破解路径——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白彬司春彦
    9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政府作为国家政策落地的末端和具体执行单位,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力量.如何破解避责困境促进绿色发展,是基层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基层政府环境避责的相关研究,选取6个要素对30个县域地区的环境整治案例,以"观念—结构—行动"分析框架进行定性比较分析,揭示基层环境避责发生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①单个条件要素并不构成基层政府环境避责的必要条件,这一现象是多因并发的结果.②基层环境避责的影响因素路径可识别为:制度结构与多元主体联动型、环保意志与行动方式推动型、价值观念与部门执行联合型.③生态环保意志、部门执行力度、责任担当意识和政府财政压力复合、上级监督机制和多元主体参与联动是导致基层环境避责的关键影响变量.为此,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引入技术治理、优化央地财政支出结构、鼓励地方政府担当作为、完善主体监督机制、引导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环境治理格局.

    基层政府环境避责生态治理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