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曾凡钦

双月刊

1674-8468

pfxbzlx@vip.163.com

020-87256677

510091

广州市麓景路2号 广东省皮肤病医院11楼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n Dermato-Venere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皮肤病专业季刊。设有多个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皮肤性病科的专业人员,并兼相关学科的医药卫生和科研人员及基层医药卫生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IL-4、IL-13在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和疱液中的表达

    周瑶滕理君李帼敏徐洁...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型炎症因子IL-4、IL-13在大庖性类天疱疮(BP)患者血清和疱液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BP患者(49例)及对照组(健康人,33例)的血清或疱液样本,通过ELISA法检测样本中IL4、IL-13的水平,比较两组血清和疱液样本中IL-4、IL-13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分析BP患者血清和疱液样本中IL-4、IL-13水平与血清总IgE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荨麻疹样红斑评分、瘙痒评分之间的关系;分析抗BP180、BP230抗体谱的不同表达与IL-4、IL-13、血清总IgE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BP患者血清中IL-4、IL-13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而疱液中IL-4、IL-13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IL-4、IL-13在BP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与在疱液中的表达无相关性.BP患者血清中IL-4、IL-13水平与血清总IgE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荨麻疹样红斑评分、瘙痒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而疱液中IL-4的表达与血清IgE水平呈正相关(r=0.98,P=0.021).BP患者血清抗体谱单阳性(抗BP180抗体阳性,抗BP230抗体阴性)的表达与疱液中IL-1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8,P=0.009).结论 IL-4、IL-13在BP皮肤局部富集,提示BP存在局部2型炎症.BP患者血清总IgE水平可能反映局部2型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BP180免疫复合物可能通过局部IL-13的募集影响2型炎症反应的发生过程,或可有助于未来通过血清抗体谱进行分层精准靶向治疗.

    大疱性类天疱疮2型炎症IL-4IL-13嗜酸性粒细胞

    窄谱强脉冲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Ⅰ型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

    苏淡彬李其林任英云刘雅慧...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窄谱强脉冲光(DPL500)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Ⅰ型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9月于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收治的80例Ⅰ型玫瑰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2次/d,连续使用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DPL500治疗,1次/月,3次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x2=4.51,P<0.05).观察组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红斑、皮肤敏感等的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o治疗前,两组患者主观评分、客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0、60、90 d后,观察组主观评分、客观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x2=0.18,P=0.672).结论 DPL500联合他克莫司软膏用于治疗Ⅰ型玫瑰痤疮的效果确切,能快速改善患者的脸部症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窄谱强脉冲光他克莫司软膏Ⅰ型玫瑰痤疮临床疗效安全性

    SCN9A基因突变引起原发性红斑肢痛症1例及文献复习

    孙翠翠杨赛郑航梁云生...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报告1例以双小腿、双足灼痛伴潮红、皮温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原发性红斑肢痛症(PEM),并寻找其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探索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亲属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遗传皮肤病基因二代测序,并用Sanger测序验证可疑致病基因突变.对该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抗炎,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盐酸美西律片、卡马西平片、局部注射肉毒毒素镇痛,外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以及冷却疗法进行综合治疗.结果 在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中检测到SCN9A:NM_002977.3:c.688+142G>A 或 SCN9A:ENST00000375387.4:c.626G>A(p.Gly209Asp)杂合变异,其姐姐、叔叔2、堂兄检测出相同突变.结合致病基因及临床表现,患者被诊断为PEM.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结论 SCN9A基因的NM_002977.3:c.688+142G>A内含子突变或c.626G>A(p.Gly209Asp)错义突变是本例PEM的致病原因.阿司匹林、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盐酸美西律片、卡马西平片及局部治疗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控制PEM症状,减少急性发作频率,改善预后.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SCN9A基因Nav1.7通道

    儿童晕痣的皮肤镜表现及临床特征

    曹蓉柴圆圆鲁慧钱华...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儿童晕痣患者的皮肤镜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2月于我院诊治的110例晕痣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程、临床特点、家族史等临床资料及皮肤镜图像.结果 儿童晕痣平均发病年龄(8.91±3.26)岁,男女比例约为1.29∶1,发生于面颈部者占32.82%.有40.00%患者合并白癜风,白癜风患者中多发晕痣者比例高于无白癜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1,P=0.003).共45例患者提供家族史,合并白癜风患者中的有家族史者所占比例(31.82%,7/22)高于无白癜风患者(4.35%,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P=0.043).中心痣最常见的模式为均质模式21个(36.84%),球状模式10个(17.54%);痣周白斑最常见的为无结构色素减退36个(63.16%).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6个月后有效率为70.00%;复色患者中的未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所占比例(78.57%,22/28)低于未复色患者(33.33%,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0,P=0.017).结论 晕痣无性别差异,好发于面颈部,并发白癜风概率高,皮肤镜下中心痣以均质或者小球模式为主,痣周白斑多呈现无结构色素减退斑.口服药物联合外用药物治疗对于儿童晕痣具有一定疗效.

    儿童晕痣皮肤镜白癜风

    泛发性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1例

    赵云李建勤湛世萍樊倩雯...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1例泛发性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男,75岁,因双耳及面部出现红斑1月余来我院就诊.皮肤科检查:双侧面部、双耳可见融合性红斑,背部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红斑、斑疹及红色丘疹,部分皮损基础上伴鳞屑.皮肤镜检查:镜下呈红色背景,毛囊口周围可见白晕,可见白色条状无结构区及黄白色鳞屑.面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变薄,部分视野可见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灶状浸润.阿辛蓝染色:真皮内灶状阳性.诊断:泛发性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予以口服羟氯喹联合甲泼尼龙片等治疗后,皮损基本消退,仅背部遗留色沉.随访至今无复发.

    红斑狼疮急性皮肤型泛发性皮肤镜

    大汗腺囊瘤1例

    成娟陈宏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大汗腺囊瘤1例.患者女,42岁,右颧皮下暗蓝色肿物2年.皮肤科检查:右颧可见一0.4 cm × 0.3 cm球形肿物,呈暗蓝色,质软,基底可推动,边界清楚,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囊腔位于真皮网状层及脂肪层,可见两层囊壁细胞.内层细胞呈高柱状,顶端有顶浆分泌,外层肌上皮细胞呈长梭形,局部囊壁可见乳头状突起,囊壁局部增厚.诊断为大汗腺囊瘤,予手术完整切除.目前随访无复发.

    大汗腺囊瘤大汗腺

    婴儿血管瘤合并先天性门体静脉分流1例

    杨星星罗丹刘凯林马岩...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1例婴儿血管瘤合并先天性门体静脉分流.患儿男,2个月7天,因全身皮肤散在红色肿物及黄染2个月余,加重1周就诊.皮肤科检查:全身散在分布约54块大小不等红色、暗红色斑块,质软,界限清楚.腹部彩超示肝右叶见1 cm ×0.8 cm高回声结节,脾大、脾脏不均质回声结节,肝中静脉与门静脉矢状部多发交通支,其内可见花色血流信号.上腹部CT示肝脏多发不规则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其内可见粗大血管.诊断:①婴儿血管瘤;②先天性门体静脉分流(合并动静脉瘘);③巨细胞病毒病.予普萘洛尔口服治疗后,患儿皮肤血管瘤基本消退,CPSS分支闭合,随访1年患儿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

    婴儿血管瘤先天性门体静脉分流普萘洛尔超声检查

    阿那白滞素在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

    游晓媚古甘霖江燕云王亮春...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细胞介素-1(IL-1)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参与许多炎症性疾病的发病.IL-1抑制剂成为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方法.阿那白滞素(anakinra)是最早上市且应用最多的IL-1抑制剂,在一些炎症性皮肤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本文主要就阿那白滞素在成人Still病、Schnitzler综合征、化脓性汗腺炎、脓疱型银屑病、白塞病、坏疽性脓皮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IL-1IL-1抑制剂阿那白滞素炎症性皮肤病

    角质形成细胞与2型炎症互作在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张睿文黄小宝王芳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与角质形成细胞(KC)异常密切相关.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KC释放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等炎症介质,作用于2型免疫细胞,进而引起皮肤免疫向2型炎症方向偏移.反之,2型炎症进一步加剧皮肤屏障破坏,故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KC和2型炎症之间的互作是促进AD发生发展、加剧炎症反应与瘙痒的重要因素.目前,AD治疗领域的靶向创新药物如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的抗炎作用已逐步得到证实,部分研究表明他们还具有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针对KC与2型炎症互作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AD的发病机制,也有望优化疾病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治疗参考.

    特应性皮炎角质形成细胞2型炎症生物制剂小分子药

    靶向药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高俊智罗银利皮龙泉金哲虎...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瘢痕疙瘩(KD)是皮肤在创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过量沉积所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瘢痕,影响外观的同时常伴有瘙痒和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注射、激光和手术等,但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尝试用于治疗瘢痕疙瘩的靶向药包括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小分子靶向药物尼达尼布(Nintedanib)、舒尼替尼(Sunitinib)和索拉非尼(Sorafenib)等,这些靶向药的使用为未来瘢痕疙瘩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本文综述以上靶向药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瘢痕疙瘩靶向药物度普利尤单抗尼达尼布舒尼替尼索拉非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