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曾凡钦

双月刊

1674-8468

pfxbzlx@vip.163.com

020-87256677

510091

广州市麓景路2号 广东省皮肤病医院11楼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n Dermato-Venere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皮肤病专业季刊。设有多个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皮肤性病科的专业人员,并兼相关学科的医药卫生和科研人员及基层医药卫生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抑制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狄奇李三林张高磊陈程浩...
    367-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对血管瘤内皮细胞(HemECs)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HemECs并随机分为4组:脉冲染料激光组(PDL,595 nm波长)、Nd∶YAG激光(1 064 nm波长)组、双波长组(595 nm PDL+1 064 nm Nd∶YAG)、对照组(不照射激光).于照射结束后第1、3、7天,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HemECs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新生血管生成相关蛋白VEGF、bFGF的表达水平.结果 激光照射后HemECs细胞较对照组细胞逐渐变长、变疏.照射后第1天,与对照组相比,双波长组HemECs的增殖抑制率显著升高(P=0.015),而PDL组、Nd∶YAG组的增殖抑制率均无明显改变(均P>0.05);照射后第3、7天,与对照组相比,PDL组、Nd∶YAG组及双波长组的HemECs的增殖活性、VEGF和bF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01),增殖抑制率与凋亡率均显著升高(均P<0.001),且双波长组较PDL组、Nd∶YAG组更明显(均P<0.05).结论 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可显著抑制HemECs增殖、促进其凋亡,降低血管生成因子水平,其作用较595 nm PDL或1 064 nm Nd∶YAG单波长激光照射更明显.

    血管瘤血管瘤内皮细胞脉冲染料激光增殖凋亡

    青蒿油对小鼠痤疮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黄虎杨志波秦紫嫣陶侃...
    374-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探究青蒿油(AN)对小鼠痤疮模型皮肤损伤和炎症状态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基质对照组、不同剂量AN干预组(0.5%AN、1.0%AN、1.5%AN、3.0%AN、5.0%AN),每组6只.除正常组小鼠外,其余组小鼠均通过背部皮内注射痤疮丙酸杆菌构建小鼠痤疮模型.当模型构建成功后,模型组正常饲养,基质对照组喷洒1 mL的生理盐水,给药组分别喷洒1 mL不同浓度青蒿油,连续干预7 d.观察小鼠背部皮肤情况并测量皮肤痤疮面积,治疗结束后,收集血清和皮肤组织.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水平.结果 造模5 d后,除正常组之外,其他组别的小鼠背部均出现小包且发生破裂,基部发红且伴随有发炎红肿症状,而用不同浓度AN处理后的小鼠背部发炎红肿情况出现不同程度的缓解,背部小包也开始愈合,其中当AN的浓度超过1.5%时,小鼠背部痤疮的愈合效果更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背部小包破裂皮肤痤疮面积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0.5%AN、1.5%AN、3.0%AN和5.0%AN处理后,小鼠背部皮肤痤疮面积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1.0%AN处理后的小鼠背部皮肤痤疮面积虽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真皮层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皮肤表皮层增厚,皮肤屏障受损,表皮破溃等;而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AN处理后,小鼠背部皮肤受损和发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当AN浓度超过1.5%时,效果较为显著.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中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含量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而不同浓度的AN处理后,血清中IL-6、IL-1 β和TNF-α含量均降低,当AN浓度超过1.5%时,其含量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N对小鼠痤疮具有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痤疮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有关,但其最适合浓度尚需进一步研究.

    痤疮痤疮丙酸杆菌炎症青蒿油

    靛玉红可能通过靶向MAPK14参与银屑病的发病

    刘守刚刘芳华陈永锋
    381-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靛玉红在银屑病中的作用靶点,初步阐明靛玉红在银屑病中可能通过MAPK14对银屑病产生的影响.方法 从高通量基因表达(GEO)数据库下载GSE30999和GSE78097银屑病数据集,分别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然后分析其生物学功能和通路.与靛玉红靶点基因取交集获取差异表达的靛玉红靶点基因,分析基因的相关性和验证基因差异表达情况.采用LASSO回归模型和Cox回归模型筛选靛玉红的最佳靶点基因,与靛玉红进行分子对接分析两者之间的结构关系.结果 在GSE30999数据集中,共发现8个靛玉红靶点基因,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表达.其中7个基因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均>0.8),1个基因具有较低诊断价值(AUC>0.6).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靛玉红的8个靶点基因主要与细胞衰老、化学致癌-受体激活、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髓系白血病和AGE-RAGE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有关.通过LASSO回归模型和Cox回归模型筛选了靛玉红的最佳靶点基因——MAPK14基因.分子对接显示靛玉红与MAPK14紧密结合.结论 靛玉红可能通过MAPK14参与银屑病发病机制的调控和治疗.

    银屑病靛玉红MAPK14高通量基因表达

    HIV-1感染者蛋白印迹带型特征与免疫功能相关性分析

    董芬芳许雅辉吴来州
    391-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HIV-1感染者蛋白印迹带型(WB)和CD4+T淋巴细胞(CD4细胞)计数结果的分析,探讨不同WB带型特征与感染者免疫状态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71例HIV-1型感染者,应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感染者静脉血中CD4细胞计数以及WB带型,分析不同年龄、性别与免疫缺陷程度、WB带型的关系,以及不同免疫缺陷程度与WB带型的关系.结果 不同年龄组间的免疫缺陷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65,P<0.001),而单个抗体条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间仅p55抗体条带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1,P<0.05),而免疫缺陷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免疫状态下,WB带型中p31、p55、p17抗体条带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87、19.44、7.95,均P<0.05),HIV-1抗体全条带、gag基因编码全带、p55+p31缺失、p55+p17缺失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75、16.23、8.51、8.00,均P<0.05).结论 感染者的免疫状态会影响WB带型特征,其中p17抗体与p55抗体条带同时丢失可能与HIV感染程度有关.WB带型分析对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评价和免疫重建监测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蛋白印迹试验CD4+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

    头皮控油平衡复合酸改善头皮脂溢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姚松领李莎陈小艳刘清...
    397-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头皮控油平衡复合酸在改善头皮脂溢性皮炎(SSD)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招募50例符合纳入条件的SSD患者作为受试者,在入组当日对其头皮进行第1次刷酸,后续再进行3次,共4次,刷酸间隔时间为1周.每次刷酸前对受试者进行症状评分,最后1次刷酸2周后进行随访.采用皮肤镜分别对斑丘疹、油腻、红斑、头屑等临床症状进行评分,真菌荧光检测马拉色菌情况,通过受试者主观评分问卷对头皮瘙痒及头皮痛进行评价.结果 试验过程中退组3例,实际纳入分析47例.使用头皮控油平衡复合酸治疗结束后2周,受试者斑丘疹评分从2.09±1.25降至0.13±0.34,油腻评分从3.19±0.77降至0.87±0.65,红斑评分从3.23±0.63降至0.43±0.68,头屑评分从3.26±0.94降至0.55±0.65,各症状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95.74%患者马拉色菌阳性转为阴性.头皮瘙痒及头皮痛程度主观评分分别从3.21±0.75、1.70±1.27下降至0.57±0.58、0.50±0.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头皮控油平衡复合酸在改善SSD头皮瘙痒、斑丘疹、油腻、头屑、头皮痛及清除马拉色菌等方面临床疗效较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脂溢性皮炎头皮头皮控油平衡复合酸皮屑马拉色菌

    17例重度斑秃患者应用二苯环丙烯酮的局部治疗和护理

    唐蓉曾玉芳黄秀云屈苗...
    402-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使用二苯环丙烯酮局部免疫疗法治疗重度斑秃患者过程中的护理管理经验.方法 纳入17例重度斑秃患者,使用二苯环丙烯酮局部免疫治疗,治疗前做好操作者自身防护与患者知情告知;治疗中严格按照涂药步骤及浓度调整原则实施操作;治疗后通过微信随访管理,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包括不良反应的评估与处理、饮食指导与心理护理等,观察患者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7例患者均坚持治疗16周以上,有效率达58.82%,不良反应轻微可控.实施操作的医务人员未发生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结论 使用二苯环丙烯酮局部免疫治疗重度斑秃患者时,完善的治疗流程与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保障治疗效果.

    斑秃二苯环丙烯酮局部免疫疗法护理

    等离子联合光动力治疗脚趾鲍温病1例并文献复习

    许荣赵莉后文俊李志瑜...
    407-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1例脚趾鲍温病.患者女,39岁.左拇趾内侧皮肤红色斑块1月余.1月余前患者发现左拇趾内侧皮肤红斑丘疹,无自觉症状.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5~6年前曾于患处出现类似皮疹,并于外院进行手术切除,结果不详.皮肤科查体:左拇趾内侧皮肤可见一约1.5 cm × 1.5 cm浸润性红斑,略突出于皮面,边界较清楚;中央见0.5 cm ×0.3 cm左右暗红色痂壳.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全层鳞状上皮异形增生.诊断:鲍温病.予等离子烧灼去除肉眼可见病灶后,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4次,皮损完全消退.电话随访1年无复发.

    鲍温病脚趾等离子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

    大体模式教学法在住院医师皮肤病理培训中的运用

    刘宏杰王俊霖杨霄黄巧...
    413-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肤病理培训是皮肤性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项目之一,阅片教学是病理培训的核心环节.在此环节中大体模式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此教学法强调首先用肉眼和低倍镜阅片,根据图像的轮廓和色彩对比来推断取材部位和疾病的诊断.能通过大体模式判断的疾病可分为表皮改变、真皮内团块样增生、真皮内条带样改变、脂肪层改变、独特外形和血管增生病变6大类.部分大类又划分出不同亚组,共计18种常见病理大体模式,涵盖53种常见皮肤病,其中26种为规培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疾病.大体模式教学法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能够调动住院医师学习皮肤病理的积极性,提升学习体验,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皮肤病理住院医师大体模式运用

    面颈部播散性皮肤鳞状细胞原位癌1例

    何丽慧刘伟陈明懿
    42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1例手术联合光动力技术治疗面颈部播散性皮肤鳞状细胞原位癌.患者男,83岁,因面颈部多发色素性增生物7月余就诊.皮肤科检查:面颈部可见散在、边界清楚的数毫米暗红色斑丘疹,部分融合成形状不规则的深褐色斑块,表面可见灰白色鳞屑厚痂.皮损组织病理示:细胞排列紊乱,极性丧失,重度异型增生及挖空细胞,细胞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诊断为皮肤鳞状细胞原位癌.予手术切除明显隆起、增厚的主体肿瘤病灶,术后再行CO2激光联合光动力治疗散在的多处小病灶.随访1年余,患者无新发或可疑皮损.

    原发鳞状细胞癌播散性面颈部光动力治疗

    疱疹样天疱疮1例

    刘雅芹陈留鑫谢映霞祝瑶...
    427-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疱疹样天疱疮1例.患者男,76岁.因躯干、四肢红斑、水疱伴瘙痒10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见大量红斑、丘疹、色素沉着斑,红斑基础上有针尖至绿豆大小水疱.疱壁较厚,呈半球状,疱液清亮,孤立分布,不融合,尼氏征阴性,部分水疱破溃,见浅糜烂面.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内水疱形成,疱内见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真皮浅层可见血管周淋巴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表皮内细胞间IgG、C3网状沉积.诊断:疱疹样天疱疮.入院予甲强龙、环磷酰胺、卢帕他定、酮替芬、外用复方丙素氯倍他索软膏等治疗,9 d后原有水疱大部分干涸,好转后出院.6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无复发.

    疱疹样天疱疮糖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