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绿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

方熠(执行)

月刊

1674-9944

lskj2009@163.com;lskj2009@sina.com

027-81328210

430073

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888号锦绣龙城B41-1802

绿色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基质配方对浙江楠和闽楠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黄石德林捷汤行昊
    12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采用泥炭、树皮、谷壳、珍珠岩、黄心土、河沙、田土等原料,按照不同体积比例配制了11种基质配方,探讨了这些配方对浙江楠和闽楠容器苗生长的影响,旨在筛选出这2种珍贵树种的最佳育苗基质。结果表明:配方3(泥炭∶树皮∶谷壳∶珍珠岩=2。5∶4∶2∶1。5)最适宜浙江楠容器苗的培育,而配方7(泥炭∶树皮∶谷壳∶珍珠岩∶河沙=1∶4∶2。5∶0。5∶2)则更适合闽楠容器苗的生长。这一差异可能源于2种树种在生物学特性、生长习性以及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上的不同。适宜浙江楠生长的基质依赖泥炭基质,因其提供优质养分和良好物理环境,而对闽楠而言,使用树皮和谷壳等替代材料,也获得良好育苗效果,且成本更低,为林业生产提供经济可持续的育苗方案。

    基质配方浙江楠闽楠

    不同施肥处理下桉树混交林土壤肥力评价

    朱新良向苗陆兰鑫黄芳芳...
    130-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桂西南地区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桉树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土壤pH值、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等8个化学性质指标,采用秩和比综合评价法、优劣解距离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5种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方法,对比验证不同评价体系和模型,探讨桉树混交林土壤肥力质量现状。结果表明:①综合5种评价方法,桉树混交林土壤综合评价比较为:B1>B>B2>A1>A>A2,提质组土壤肥力显著高于常规组,上层土壤肥力显著高于下层土壤。②5种评价方法中,秩和比综合评价法、熵值法和因子分析法3种评价方法土壤肥力评价排名完全一致。其中秩和比综合评价法线性模型表现优秀、构建良好。③8个土壤化学性质指标的权重比较为:全钾>速效磷>全磷>全氮>速效钾>速效氮>有机质>pH值。权重排名前三的全钾、速效磷和全磷占比54。9%。④土壤化学性质指标变化幅度较大,其中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全钾和速效钾养分分级标准均跨越了3个或以上等级,全磷和速效磷均表现为低或很低水平,pH表现为酸性或强酸性水平。⑤提质组A 土壤呈现出酸性、有机质中等,全量元素分别为极高、低和高等级,速效元素分别为极高、极低和很高等级;常规组B土壤呈现出酸性、有机质中等,全量元素分别为高、高和很低等级,速效元素分别为极高、极低和低等级。提质组对照常规组,土壤酸性下降了4。64%,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分别提升了19。35%、52。37%和777。33%,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提高了173。41%和340。76%,全磷和速效氮含量则相反,提质组较常规组下降了27。53%和4。12%。

    桉树混交林土壤养分土壤肥力评价

    中国红豆杉扦插繁殖试验

    田凌鸿郭宝珊贾起翔
    13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中国红豆杉扦插困难的问题,对不同外源激素、质量浓度及浸泡时间对中国红豆杉在河沙基质中扦插生根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中国红豆杉的扦插繁殖技术提供数据及理论支持。选取10年生红豆杉、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L9(34)设计,用不同质量浓度的ABT-1、IBA、NAA等3种外源激素分别浸泡10 s、30 min、5 h,在河沙基质中进行扦插,测定中国红豆杉成活率、生根率、平均生根、平均根长最长根长、根系效果指数等各项指标,运用极差、方差及主成分分析,筛选出适合中国红豆杉扦插生根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1年生中国红豆杉枝条用质量浓度1000 mg/L的NAA浸蘸10 s(A3B3C2)成活率、生根率、平均根长、最长根长均最高,200 mg/L ABT-1浸泡30 min枝条根系效果指数最高,用质量浓度为500 mg/L ABT-1浸蘸10 s(A1B2C2)平均生根条数最多。综合分析表明A1B1C1组合为中国红豆杉扦插生根效果的最佳组合。

    中国红豆杉植物激素粗砂扦插育苗成活率

    连续施肥对马尾松林生长的影响及其持效性研究

    崔瑞鑫付军杨章旗欧军...
    14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连续不同配方施肥对马尾松林生长的影响及其肥料效应,并筛选适宜施肥处理。以8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为期3年的连续施肥试验,设置氮肥(T1)、磷肥(T2)、氮磷钾肥(T3)、氮磷钾肥+微肥+石灰(T4)、有机无机复混+微肥+石灰(T5)和不施肥(CK)6个处理,基于连续3年生长测定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施肥处理的肥料效应。结果表明:连续施肥能显著提高马尾松林生长量,尤其T5处理的增产效果最好。T4处理对胸径生长量影响最大,与施肥前相比分别增加2。27 cm、3。21 cm、3。77 cm较CK增长量提高75。9%、80。3%、72。1%;对于树高生长量影响第1年以T1处理最大,与施肥前对比增加1。22 m较CK增长量提高110%,第2年以T5处理最大,与施肥前相比分别增加3。02 m较CK增长量提高52。5%,第3年以T2处理最大较CK增长量提高23。8%;对于单株材积的影响T5处理最大,与施肥前相比分别增加0。036 m3、0。070 m3、0。090 m3较CK增长量提高112。0%、75。0%、69。8%。马尾松蓄积增长量的基础地力贡献率随时间延长T1、T3、T4、T5、CK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肥料贡献率与之相反。而T2处理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施肥后第2、3年马尾松蓄积增长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长期施肥处理显著高于CK,其中T4处理最高,但与T5处理差异不显著。综上,施加有机无机复混肥+微肥+石灰处理对于马尾松林生长增产显著,且肥料持续性较高。

    马尾松生长特性持效性连续施肥

    不同采摘期白化茶的品质分析

    陈凌芝孔亚帅陈义孙慕芳...
    147-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叶的采摘期与成茶品质密切相关,以不同采摘期的白叶1号鲜叶为原料,在同一加工工艺下制成绿茶,进行茶多酚、儿茶素类物质等品质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随采摘期的延后白化茶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黄酮类物质含量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咖啡碱含量呈现升高—降低—升高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儿茶素总量在不同采摘期间基本呈显著差异,表现为:4月12 日>4月1 日>4月17 日>1月22日>4月6日。4月6日的白化茶表现出游离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低的特征,其他内含物质较为丰富,所制绿茶品质优良。不同采摘期白化茶的品质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从而影响成茶品质,综合来看以4月6日的鲜叶制作白化茶品质较佳。

    白化茶采摘期理化成分儿茶素

    桃源县棉花夏播短季轻简化栽培模式推广研究

    刘皓然杜云安陈璐谢陈灵...
    15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棉花需求不断增长,但受耕地面积减少和粮食安全压力的影响,棉花种植面积难以大幅提高,因此,提高棉花单产水平对满足国内棉花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常德地区作为湖南省棉花生产大市,传统的宽行稀植、大棵壮株、大水大肥精细化栽培模式虽然单产较高,但劳动力投入大,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为探索提高棉花单产水平的新模式,在桃源县开展了调查和试验研究。对2023年桃源县棉花生产示范点进行调查,了解不同品种、栽培方式、种植密度等情况,并调查了2020-2022年棉农种植成本、产量、收入和机械化程度。在生产示范区开展了常规与短季轻简化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虽然短季模式下单株结铃数较少,但由于种植密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常规模式。在8元/kg收购价时,短季模式单位面积净收益比常规高168元。综合来看,棉花夏播短季轻简化栽培模式有望提高常德地区棉花单产和棉农收益,适应了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兼顾粮棉赛季安排,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但在实际推广中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棉花夏播短季轻简化栽培单产

    郑州地区红叶石楠育苗及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阎凯
    156-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叶石楠作为一种在城市园林绿化领域广泛应用的观赏植物,具有显著的耐寒、耐旱特性及秋季叶色鲜艳的特点。郑州地区,具有其特有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为红叶石楠提供既有利又充满挑战的生长环境。然而,郑州地区红叶石楠的育苗与栽培管理过程面临苗地选择和整地过程忽视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种子采集与处理忽略种质资源的优化保存等问题,导致苗木成活率及质量不稳定。因此,提出基于土壤与环境适应性评估的精准苗地选择,结合气候模型精准调控播种与苗期管理时机,利用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控策略。旨在通过提升红叶石楠育苗与栽培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提高植物的生长动态和观赏质量,推动郑州地区及类似生态环境地区园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红叶石楠育苗栽培管理技术郑州地区

    有机肥对国槐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常红娟
    16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有机肥对国槐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通过设立不同施肥处理组,对国槐幼苗的生长情况和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料处理组在国槐幼苗的生长表现方面明显优于未施肥处理组。在生长指标方面,处理组D表现出最佳状态,株高、地径、冠幅、根系干重和总干重均较其他处理组显著提高,表明有机肥料的施用对国槐幼苗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另外,处理组D在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上也表现出最显著的提高,说明有机肥料有助于提高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综合研究结果可以得出,有机肥料能够促进国槐幼苗的生长速度、生物量积累,提高其光合作用效率和抗逆性。因此,有机肥料作为一种环保、有效的施肥方式,对国槐幼苗的种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国槐幼苗的生长质量,推动植物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可为国槐种植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撑。

    国槐幼苗有机肥生长状况生理特性

    北部湾滨海城市旅游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

    李志勇徐红宇寇悦
    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包括5个准则层指标和22个基础指标共同构成的北部湾滨海城市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2019年北部湾滨海城市旅游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北部湾7个滨海城市旅游生态安全指数均处于0。6~0。8,属于"较安全"等级,其中阳江市和钦州市旅游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高,海口市、茂名市和北海市紧随其后,防城港市及湛江市相对较低;旅游生态安全5个子系统均属于"安全"以上等级,影响和压力子系统表现相对较优,驱动力和状态子系统表现中等,响应子系统相对较差,各城市5个子系统之间得分存在显著。最后,基于评价结果,对北部湾区域7个滨海城市分别提出旅游生态安全优化对策。

    旅游生态安全评价优化DPSIR模型北部湾滨海城市

    1990-2020年黑龙江省"三生"空间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探析

    张未来魏佳轩程武学
    173-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黑龙江省"三生"空间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是促进东北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黑龙江省为例,根据"三生"空间转移矩阵、动态度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阐述了1990-2020年黑龙江省"三生"空间格局变化和演变特征,并利用RDA分析讨论研究区"三生"空间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生产空间面积扩张31721。23 km2,生态空间面积不断减少且变化强烈,以绿色生态空间损失为主,面积减少9。15%,生活空间总体保持不变,占总面积的2%;②"三生"空间转化主要呈"一带两侧,对称转置"的布局,其中40751。35 km2生态空间进行了转化,其中96。56%变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以生产空间进行补充为主,转化高值区分布于佳木斯市和鸡西市东北地区;③"三生"空间范围日益集聚,重心迁移地区差异性和方位指向性明显,此外其他生产空间、潜在生态空间具有明显空间协同关系;④自然因素是影响"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的关键动因,主要对生态空间起到调节作用,常住人口、建筑区面积和地区生产总值等社会因素对生产、生活空间影响强烈。

    "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形成机理RDA分析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