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绿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

方熠(执行)

月刊

1674-9944

lskj2009@163.com;lskj2009@sina.com

027-81328210

430073

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888号锦绣龙城B41-1802

绿色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襄阳市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研究

    谢鹏飞王涛胡芹芹
    183-186,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现有手工监测点位进行现场勘查监测,通过声环境功能区普查监测法选出自动监测点位。对襄阳市现有 16 个手工监测点位进行现场勘查,初步判断是否符合点位布设原则,开展声环境功能区普查监测,结合结果实现声环境自动监测站的合理化建设。结果表明:自动测点和手工测点昼夜等效声级平均值相对偏差范围在 0。38%~1。71%,自动测点数据延续性较好。自动监测点位在测点高度为1。2、5。0 m,进行比对监测,测点高度提高后,同一测点测量值变化小于等于 3。0 dB,因此自动监测站测点高度选择 5。0 m较为合适。

    功能区声环境普查监测法自动监测测点高度

    甘肃省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文玲
    187-192,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针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研究较少考虑经济因素。因此,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基于经济视角,从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 3 个维度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甘肃省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甘肃省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整体呈现向好趋势,其中年均增幅最大的为经济发展水平,为 8。6%;②在时间序列上,2010-2021 年甘肃省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水平整体呈现稳中向好趋势,其综合评价值由 2010 年的 0。580 增长到 2021 年的 0。708。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点;③甘肃省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水平受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城镇化与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的影响程度较为显著,其中主导因素为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影响程度。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影响因素甘肃省

    2019-2022年广西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验证结果分析

    许园园黄小佳
    193-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广西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打好广西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可靠技术支撑。收集了 2019-2022 年广西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验证结果资料,结果表明:能力验证覆盖水、大气和土壤 3 个生态环境监测要素,检测参数覆盖了重金属、有机物和常规理化指标等不同类型,覆盖了广西全域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从满意率结果看,总体满意率为 86。4%,其中环境监测系统为 91。8%、事业单位性质检测机构为 86。1%、社会化机构为 85。4%。说明广西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较好。

    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能力验证检测能力

    MP钨钼矿通风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杨扬张迪张建峰陈祖云...
    198-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风安全是矿井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合理的通风系统对于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改善作业环境及提高生产效率极为重要。以江西耀升 MP钨钼矿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热球式风速仪、激光测距仪、空盒气压计等仪器对矿井进行实地考察测量,分析测量数据识别该矿井存在问题:①矿井通风系统漏风严重,或存在还未发现的大量进风处;②风质合格率较低,为 60。92%;③主要风机的风门破损、漏风严重等。针对识别出的问题,提出了安装风机、增设风门、加强各巷道风门及风窗的管理和及时封闭采空区等措施。

    通风安全矿井安全通风系统风量

    典型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变形监测分析与复活机制研究——以宁夏S204线大泉沟滑坡为例

    顾小军赵春瑶肖强赵龙飞...
    203-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宁夏 S204 线大泉沟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为例,通过系统地分析滑坡成因,并结合滑坡工程治理期间变形监测资料,明确滑坡复活的变形破坏模式与特征。结果表明: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的复活过程仍受降雨、地下水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降雨和丰富的地下水使滑坡体常年处于饱水状态,黄土底部和泥岩接触面、接触带的岩土体长期处于过湿软塑-饱和状态。同时,受孔隙水压力、动水压力和岩土体自重作用,上覆黄土沿含水量高或饱和的软弱结构面(黄土-泥岩接触面)发生蠕滑变形。人工开挖坡脚,缩短减小滑坡锁固段,使上部土体向临空面发生蠕滑剪切破坏,后缘发生拉裂破坏。因此,滑坡整体形成了蠕滑剪切—拉裂破坏的复活模式,复活过程分为蠕滑和基本稳定 2 个阶段。通过研究发现此类滑坡的治理除支挡工程外,应注重地下排水工程,降低地下水位,才能有效根治滑坡。

    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复活滑动变形监测蠕滑-拉裂工程治理

    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探究

    谢刚
    209-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为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划分单元格的方法并结合熵值法对关键影响因素如地形坡度、岩性硬度、植被覆盖率、年降水量和地质构造活动度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区域选择福州、泉州和厦门周边区域,基于收集的地理和地质数据,通过权重体系建立,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各评价单元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分不同,其中福州周边区域的平均地形坡度为 25°,泉州为 35°,厦门为 15°,年降水量分别为 1500、2000、1200 mm。据此,制定了具体的地质灾害预防措施。该评价方法能有效识别高风险区域,为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制定针对性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界面紫外稳定化研究进展及应对策略

    党威武张涛
    214-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效 n-i-p结构钙钛矿太阳电池中突出的TiO2/钙钛矿界面紫外不稳定问题,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讨论了当前研究中从在电池中添加下转换荧光材料和全覆盖 TiO2 表面两方面来实现电池稳定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发现,金属盐是一种合适的钝化材料,然而溶液法制备的金属盐薄膜无法对TiO2 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分析给出金属盐不易全覆盖的主要原因,即存在于微液膜内金属盐前驱体的结晶行为不可控,以及钙钛矿溶液对已制备的金属盐薄膜具有溶解性。就实现金属盐对TiO2 表面的全覆盖提出 2 个步骤的应对策略,第一步利用低压腔室装置实现超快结晶,即制备"全"覆盖;第二步通过巯基苯吸附构建非相溶表面,即保护"全"覆盖。最后,针对 TiO2/CsX/钙钛矿界面的紫外稳定性提出具体研究方法和策略。建立了一套提高电池紫外稳定性的金属盐微结构调控与电池界面全面钝化的应对策略,这些将为电池常态化应用中所面临的稳定性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TiO2金属盐钙钛矿太阳电池

    基于"双碳"目标的甘肃省新能源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规划

    贾玲萍张国艳柴云娥韩姣利...
    219-224,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双碳"国家战略目标,甘肃省必须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甘肃省具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这为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从甘肃省电网发展现状、新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 4 个方面,对甘肃省新能源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规划。结果表明:甘肃省新能源发电容量已达到 2000 万 kW,占总发电容量的 45%。然而,由于电网输送能力不足,约有 20%的新能源发电量未能有效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甘肃省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虽具备天然优势,但仍面临电网配套不足、新能源消费市场未充分培育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基于以上分析,建议甘肃省加快电网升级改造工作,提高新能源的接入和利用率。同时,应优化新能源开发布局,扩大和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增强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并积极培育新能源消费市场,以提升整个产业的自我支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双碳"目标的顺利完成。

    "双碳"目标新能源太阳能风能

    日光温室主被动供热系统控制策略数值模拟研究

    杨玉潮管勇
    225-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光温室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种植反季节蔬菜的主要农业设施,对农民增收、增加就业和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墙体主动调控水平及其调控温室内热环境方面仍较为薄弱,因此提出了一种日光温室主被动显热蓄热墙体供热系统,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该系统运行控制策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墙体放热量和夜间温室热环境改善效果,对于本日光温室蓄热墙体供热系统夜间最佳放热控制策略为主动放热风速 4~3~5 m/s,墙体总放热量为 33。83 MJ,相较于被动放热方式提高了 22。92%。

    日光温室蓄热供热系统控制策略数值分析

    浙江省虚拟电厂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吴海泽王诚邬梦晓俊叶津宏...
    234-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系统梳理浙江省现有虚拟电厂建设运行现状,量化评估虚拟电厂建设资源潜力,科学谋划浙江省虚拟电厂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拟通过虚拟电厂技术支撑体系与商业模式,围绕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分类测算虚拟电厂建设资源潜力,并聚焦政策制定、技术标准、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以期为浙江省虚拟电厂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研究显示,浙江省需求响应资源超 1000 万 kW,若能全部发挥效用,最大可相当于 1。5 个白鹤滩电站实现顶峰送电,平衡电力供需作用相当明显。建议尽快建立全省统一虚拟电厂管理机构,加快构建虚拟电厂市场化机制,加强技术、制度保障,全力打造虚拟电厂"浙江样板"。

    虚拟电厂需求侧管理市场机制聚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