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罗国荣

月刊

1009-8666

xuebao@lsnu.edu.cn

0833-2271291

614004

四川省乐山市李码头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不求轰轰烈烈,但要有声有色。“有声”是指要有百家争鸣的声音。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基础学科。“有色”是指一改“论文汇编”的单调板滞面孔,精心策划有特色的学术专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产党宣言》序言中的辩证思维及其当代启示

    龚秀勇莫色阿木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辩证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备基本功.长期以来,七篇序言被视作《共产党宣言》的补充或附属,掩盖了其辩证思维的理论意蕴与当代价值.辩证思维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一贯坚持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突破性成就的重要法宝.进入新时代,全党迫切需要运用《共产党宣言》序言中的辩证思维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今天,结合《共产党宣言》经典文本研读七篇序言,深入学习和把握其中的辩证思维,坚持恪守正道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坚持励精图治与胸怀天下相结合的辩证思维,对于推动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共产党宣言》序言辩证思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新形态文明论视域下"西方政治制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蒋政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政治制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从目前高校"西方政治制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晕轮效应"、思路简单、方法单一、自信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西方政治制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必须准确论述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合理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超越性这两个主题,同时划清承认西方成就与鼓吹"西方中心论"的界限、盲目崇拜西方与文明交流对话的界限、西方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的界限,进而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不断改进"西方政治制度"的课程教学.

    西方政治制度人类文明新形态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东坡对人的本质的诗意探寻

    巢传宣
    17-2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涉及哲学最高问题的词,是苏东坡对人的本质的诗意探寻.词的上阕是苏东坡对"时间""空间""我是谁"等有关人的本质的三个重要问题的追问或思考,而下阕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是苏东坡对这三个重要问题的回应,是苏东坡对人的本质的诗意界定.

    明月几时有苏东坡人的本质

    苏轼三国文士论探析

    张钊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才兼文史,善于援史入文.他在诗文中议论以孔融、管宁为代表的三国文士,结合自身遭际的变化与思想的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三国文士论,其具体表现为君子在出处穷达之间的为身之道.在仕宦中,苏轼面对时局的黑暗,选择以孔融自比,发挥守节精神;在贬谪时,苏轼身临生活的窘迫,选择以管宁自许,遵循安命思想:这是其为身之道在不同境遇下的体现,亦是其三国文士论的现实内涵.

    苏轼三国文士论守节安命

    苏轼《浣溪沙·端午》创作时间新论

    吴昊
    29-3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一词,自曹树铭最早为其编年以来,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创作于绍圣二年(1095)端午前一日,唯有张志烈认为创作于绍圣三年(1096)端午前一日,但其编年仅根据该词与《王氏生日致语口号》一诗内容上的相近,欠缺说服力.通过对苏轼端午词创作的考察,知苏轼端午词往往不以端午节俗为重心,仅将端午节作为抒发自我胸怀的背景,而《浣溪沙·端午》却连写三项旨在辟邪除病的端午节俗,可知辟邪除病即为苏轼创作此词时心中最为重视之事.再联系绍圣二年(1095)秋所作表现朝云染病的《三部乐》一词以及朝云在绍圣三年(1096)端午过后仅仅两个月便因病逝世,可推知《浣溪沙·端午》一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端午前一日,其背景则是苏轼为病重的朝云祈福望其能够健康长寿.

    苏轼王朝云浣溪沙·端午端午词编年

    虚构世界的模态与函数:论多勒泽尔的可能世界虚构理论

    刘进童志涛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博米尔·多勒泽尔作为当代著名的捷克学者,是开创可能世界文学理论的先驱之一.他借助可能世界理论对叙事与文学虚构进行研究,提出应当打破"单一世界框架"的束缚,并建构起"可能世界框架".引入可能世界理论后可以发现,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被卷入到虚构世界的过程,而关于这个文学虚构世界的建构与运作原则被多勒泽尔归结为叙事模态与内涵函数.虽然多勒泽尔对文学虚构世界的内部结构与模态类型的分析显示出强烈的逻辑主义倾向,但这也体现了他对结构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为深入理解文学虚构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多勒泽尔虚构世界可能世界理论叙事模态

    宏大历史与个人小史的共时叙事——评李吉顺的长篇小说《安宁秋水》

    毛卫利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宁秋水》是川派作家李吉顺的最新力作,小说生动描绘了三十年来川西南地区的乡镇变革,刻画出变革中乡镇青年的精神嬗变.一方面续接了五四以来青年个体的出走与回归母题,以古典传奇笔法入文,讲述了农村青年群体身上现代性的表征与局限;另一方面又把编年体宏大叙事融入到特定地理文化空间内,组成了具有地方志和民族志意义的共时叙事.

    宏大历史个人小史地方志共时叙事

    刘向《说苑》的语用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析

    刘燕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说苑》中的"善说"是善于谈说的语用概念,是能很好地运用语言实现言语行为目的的"谈说之术",也是刘向语用思想的核心.其语用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传递文化精神,言语表达注重身份、语境变化,多种修辞手法灵活运用.应当挖掘《说苑》中的语用文化和语言艺术,赋予中国优秀的语言艺术以现实意义.

    《说苑》善说语用思想

    民国《新繁县志》卷四《礼俗·方言》音注探赜

    马康雅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三十六年序刊本(1947)《新繁县志》卷四《礼俗·方言》是记录20世纪上半叶新繁地区方言的文献材料;其中,70例方言条目附音注,可划分为前代文献音注和纂志新拟音注两类.这些音注能够体现方志纂修者强调方言与通语语音差异、坚持贯古通今的语音史观、注重方言词语音义匹配的记音态度.深入分析方言音注构成,可以发现,当时当地的部分方音仍然保留着较古的读法,能够反映民国时期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方言的部分声、韵、调特征.

    民国《新繁县志》礼俗·方言音注记音态度方言语音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中标识符号使用规则

    王兴全
    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