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汪业汉

双月刊

1008-2425

LTDXSJWK@163.com

0551-62282374

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路17号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神经精神病学工作者的专业性学术刊物,既有反映高水平的研究报告,学术讨论,调查资料等论著,也有实用性强的临床实践,医疗探求,教学经验介绍等。读者以神经外科,内科,精神科医务人员和从事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人员为主要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MRI的Wilson病患者中脑病变发生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任昕莹饶娆汪世靖朱凌...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发生中脑病变的影响因素,并构建WD中脑病变的预测模型,以便早期识别及干预.方法 对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神经病学研究所就诊的198名脑型WD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显示出不同程度颅脑MRI改变.采用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中脑病变发生的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DCA)验证预测模型的有效性.最后用1000次bootstrap及10折交叉验证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WD患者的年龄、MRI脑桥病变和丘脑病变为中脑病变的独立风险因素.列线图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实用性.经1000次bootstrap及10折交叉验证,模型区分度及校准度仍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 本研究中开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及区分能力较好,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预测WD患者的中脑病变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转化应用价值.

    Wilson病中脑列线图预测模型

    癫痫外科术后感染处理、分级及相关因素分析

    杜昌旺刘永李辉孟强...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癫痫外科开颅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处理、严重程度分级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收集癫痫外科开颅手术患者.通过细菌培养、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确诊感染患者纳入研究.依据治疗方式对感染严重程进行分级.分析术后感染相关因素.结果 26例接受开颅手术的癫痫患者出现术后感染,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5例,切口感染9例和肺部感染2例.癫痫外科开颅术后总体感染率是1.3%.术后感染分级:1级10例(38.5%),2级3例(11.5%)和3级13例(50%).不同类型感染的严重程度分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发热患者中,感染与无感染组在术后住院日、既往开颅史及合并脑积水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感染是癫痫外科开颅术后少见的并发症.多数需要外科干预治疗.既往开颅患者易于出现术后感染.

    癫痫外科开颅感染分级因素

    3DSlicer多模态融合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切除边缘系统胶质瘤的临床效果和预后分析

    刘家记卢旭李冬雪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3DSlicer多模态融合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切除边缘系统胶质瘤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67例边缘系统胶质瘤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3DSlicer重建组(实验组)32例和传统手术组(对照组)35例.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认知功能(MMSE)评分及术后一月卡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肿瘤切除程度、并发症等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术后实验组认知功能MMSE评分(28.50±2.20),高于对照组(25.40±4.972),P=0.002,差异显著;术后一月实验组KPS评分(94.53±7.112),高于对照组(84.86±10.396),P<0.001,差异显著;实验组肿瘤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Z=-3.271,P<0.00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实验组.结论 3DSlicer多模态融合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指导手术入路、最大化安全切除边缘系统胶质瘤,降低术后认知和神经功能障碍,减少相关并发症,增加患者生活质量.

    三维可视化胶质瘤边缘系统认知功能并发症

    3D-Slicer三维重建技术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雷辉董举峰潘存云迪力夏提...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3D-Slicer三维重建技术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本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98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n=48,神经内镜手术)与观察组(n=50,3D-Slicer三维重建技术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实验室指标及预后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00%vs 83.33%)(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RP、TNF-α、NSE水平及NHISS、m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ADL评分增高,以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结论 3D-Slicer三维重建技术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出血疗效显著,可提高血肿清除率,降低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神经功能恢复,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脑出血3D-Slicer三维重建技术神经内镜手术安全性临床疗效

    4D-CT Temporal average反转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张春燕胡永胜夏春华何新华...
    8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4D-CT Temporal average反转像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临床怀疑缺血性脑梗死,进行CT灌注、磁共振DWI扫描,将CTP扫描数据采用4D-CT分析软件联合Temporal average反转像,并记录梗死灶显示位置及数量,以磁共振DWI检查显示结果为标准,采用Kappa检验评价4D-CT Temporal average反转图、CTP诊断的结果及联合分析结果,再与磁共振DWI检查是否一致进行对比.结果 60例患者在急性缺血性梗死灶检出数量及位置分布,DWI检查共检出108处,其中前循环区88处(81.48%),后循环区20处(18.52%);CTP分析结果显示48处,前循环区45个,一致性一般,灵敏度41.67%,特异度97.78%.后循环区3处,一致性差,灵敏度41.67%,特异度100%;4D-CT Temporal average反转像共显示96处,其中前循环区79处,一致性较高,灵敏度89.78%,特异度91.14%.后循环区17处,一致性高,灵敏度94.44%,特异度93.02%;联合应用两种方法可提高前循环区病灶检出,灵敏度94.32%,特异度96.39%.结论 CTP联合应用4D-CT Temporal average反转像分析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阳性病灶检出率,尤其对脑后循环区具有更高价值.

    CTP脑组织脑血管缺血性脑梗死Temporalaverage反转像

    CT灌注成像联合多时相CT血管成像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脑水肿的预测效能分析

    张梦琦夏春华翟登月王劲武...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多时相CT血管成像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机械取栓术后脑水肿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0月期间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湖院区已完成机械取栓术治疗的80例A1S-LVO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进行CT灌注成像、多时相CT血管成像诊断,并采集相关影像数据,依据患者术后72 h内脑水肿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n=26例)与未发生组(n=54例),分析CT灌注成像联合多时相CT血管成像对AIS-LVO机械取栓术后脑水肿的预测效能.结果 发生组取栓术前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多时相CT血管成像评分均低于未发生组,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前CT灌注成像参数(CBV、CBF、MTT及TTP)、多时相CT血管成像评分均是取栓术后脑水肿的影响因素(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CBF、MTT、TTP、多时相CT血管成像对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脑水肿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均有一定预测价值,联合预测AUC为0.963,预测价值最佳,联合预测的敏感度为96.20%、特异度为88.90%.结论 AIS-LVO机械取栓术前CT灌注成像、多时相CT血管成像相关参数均对患者术后脑水肿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而其联合预测效能最佳.

    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脑水肿CT灌注成像多时相CT血管成像

    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分析

    姚美芬丁刚玉徐建华王国江...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上海市嘉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发病≤4.5 h,基线NIH-SS≤3分的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7例,按是否静脉溶栓治疗分为静脉溶栓组49例,非静脉溶栓组58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并比较两组治疗后24 h、7 d、14 dNIHSS评分分值及其评分下降率判断疗效,7 d、90 d改良Rankin'S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同时比较两组间颅内外出血及死亡发生率判断安全性.结果 两组在基线临床资料及24hNIHSS评分上结果无显著差异,静脉溶栓组7dNHISS评分及14 dNHISS评分均低于非静脉溶栓组,P值分别为0.020和0.008.静脉溶栓组在24 h、7 d及14 dNIHSS评分与基线NIHSS评分相比,其NIHSS评分下降率均显著高与非静脉溶栓组,P值均为0.000.静脉溶栓组在7 dmRs和90 dmRS评分上数据均低于非静脉溶栓组,但仅有7 dmRs评分两组对比统计有显著差异,P=0.014,90 dmRs评分上两组数据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153.7 d和90 d评估mRs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比例方面,静脉溶栓组预后良好的比例高于非静脉溶栓组,但两组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是0.109和0.358.安全性方面,静脉溶栓组颅外及颅内出血比例均高于非静脉溶栓组,P值分别为0.000和0.018,但两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或死亡.结论 对NIH-SS≤3分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可以改善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颅内外出血风险有所增加,但无严重不良结局.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卡莫司汀结合替莫唑胺通过调节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水平治疗胶质瘤的作用研究

    杜蓓高凯刘常权刘英彦...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卡莫司汀结合替莫唑胺通过调节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水平治疗胶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22例胶质瘤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术,根据化疗方案,将患者分成替莫唑胺组和联合联合组,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水平(VEGF、EGF和EGFR)、生活质量、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不良反应.随访至2023年7月,比较两组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结果 术后6个月,联合组患者CSS评分(17.05±4.02 vs 26.95±5.30,t=11.742,P=0.000)明显低于替莫唑胺组,联合组患者改良版Barthel指数(75.99±10.05 vs 62.15±9.12,t=7.957,P=0.000)明显高于替莫唑胺组.联合组 KPS(84.28±8.41 vs 72.92±7.08,t=19.970,P=0.000)和 QOL评分(44.39±4.51 vs 35.81±3.50,t=11.498,P=0.000)明显高于替莫唑胺组.联合组患者 CD3+(32.55±3.14vs28.67±3.71,t=6.135,P=0.000)、CD4+(56.49±5.03vs40.84±4.51,t=17.860,P=0.000)和 CD4+/CD8+(2.41±0.25vs1.12±0.17,t=33.827,P=0.000)明显高于替莫唑胺组,联合组患者 CD8+(23.48±2.87vs36.71±3.81,t=21.186,P=0.000)明显低于替莫唑胺组.联合组患者 VEGF(158.33±19.05 vs235.59±21.61,t=20.962,P=0.000)、EGF(48.11±4.81vs80.78±6.54,t=30.702,P=0.000)、EGFR(7.05±1.04vs11.32±3.09,t=9.727,P=0.000)和VEGFR(2.51±0.38 vs 3.10±0.23,t=10.591,P=0.000)明显低于替莫唑胺组.治疗期间,两组患者都经历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和肾毒性等副作用,而且Ⅰ~Ⅱ级副作用的发生率超过了 Ⅲ~Ⅳ级,两组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替莫唑胺组失访2例,联合组失访3例,联合组的3年总生存率为63.96%,高于替莫唑胺组的48.53%,但差异未见显著性差异(x2=1.847,P=0.174);联合组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5.56%,明显高于替莫唑胺组的30.88%(x2=7.771,P=0.005).结论 卡莫司汀联合替莫唑胺应用于胶质瘤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优化生活质量,并恢复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延长生存期,与降低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浓度有关,安全性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控制.

    立体微创术卡莫司汀替莫唑胺生长因子胶质瘤预后

    对来稿参考文献的有关要求

    115页

    基于二维图像模型的模拟增强现实技术在脑出血引流术前路径规划中的应用

    高海晓张卫民张兰库洪彬...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基于二维图像模型的模拟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技术在脑出血引流术前路径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脑出血(出血量20~40 ml)引流手术治疗患者140例.其中研究组72例,应用基于二维图像模型的模拟AR技术辅助路径规划血肿引流手术.对照组68例,应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3D-slicer 软件)联合增强现实(Sina软件)技术辅助路径规划血肿引流术.对比两组患者路径规划时间、血肿清除率、带引流管时间、治疗有效率、预后良好率的差异,评价基于二维图像模型的模拟AR技术辅助路径规划在脑出血引流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研究组路径规划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肿清除率、带引流管时间、治疗有效率、预后良好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二维图像模型的模拟AR技术辅助脑出血引流术前路径规划,方便快捷,效果良好.

    二维图像增强现实路径规划模拟脑出血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