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旅游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旅游科学
旅游科学

高峻

双月刊

1006-575X

lykx@shnu.edu.cn

021-64322594

200234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上海师范大学12号楼211室

旅游科学/Journal Tourism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旅游学术研究专业期刊。具有严谨的学术内涵和朴实的编辑风格,注重旅游理论与应用研究,力求把握发展脉络,反映业界动态,关注行业焦点,探寻发展趋势。读者对象:主要为院校、研究机构、旅游界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族村寨旅游者表演行为的生成机制研究——以德夯苗寨为例

    王兆峰陈勤昌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旅游研究的"表演转向"思潮下,客观审视民族村寨旅游者表演行为的生成逻辑,可为深化表演性理论和优化民族村寨旅游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文章从表演性理论视角切入,以湘西德夯苗寨为考察样本,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划分受访者文本内容,探析民族村寨旅游者表演行为特征的生成机制.结果显示:(1)舞台设置、角色互动、独自表演和感知距离4项主范畴,共同组成了民族村寨旅游者表演行为生成的核心要素,文章据此构建了旅游者表演行为特征分析框架.(2)旅游者是具有能动性的表演者,其表演行为既包含角色协商和运作一致的角色互动特征,也包括反叛与服从的独自表演特征.(3)感知距离分为心理距离、认知距离,以及个体远离与超越,三者揭示出旅游者表演行为特征生成的深层次因素,影响着旅游者在民族村寨剧场舞台的具身性和认同感建构.最后,文章从增强旅游者游憩体验、加快非遗活化实践、优化民族村寨开发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启示.

    表演转向旅游表演行为扎根理论生成机制德夯苗寨

    权力视角下民族节庆空间重构过程研究:以侗族喊天节为例

    李亚娟王靓许阳艳郭之天...
    1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民族节庆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文章以侗族喊天节为研究对象,基于权力视角构建了民族旅游节庆空间建构的理论框架,并通过长时序田野调查全面刻画节庆旅游化过程中节庆空间重构的过程及特征.研究发现,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诉求和文旅深度融合的趋势下,侗寨喊天节经历了复杂的人-人互动、人-地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具体而言:(1)节庆空间是节庆权力主体互动关系造就的空间,节庆空间重构的本质是人-人、人-空间在权力场域下对互动秩序不断调适和重构的过程;(2)节庆主体之间通过权力合作→权力支配→权力共有与激励等权力流动方式,形成了传统的单核权力结构→制度与传统互构的双核权力结构→单核多主体权力结构,重构着节庆内容和节庆空间的秩序;(3)以喊天节为代表的民族节庆由此呈现出"封闭神圣的仪式空间→舞台化的展演空间→复合的旅游空间"的空间表征变迁特征,以及由集聚到拓展再到蔓延的空间结构变迁特征.

    民族节庆民族旅游节庆空间权力喊天节

    "指日可待"还是"道阻且长"?——目的地居民对中国入境旅游恢复的感知形成研究

    蔡礼彬张子彧
    3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疫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度使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陷入失衡,旅游业遭受严重打击.基于日渐宽松的出入境政策等客观事实,入境旅游的恢复或迎来希望,相应地,为入境旅游重新启动做好准备工作的相关议题应当在研究中得到重视.居民是目的地旅游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文章从目的地居民视角出发对中国入境旅游恢复感知作预测研究,以深度访谈为资料来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影响目的地居民对中国入境旅游恢复的感知过程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政策与现实、风险认知、利益关切与个体内置情感是影响居民感知的因素;(2)信息源、信任情感积累、控制性/补偿性需求能够调节感知强度;(3)居民的感知结果包含"爱恨交织"的复合情绪,亦包含对来华游客潜在态度感知;(4)衍生感知后效包含整合行为、逃离行为、主动寻求防护行为和排斥来华游客行为4种行为倾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入境旅游恢复目的地居民扎根理论情感与态度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文化旅游的减排效应——基于我国县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顾振华
    5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建设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离不开文化旅游业的融入和反哺,而节能减排则是未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的重要手段.二者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它们之间的影响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带着上述思考,文章首先阐明了文化旅游激发"亲环境行为"及产业结构转型这样两条影响机制;随后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利用2003年至2017年我国30个省(区、市)323个地级市的2182个县域面板数据,展开了相应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激发游客的"亲环境行为"是文化旅游产生减排效应的直接机制,产业结构向文旅转型,高污染企业发展受限则是间接机制;(3)文化旅游在地级市样本和中西部地区样本中的减排效应更为显著.文章既为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又在旅游、生态、居民与企业之间建立了关键联系,还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文化旅游二氧化碳排放亲环境行为工业企业数量固定效应模型

    老年人出游决策的情感类群研究——基于动机中愿望与顾虑的协调视角

    刘斌李洋陈浩
    8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年旅游市场蓬勃发展,意义巨大,当前以推拉为主的动机研究重点展现了老年旅游消费内容选择,却忽视了老年旅游动机中更深层次的情感活动过程.文章通过追溯动机深层的需要基础,考虑旅游动机中愿望与约束因素的协调特点,提出了内在愿望-条件顾虑协调框架.而后依托社会情感选择理论和Hsu等(2007)的动机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愿望与顾虑的情感特性及具体概念和主张,并结合现有研究基础,形成测量问卷.通过对杭州老年人问卷调查所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重复测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共得出7个动机重要性因子和3个主要出游决策的情感类群.研究发现,动机中愿望与顾虑的动态协调并非此消彼长,而是存在随机(弱-弱)、自主(强-弱)和焦虑(强-强)三种情感表现;研究还发现,老年人出游顾虑情感强弱与家庭生命周期和身体条件密切相关,并且趋利性的情感渴望比避害性情感更容易激发内在愿望.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分类施策建议和提升老年人旅游幸福体验的意见.

    老年人旅游动机出游决策情感需要愿望与顾虑

    国家公园游憩舒适性的探索性研究——基于生理-心理-精神-社会动态模型(BP2S)新视角

    林开淼沈姝筱元晓春
    10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游憩舒适性对国家公园游憩文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和游憩体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和网络文本分析方法探索游憩舒适性的定义、结构维度及其生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国家公园游憩舒适性定义为国家公园游憩舒适物与游憩体验共同作用下通过游憩者主观感受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的非物质性惠益,并对游憩文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做出质量反馈,包含4个核心范畴、12个主范畴和38个附属范畴;(2)游憩舒适物由自然舒适物、人文舒适物、服务舒适物和氛围舒适物4个要素构成,是国家公园游憩舒适性生成的客观驱动因素;(3)基于生理-心理-精神-社会动态模型,构建了国家公园游憩舒适性生成的内在作用机理模型,并强调了身体主体性、沉浸体验性、意义体验性和社会适应性4个主观驱动因素.文章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理论,为国家公园游憩空间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游憩空间舒适性国家公园文化生态系统服务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