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经济
林业经济
林业经济/Journal Forestry Economics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林业产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基于中国29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卢尚坤遆泽龙田刚
    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是新时期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4-2022年中国29个省级面板数据,文章引入资源利用能力、市场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支撑能力及管理创新能力等变量,在构建林业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熵权TOPSIS法实证分析各省份林业产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资源利用、市场创新、技术创新支撑和管理创新对林业产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异质性影响,林业产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在测度期内呈稳步提升态势,但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广东、四川、浙江等省份最优解贴近度大于0.50,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小于0.30,表明林业产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地域空间差异特征明显.(2)林业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总产值增长率、产业贡献率以及产业市场占有率的权重值均低于2%,对林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变化贡献较弱,无法成为提升林业产业总体增长率的主要渠道.(3)管理创新能力对林业产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而资源利用能力的总体影响相对较小.文章探索出推动林业产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中不同要素的关联效应,提出加强政策引领、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实施优惠财政政策、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及数字化转型,进而提升林业产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启示.

    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方法林业产业

    我国林下经济政策分析与量化评价

    段佳龙徐梓浩李剑泉詹雷...
    2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林下经济政策研究,对于推动林草产业和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通过筛选并处理2012-2023年颁布的共47项现行林下经济规划类长政策文本,利用Python软件使用隐含分布主题模型,构建林业经济政策分析框架并进行评价,根据困惑度以及可视化结果,确定了3个最佳主题,并总结各主题下林下经济政策中出现频率前30的高频词,确定了9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项林下经济政策样本构建PMC模型、测算PMC指数和绘制PMC曲面,分析各项政策的优劣势.研究结果发现:从总体来看,林下经济政策样本的PMC指数平均值为6.75,平均等级为良好,其中1项政策为优秀等级,4项为良好等级,1项为可接受等级,无不良等级,总体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各项指标平均值来看,政策时效、政策发布主体得分均低于0.60,是改进的主要方向,政策性质、政策评价、政策重点、政策受体得分均超过 0.70,具有明显优势.文章聚焦政策的量化评价更加科学、客观,有助于从政策内容角度为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优化参考.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林下经济政策整体设计较为合理,但林下经济政策应建立长短期结合的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探索多样化的林下经济模式促进政策、明确林下经济政策支持重点.

    政策建模一致性指数林下经济政策主题挖掘量化分析

    生态旅游体验感知研究——以梅里雪山为例

    周世碧陈长瑶
    4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依托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推动生态旅游产业扩面提质.因此,研究生态旅游的体验感知对于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文本分析和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文章进行定性和聚类分析梅里雪山生态旅游体验感知的作用结果和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在旅游者体验感知中梅里雪山在景区范围内成为旅游者关注最高的热点,梅里雪山在所有旅游景点中占据重要核心位置,旅游吸引物要素中雪山景观对于旅游者积极情感呈现正向影响;(2)随着旅游者的旅游距离增加,景区内自然环境改变和景观差异导致区域内旅游者体验情感变化较大,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旅游者的情感体验存在显著性影响.文章以旅游者主体视角分析旅游者体验感知的体验内容、作用结果和内在机理,开拓了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从旅游者具身层面构建了生态旅游体验感知的理论分析框架,弥补了生态旅游体验感知方面研究的不足.文章提出政策启示:发挥旅游者在生态旅游业发展和保护中的主体作用以及政府的引导和管理功能;提升旅游者的生态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理念.

    生态旅游体验感知区域文本分析梅里雪山

    森林可持续经营基础理论与政策演进研究

    刘珉
    5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扩展延伸与重要组成.文章界定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运用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案例研究.以德国和美国为例,概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提出、推进与发展,综述了加拿大、瑞典、芬兰、印度、卢旺达等世界主要林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各具特色的管理政策与经营实践.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和政策入题,总结出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政策演进经历了探索、提升、深化三个阶段,形成了分类经营、适地适树经营、全周期森林经营、结构化森林经营等别具特色的森林经营理论,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集成创新可概括为多功能、全周期、近自然、精细化和分类、分区、分林经营.文章的学术贡献在于确定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概念,从全球范围和历史视野出发,梳理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理论与政策演进,提出了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点方向和任务措施.文章指出未来要树立系统思维、交互思维,注重多学科交叉、多功能利用,理论联系实际,长中短周期相结合,加快林学理论的发展,关注生态学理论的应用.文章强调要科学经营人工林,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林地生产力;加强天然次生林的经营,保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坚持区分不同主导功能并按商品林和公益林分类经营.

    森林可持续经营基础理论政策演进

    农业数字化赋能乡村经济韧性:影响机制与实证考察

    侯光文董婉莹
    7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农业数字化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文章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对我国农业数字化、乡村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并通过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随着农业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经济韧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农业数字化每提升1%,乡村经济韧性提高0.0129%.(2)在异质性方面,不同地区的农业数字化对乡村经济韧性的作用不同,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比西部地区大,影响系数分别为0.0135、0.0324.此外,在森林覆盖率越高的地区,农业数字化对乡村经济韧性的影响作用越显著,高森林覆盖地区的影响系数为0.0293.(3)在作用机制方面,农业数字化通过促进乡村创新能力来提升乡村经济韧性,中介效应占比为10.85%.文章将研究视角扩展至省际层面,采用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探讨,深入分析农业数字化对乡村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丰富了相关研究内容.根据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与西部地区发展差距、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保护林业资源的政策启示.

    农业数字化乡村经济韧性乡村创新能力

    主编寄语

    劉璨
    封2页

    征稿启事

    后插1-后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