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湿地科学与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湿地科学与管理
湿地科学与管理

彭镇华

季刊

1673-3290

sd@caf.ac.cn;sdkxgl@sina.com

010-62889021

100091

北京市颐和园后中国林科院28号信箱

湿地科学与管理/Journal Wetland Science & Management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定位于湿地学科领域的综合性期刊,旨在宣传国家湿地保护理管理的方针政策,交流湿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讨湿地保护理与利用的途径和措施,普及湿地的功能与作用。读者对象为各级湿地行政管理部门,湿地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和教学人员,湿地自然保护区,协会等管理和工作人员,以及关心湿地保护的各界人士。欢迎国内外同行踊跃赐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互花米草防治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

    冯虹毓张天歌赵晖朱正杰...
    2-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综述了互花米草防治对滨海湿地生物和土壤以及对海岸带的影响.基于国内外关于互花米草及其防治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认为互花米草防治将有助于原生生态系统的恢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保护并改善丹顶鹤等鸟类的栖息环境,增加海岸侵蚀的风险,但目前研究仍存在不足和空白.当前互花米草防治工作持续时间短、防治面积广,建议根据不同的互花米草防治措施开展长期跟踪监测研究,并亟需廓清影响机理机制,为今后互花米草防治后的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互花米草防治生态修复生物地貌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功能性状及其影响因素

    田彬彬吕梦雪路峰周英峰...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花米草功能性状能够表征其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本研究在黄河三角洲调查了互花米草密度、株高、生物量和繁殖能力等特征.结果表明:五号桩互花米草密度、根冠比和生物量均高于其他采样点,种子产量显著低于其他采样点(P<0.05);互花米草入侵年限较短的一千二站和大汶流站互花米草的结穗密度和结穗率显著高于其他站点(P<0.05);互花米草成体密度、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与土壤电导率(EC)及土壤总氮(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互花米草群落及个体生长受土壤水盐及养分条件制约.不同采样点的互花米草群落功能性状主要受入侵年限影响,入侵早期阶段治理更为有利,同时应考虑土壤环境因素、互花米草有性和无性繁殖状态.研究结果可为滨海湿地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有效控制及管理提供参考.

    入侵防治繁殖能力生物量密度克隆苗

    沧州市互花米草生长性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佳骏邵思慧邢朝辉李迎东...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区域尺度上环境因子对互花米草生长性状的作用路径和机制,以河北省沧州市海岸带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分析互花米草的密度、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根状茎深度等生长性状与高程、沉积物含盐量、中值粒径和总氮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沧州市互花米草平均密度为266.10株/m-,平均株高为72.60 cm,平均地上生物量为945.62 g/m2,平均根状茎深度为47.33 cm.典范相关分析显示,所选的环境因子较好地解释了互花米草生长性状的差异(R2=0.81),其中,高程和沉积物含盐量是影响生长性状的主要因子.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表明,高程可直接影响互花米草的株高和地上生物量,也可通过调节沉积物的含盐量、氧化还原电位、硫化物等环境特征间接影响互花米草的生长性状.在区域尺度上,高程作为关键环境因子在调控互花米草生长策略中具有核心作用.本研究为深入理解区域尺度上互花米草的生态适应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互花米草生长性状环境因子响应关系

    潍坊市互花米草治理区滩涂生态修复适宜性分析

    任玉水陈方涛李秋霞刘国宁...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花米草治理滩涂的生态修复是防止互花米草复发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依据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等相关要求,确立互花米草治理区滩涂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估的指标,即水淹时间、底质环境(含沉积物类型、水溶性盐总量、有机碳)、乡土植被、互花米草除治和治理区开发利用情况5个指标,对潍坊市互花米草治理区滩涂生态修复适宜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依据5个评估指标进行适宜性评估,虞河、潍河、北胶莱河3个河口滩涂区评估结果均为"基本适宜".本研究为潍坊沿海互花米草治理区生态修复适宜性和因地制宜开展分类修复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

    互花米草治理生态修复指标适宜性评估

    江苏省互花米草分布及斑块特征研究

    朱正杰武舒阳夏露翟可...
    26-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掌握互花米草分布和斑块特征是开展互花米草防控的重要前提.采用高清遥感影像判读与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江苏省互花米草分布概况和斑块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互花米草分布面积为24441.88hm2,其中,连云港市、盐城市和南通市分别约为1 341.84hm2、15 523.84hm2和7 576.20 hm2.通过斑块分布特征评价指数分析,盐城市沿海中南部滩涂地区聚集大面积互花米草,适宜大型机械作业;盐城市沿海北部和南通市沿海中部分布有大量小面积破碎斑块互花米草零星分布,存在扩散风险.江苏省互花米草主要分布于淤泥质滩涂,超过一半面积分布于保护地,存在治理难点.本研究为因地制宜选择科学的治理方法,精准开展互花米草治理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互花米草江苏省分布调查斑块特征

    河北沿海湿地互花米草适生区预测与分级治理

    赵亚娟李悦左丽明王火火...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测互花米草在沿海湿地潜在适生区分布是治理互花米草的有效途径.利用CLIMEX生态位模型对河北沿海湿地互花米草适生区进行分级预测.结果表明:河北互花米草主要分布在沧州黄骅和唐山丰南区,共计1.181km2.模型模拟结果显示互花米草易泛滥区面积有503.11 km2,分布在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镇及沧州贾家堡村,占河北省沿海湿地面积的29%;高适生区面积有494.31 km2,分布在南堡湿地、沧州滨海湿地及渤海新区,占河北省沿海湿地面积的28.5%;中适生区面积5 161km2,分布在乐亭县沿海、海兴湿地,占河北省沿海湿地面积的29.7%;低适生区面积164.31 km2,主要分布在秦皇岛沿海,占河北省沿海湿地面积的9.5%.针对互花米草适生区等级,采取分级治理策略,多地联控防止互花米草二次入侵.

    互花米草分级治理策略CLIMEX模型滨海湿地

    宁波互花米草治理区的生态修复实践

    陈春林李方相王丰毅刘友峰...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花米草除治工程在全国范围的推进,互花米草被清退,留下大面积光滩.失去覆盖的潮间带风暴潮衰减能力和泥沙捕集能力减弱,直接威胁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安全.本文以宁波镇海区海岸带生态修复及海塘安澜(一期)工程的互花米草除治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微地形改造、植被修复以及底栖生物的恢复等措施,构建了多类型的生态空间、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加速了互花米草治理区海洋生物资源的恢复.同时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对生态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确保修复工作的可持续性,有助于防止互花米草二次入侵,巩固治理成效.本项目的实践经验不仅有助于提高互花米草防除后生态修复工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还为其他互花米草治理区域的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借鉴.

    互花米草治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生态修复生态位替代

    麋鹿野放对盐城滨海湿地土壤脱氮过程的影响

    李妞李俊臻吴锦龙高靓文...
    41-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放牧对滨海湿地土壤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速率及其影响因子的影响,旨在阐明麋鹿野放调控滨海湿地氮素去除的作用机制.在江苏盐城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活动区和不受麋鹿活动影响的对照区,采集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麋鹿放牧区土壤有机碳、氨态氮(NH4+)、硝态氮(NO3-)、土壤容重和盐度显著提高,土壤pH值、土壤温度以及全氮(TN)含量显著降低.放牧区土壤反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区,是对照区的21.56倍;而厌氧氨氧化速率显著低于对照区.相关性分析表明,反硝化速率与有机碳(SOC)、全碳(TC)、NH4+以及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和全氮呈显著负相关;而厌氧氨氧化速率主要受盐度的显著影响.麋鹿放牧通过改变滨海湿地土壤养分含量和环境条件,显著促进了反硝化过程而抑制了厌氧氨氧化过程,这为理解麋鹿种群恢复过程中滨海湿地氮循环过程的响应机制,以及麋鹿放归工程的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麋鹿滨海湿地反硝化厌氧氨氧化氮循环

    人类活动干扰下内陆湿地脱氮效率及调控研究

    吴锦龙李俊臻江鹏程高靓文...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陆湿地通过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在缓解流域面源氮负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探究不同人类活动影响下湿地沉积物脱氮速率之间的差异,本研究采集嘉善县典型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湖泊湿地表层柱状沉积物以及上覆水,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湿地沉积物反硝化以及厌氧氨氧化速率.结果表明:反硝化过程是嘉善县湖泊湿地脱氮的主要形式,对沉积物脱氮量的相对贡献率平均值为82.34%,厌氧氨氧化过程对脱氮的贡献率较小.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速率在不同人类活动影响下差异显著,其中在居民住宅和农业种植区影响下的湿地沉积物反硝化速率最高,分别为(40.39±1.89)μmol/(Ng·h)和(35.26±2.99)μmol/(Ng·h),在水产养殖区影响下的湿地沉积物厌氧氨氧化速率为(5.67±0.57)μ mol/(Ng·h),显著高于其他样点.水体的氨态氮、叶绿素a、硝态氮以及pH值是影响这些过程的主要环境因子.嘉善县湖泊湿地的脱氮速率受到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未来在评估区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应综合考虑不同人为活动干扰的影响.

    脱氮能力反硝化厌氧氨氧化湖泊湿地人类活动

    模块化移动床人工湿地脱氮效果及N2O排放研究

    李子千魏俊胡丽萍郭聪...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模块化移动床人工湿地(Modular Moving Bed Constructed Wetland,MMB-CW)因其去除效率高和抗堵塞等优势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构建了轻质陶粒填充的MMB-CW,研究了不同填充度条件下MMB-CW的脱氮效果与N2O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陶粒填充的MMB-CW具有良好的NH4+-N和NO3--N去除效果,脱氮效果随陶粒填充度升高而增强(P<0.05).在MMB-CW系统启动运行过程中,高陶粒填充度有利于促进硝化-反硝化耦合脱氮.当MMB-CW系统稳定时,100%填充度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21.8%和43.7%,N2O排放通量为0.6 mg/(m2·d),与现有研究人工湿地N2O排放通量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该研究为扩大MMB-CW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模块化移动床人工湿地氧化亚氮排放抗堵塞脱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