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科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盛炜彤

双月刊

1001-1498

lykxyj@caf.ac.cn

010-62889680

100091

北京万寿山后中国林科院

林业科学研究/Journal Fores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营林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任务是及时反映以中国林科院为主的营林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科技动态和信息等,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学术讨论、繁荣林业科学,更好地为我国林业建设服务。主要内容有:林木种子、育苗造林、森林植物、林木遗传育种、树木生理生化、森林昆虫、资源昆虫、森林病理、林木微生物、森林鸟兽、森林土壤、森林生态、森林经营、森林经理、林业遥感、林业生物技术及其它新技术、新方法,并增加林业发展战略、学科发展趋势、技术政策和策略等,适于林业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领导和管理人员、基层林业职工等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油橄榄体细胞胚发生和植株再生

    樊育彤崔祺禛刘晴晴李书媛...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油橄榄的种胚为外植体,建立油橄榄'Koroneiki'品种的体细胞胚发生及植株再生体系,旨在为油橄榄育种和遗传转化奠定基础.[方法]将油橄榄种胚及后续不同发育阶段的组织培养材料分别接种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成熟培养基、生芽培养基和植物生长培养基中,以诱导油橄榄体细胞胚和植株的再生,并对愈伤组织诱导率、体细胞胚诱导率和体细胞胚的成苗率进行统计.[结果]在添加0.5 mg·L-1 2-iP和5 mg·L-1 IBA的OM培养基中,'Koroneiki'的种胚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诱导率为98.72%,随后将愈伤组织分离并转移到添加0.5 mg·L-1 IBA的OM培养基中,成功诱导出体细胞胚,诱导率为8.50%.体细胞胚在其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以及子叶胚的阶段.增殖培养基显著增加了胚的生成数量,增幅达到普通培养基诱导体细胞胚的2.06倍.将成熟的子叶胚移至生芽培养基和植物生长培养基中,成功培育出油橄榄的再生苗,成苗率达到80.73%.将再生苗移植至温室,经过2个月后能够稳定存活.[结论]初步建立了我国主栽油橄榄品种'Koroneiki'的体细胞胚间接发生体系,研究结果为油橄榄种苗的商业化生产和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油橄榄愈伤组织组织培养体细胞胚植株再生

    3种杨树HSFB1基因CDS遗传多样性和系统演化分析

    倪婉凝惠楠韦若冰张建国...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HSFB1基因,从CDS水平探讨银白杨、响叶杨和中国山杨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群体遗传变异与适应异质环境之间的关系.[方法]提取HSFB1基因在各杨树样本中的CDS序列,并对各CDS序列分别进行遗传多样性、中性检验和单倍型分析.[结果]HSFB1基因在银白杨群体中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态性最低,在响叶杨和西南山杨群体中较低,在北方山杨和中部山杨群体中最高.各杨树群体中该基因的中性检验结果均不显著.CDS1系统发育树显示,外类群首先分枝为响叶杨和中国山杨,银白杨则聚于末端.CDS2单倍型分析显示,北方与中部山杨群体单倍型种类丰富,西南山杨、响叶杨和银白杨群体单倍型种类相对较少.[结论]不同杨树物种和群体在应对我国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的适应和演化特征.

    银白杨响叶杨中国山杨HSFB1遗传多样性单倍型网络

    两种典型中亚热带单优群落林木高径比特征

    严铭海王少杰黄清麟张纪元...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只能划分两个亚层的两种典型中亚热带单优群落林木高径比特征,验证其是否与可以划分3个亚层的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的一致.[方法]在三明格氏栲省级自然保护区内200多年生格氏栲单优群落中设置2个50 m × 50 m的样地以及在建瓯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内50多年生米槠单优群落中设置1个20 m × 60 m的样地,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偏度和峰度指标、正态分布函数、Weibull函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指数函数和双曲线函数分析只能划分两个亚层的中亚热带单优群落林木高径比特征.[结果]只能划分两个亚层的格氏栲和米槠单优群落各林层林木高径比随亚层高度升高而减小,受光层与非受光层之间的林木高径比平均值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有必要分亚层来分析单优群落林木高径比特征;运用正态分布函数拟合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的结果基本通过卡方检验,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为右偏,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各林层林木高径比与胸径呈现极显著负相关且相关系数较高,相关系数绝对值的排序依次为:受光层(0.849~0.936)>全林分(0.741~0.881)>非受光层(0.484~0.550),各林层林木高径比与树高的关系有所差异且相关系数绝对值相对较低,各林层林木高径比特征可以采用各林层林木高径比与胸径的关系曲线来表达.[结论]只能划分两个亚层的两种典型中亚热带单优群落林木高径比特征与可以划分3个亚层的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的基本一致,反映出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木高径比特征具有相同的规律性.

    中亚热带单优群落格氏栲米槠林木高径比

    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预蛹和蛹的寄生效果

    王丽娜唐艳龙康奎程涛...
    128-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明确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预蛹和蛹的寄生效果,以期为利用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提供更充足的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将不同比例的雌性松褐天牛肿腿蜂接种至松褐天牛预蛹和蛹上,比较寄生效率、子代蜂发育情况的差异,并同时在林间开展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预蛹和蛹的寄生效果评价.[结果]室内条件下,当蜂虫比为4∶1、6∶1、8∶1时,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预蛹的寄生率分别为60.71%、85.19%、92.86%,对蛹的寄生率分别为96.67%、96.67%和100%.以预蛹为寄主时,可育出子代蜂的寄主比例不超过50.00%;但寄生松褐天牛蛹时,可育出子代蜂的寄主比例不低于80%.松褐天牛肿腿蜂幼期发育进度并不受母蜂接种比例的影响;但寄生松褐天牛蛹时,子代蜂的发育历期较寄生松褐天牛预蛹时缩短近1d.母蜂接种比例显著影响子代蜂的数量,当接蜂比例增加时子代蜂的数量也随之增大,但每头寄主上育得肿腿蜂的平均数量均低于100头.子代蜂雄性比例受寄主虫态影响,当寄主为松褐天牛预蛹时,子代蜂雄性比例更大.松褐天牛肿腿蜂按蜂虫比8∶1在林间释放后,对松褐天牛预蛹和蛹的寄生率约为30%.[结论]松褐天牛肿腿蜂可成功寄生松褐天牛的预蛹和蛹,但对松褐天牛蛹的寄生成功率更高.雌蜂高释放比无论是对于室内繁蜂效率还是林间寄生效果都具有促进作用.

    松褐天牛松褐天牛肿腿蜂蛹期生物防治

    不同光照强度下硅肥添加对木荷幼苗叶片性状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李沛瑶李钰如黄海峰林君漪...
    136-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木荷幼苗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对硅肥添加的响应,为提高木荷幼苗的光适应性与造林成效提供指导.[方法]以一年生的木荷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的光照强度梯度(L1:76 910.37±1 025.23 lx、L2:46 123.75±915.26 lx、L3:31 006.29±534.82 lx、L4:11 695.45±485.21 lx 和 L5:3 813.28±289.58 lx),各光照强度接近于全光照的100%、60%、40%、15%与5%,以及4个硅肥添加处理(Si0:0mg·kg-1,Si1:1 000 mg·kg-1,Si2:2 000 mg·kg-1,Si3:4 000 mg·kg-1).通过测定木荷幼苗苗高、地径增长量、叶片形态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参数及叶绿素含量,分析光照强度和硅肥添加对木荷幼苗的生长、叶片性状及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1)与全光照相比,遮荫促进了幼苗的苗高生长和生物量积累,降低了地径增长量;叶长宽比、叶面积(LA)、和比叶面积(SLA)显著增加,叶干质量(LDW)增加.同时,遮荫显著增加了幼苗的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降低了 PSⅡ最大光合量子产量(Fv/Fm),并且显著提高了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以及木荷叶绿素a(Chla)和总叶绿素(Chl)含量,叶绿素b(Chlb)沿光强梯度先增后减.2)与未施硅肥相比,施用硅肥后,苗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和总生物量显著增加;叶长宽比、LA、SLA和LDW总体沿硅肥添加梯度先上升后下降.Fv/Fo、Fv/Fm均显著上升;各处理间Pn、Gs、Ci、Tr差异显著;Chla、Chlb和Chl含量显著上升.[结论]木荷幼苗更适合在适度遮荫的光环境下(11 000~46 000 lx)生长,适度的施用硅肥(1 000~2 000 mg·kg-1)可有效缓解光抑制对幼苗的损伤,提高木荷幼苗对不同光照强度的生长适应性.

    光照强度硅肥叶片性状木荷光合生理特性生长特性

    影响新疆白蜡窄吉丁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分析

    陈佳宇杨龙赵吉浩王岩...
    146-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明确影响白蜡窄吉丁在新疆发生区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降低白蜡窄吉丁在新疆进一步扩散蔓延的风险.[方法]在白蜡窄吉丁发生区进行踏查后确定样地,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样地内白蜡窄吉丁的发生程度进行调查,测量树皮结构相关指标,并记录样地的林分特征和相关气象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影响白蜡窄吉丁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后,分析各因子对白蜡窄吉丁虫口密度的影响,最后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验证白蜡窄吉丁发生程度与其影响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寄主树种是影响白蜡窄吉丁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树种组成、树皮裂缝深度和形成层厚度对白蜡窄吉丁发生程度的影响次之.其中,白蜡窄吉丁在美国白蜡(13.92±1.50头·株-1)上的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新疆小叶白蜡(4.76±0.76头·株-1)(P≤0.001),且纯林(11.51±1.66头·株-1)中白蜡窄吉丁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混交林(6.53±1.33头·株-1)(P=0.037).同种寄主植物上,白蜡窄吉丁虫口密度与树皮裂缝深度(新疆小叶白蜡:P≤0.001;美国白蜡:P≤0.001)、形成层厚度(新疆小叶白蜡:P≤0.001;美国白蜡:P≤0.001)呈正相关关系.同种寄主树种韧皮部厚度对白蜡窄吉丁虫口密度无显著影响(新疆小叶白蜡:P=0.593;美国白蜡:P=0.126),但不同寄主树种相同韧皮部厚度间白蜡窄吉丁虫口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影响白蜡窄吉丁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为寄主树种,寄主植物树皮裂缝深度及形成层厚度对白蜡窄吉丁虫口密度有显著影响,调整树种组成可有效降低白蜡窄吉丁危害和扩散蔓延.

    白蜡窄吉丁发生程度虫口密度关键因子寄主树种

    甘肃兴隆山阿扁蜂属两新种(膜翅目:扁蜂科)

    李永刚王强武星煜魏美才...
    156-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报道甘肃兴隆山扁蜂两新种,为区域林业害虫鉴定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在甘肃兰州兴隆山实地采集,获得两种未知扁蜂.采用形态分类研究方法,与扁蜂科已知属种进行比较研究,鉴定种类,绘制形态特征图.[结果]确认在兰州兴隆山采集到的两种扁蜂是扁蜂科、阿扁蜂属的两个新物种:双斑阿扁蜂(Acantholyda bimaculoclypea Wei,sp.nov.)、白脉阿扁蜂(A.leuconervis Wei,sp.nov.).对两个新种进行了形态描述和绘图,指定了模式标本,指出了与近缘种的形态差别,并提供了甘肃阿扁蜂属已知种类检索表.[结论]确认两种扁蜂害虫是科学上的新种,予以详细形态描述和报道.

    扁蜂总科腮扁蜂亚科新种中国松属植物

    板栗、锥栗种内和种间嫁接亲和性初步研究

    王一帆江锡兵赖俊声吴剑...
    16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掌握板栗、锥栗种内嫁接以及板栗和锥栗种间嫁接亲和性差异,筛选广亲和性砧穗组合应用于生产实践.[方法]以板栗、锥栗种内和种间4种嫁接类型1年生嫁接苗为材料,对其嫁接口愈合情况、生长性状、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指标进行调查测定,并采用石蜡切片对嫁接口愈合情况进行细胞学观测,统计数据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4种嫁接类型中,板栗和锥栗种内嫁接成活率为35.71%~91.33%,且嫁接口愈合情况良好,而板栗和锥栗种间嫁接成活率仅为16.67%~45.00%,且存在部分嫁接口愈合不良现象;(2)板栗或锥栗种内嫁接组合苗高、地径和叶片数量性状表现均显著优于板栗和锥栗种间嫁接组合(p<0.05);(3)不同嫁接类型叶表型性状均存在差异,其中板栗种内嫁接组合叶面积和叶片厚度均显著大于板栗嫁接锥栗组合;锥栗种内嫁接组合叶柄长度显著大于锥栗嫁接板栗组合;(4)细胞学观察发现,板栗或锥栗种内嫁接砧穗间隔离层消失,砧、穗结合为一体,而种间嫁接砧穗间有隔离层出现;(5)各嫁接组合综合评价得分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A4>A7>A3>A2>A1>A8>A5>A6.[结论]板栗和锥栗种间嫁接存在一定的亲和性,但普遍低于板栗或锥栗种内嫁接组合的亲和性.

    板栗锥栗嫁接亲和性生长性状综合评价

    不同来源SSR引物对刺梨种群遗传差异性分析

    刘粉粉黄秦军高铖铖刘进...
    17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刺梨EST-SSR与近缘物种萨蔓莎月季的EST-SSR对刺梨种群遗传分析产生的差异,为刺梨遗传多样和遗传结构研究提供不同来源SSR标记位点.[方法]采用6对萨蔓莎月季EST-SSR引物和6对刺梨EST-SSR引物对261个野生刺梨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利用GenAlex软件估算群体遗传多样性参数、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并进行AMOVA分子方差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NTSYS软件计算遗传相似度并按照UPGMA方法进行聚类.[结果]12对SSR引物共扩增出95条带,其中萨蔓莎月季SSR引物扩增出53条带,刺梨SSR引物扩增出42条带.基于萨蔓莎月季SSR引物估算出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期望杂合度、多态性信息含量和香浓信息指数分别为2.206、0.477、0.459和0.862,比刺梨SSR引物估算出的相应指标分别低了 1.242、0.205、0.215和0.451.遗传分化结果显示,基于月季SSR和刺梨SSR估算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分别为0.128和0.062,均表明群体属于低等遗传分化水平.基于两种SSR标记的群体AMOVA分析结果基本相同,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遗传距离相关性结果显示,两种来源的SSR得到的结果无显著相关性,而聚类结果相似.[结论]萨蔓莎月季SSR与刺梨SSR在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分析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遗传分化和AMOVA分析得到的结果极为相似,表明近缘物种萨蔓莎月季的SSR在刺梨中通用性比较好,为后续刺梨种质资源收集、品种鉴定和指纹图谱构建提供了标记位点,为蔷薇科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刺梨萨蔓莎月季EST-SSR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分析

    总目次

    后插1-后插4,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