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温带林业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温带林业研究
温带林业研究

徐克生

季刊

2096-4900

lyldaq1988@163.com

0451-86664063,86665017

150086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74号

温带林业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Temperate Forestry Research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林业系统唯一的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方面的国家级刊物。报导林业劳动安全与职工卫生动态、介绍林业劳动保护和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科研成果,提供国内外林业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方面的新技术与信息。是交流林业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信息及先进管理经验的园地。面向全国林业系统的广大林业职工与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种林分水平结构多样性新参数及其在北京国家植物园的应用

    陈明辉沈庆华闫帅卢彦磊...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分水平空间结构多样性的新指数,首次全面评价和比较北京国家植物园内典型林分的水平空间结构多样性.[方法]描述林分水平空间结构的 4 个参数可以分别表达林木及其最近相邻木的格局、大小、树种和竞争等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将参数组合,则可以全面描述林分的水平结构多样性.用修正的遗传绝对距离表达林分结构单元类型的均匀性,用林分结构参数组合数与最大类型数的比值表达林分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构造林分水平结构多样性指数(FSDN).以北京国家植物园两个典型林分为分析对象,以同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其他人工林为比较林分,采用FSDN指数分析不同结构参数组合类型个数的多少及其占比,评价林分水平空间结构的多样性.[结果]北京国家植物园内两种典型林分虽然在林分类型、树种多少、林分密度等多个方面都有差异,但其水平结构多样性非常相似.同地区的侧柏人工林结构多样性更低,但以等级划分时,其等级和国家植物园两个林分的等级相同,均为中等.[结论]北京国家植物园典型林分类型的水平格局多样性处于中等的水平,这与中国同地区或南方地区的人工林相似.新的水平格局多样性指数由结构种类分布的均匀性和结构的复杂性两部分组成,可量化林分水平不同方面的多样性,也方便综合描述,并明确阐释多样性高低的原因,以及均匀性和复杂性的贡献程度.这将为森林经营,尤其是致力于提升和优化森林结构多样性的经营目标提供更多工具.

    北京国家植物园林分空间结构结构复杂性结构多样性

    冀北攻坚造林区樟子松幼树叶片功能性状对微地形的响应

    赵浩然郭忠诚张菲张贺祥...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冀北山区干旱石质阳坡不同地形对于樟子松幼树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方法]以我国北方沙地造林常见树种人工樟子松幼龄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布设和植被调查的方法,通过方差分析对比幼树的叶面积(LA)、叶长(LL)、叶宽(LW)、叶曲率(LC)、比叶面积(SLA)、全氮(N)、全磷(P)、全钾(K)、全碳(C)九种叶片功能性状在不同坡度和坡位的差异.[结果](1)在叶片外部形态方面,平地LL和SLA比坡地显著高出 15.25%和 5.52%.在叶片养分方面,除C之外,其余养分指标在平地和坡地之间均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平地的N、P和K比坡地分别显著高出 3.76%、31.14%和 9.11%.(2)对于不同坡度,除了LC之外,其余均存在显著差异.LA和LL均表现为陡坡最高,陡坡比中坡平均分别高出 20.8%和 14.9%;LW表现为缓坡数值最大,分别比陡坡和中坡高出 8.9%和 5.3%;SLA表现为缓坡和中坡显著比陡坡高出 8.6%和 8.5%.叶片养分方面全氮含量(N)和全钾含量(K)随着坡度的增加表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全磷含量(P)则相反,中坡和陡坡显著比缓坡高出 31.3%和 30.2%.(3)叶片功能性状综合得分排序表明中坡和缓坡地形对樟子松幼树叶片的功能发育有正向促进作用,而陡坡则不利于叶片发育.[结论]本研究综合分析了樟子松幼树叶片功能性状对微地形的响应表现,对集成和优化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冀北山区樟子松外部形态叶片养分微地形

    南岭自然保护区乳阳片区珍稀植物地理分布与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李乐邝楚填裴男才杨锦昌...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南岭自然保护区乳阳片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规律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方法]借助 3S技术和系统采样方法,在南岭自然保护区乳阳片区确定了 7 条样线和 9 个样方,共采集植物样本 1 766 份.在此基础上对珍稀植物进行鉴定与物种分析,并建立保护区珍稀植物三维地理空间分布模型.经统计分析,从植物区系和地理分布 2 个方面阐明南岭自然保护区乳阳片区珍稀植物分布特征.[结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乳阳片区共调查珍稀濒危植物、重点保护植物与建议保护植物 27 种,隶属于 20 科 26 属.其中,20 个科划分为 10 个分布区类型,热带分布型占 8 科,温带分布型占 10 科;26 属划分为 11 个分布区类型,热带分布型占 7 属,温带分布型占 12 属,中国特有分布型占 7 属.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珍稀植物物种组成和相似性均发生变化.垂直分布上,南岭珍稀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 500~750 m和 1 250~1 500 m,分别占珍植物种类的 40.74%和 48.15%;随着坡度上升物种数随之下降.水平分布上,保护区边缘物种丰富度较低,内部区域物种丰富,且物种相似性随水平距离增加而减小.[结论]南岭自然保护区乳阳片区内珍稀植物具有温带向热带过渡性特点,珍稀植物分布受经纬度、海拔位置、坡度坡向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保护这些珍稀植物,需针对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保护策略,加强监测与管理,确保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南岭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分布区系环境因子

    东北红豆杉在北方沿海地区迁地保护研究

    刘邦伟曹蓉芬汪彦宏吕少杰...
    25-2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东北红豆杉在北方沿海地区的迁地适应生长规律,为迁地保护提供支撑.[方法]本研究在烟台沿海防护林体系下设置四种不同立地条件,进行东北红豆杉迁地保护造林试验,分析基本物候规律、保存率、形态指标等.[结果]7年生红豆杉即可开花、结实,平均造林成活率均大于80%,以平原海防林过渡区最高,大于 94%.综合苗木质量来看,牟平区酒馆村和莱山区冶头村表现最好,昆嵛山次之,沿海基干林最差.红豆杉在不同立地条件下高生长规律差异明显,其中丘陵区表现最好,连年增长量大于 10 cm,沿海基干林带表现最差,出现了负增长.[结论]7 年生东北红豆杉可在烟台沿海防护林体系完成整个植物生活史,迁地保护成功.不同立地条件下适应能力有显著差异,东北红豆杉在平原海防林过渡区、丘陵区的迁地效果较好.红豆杉苗木质量与造林地立地条件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性,苗木质量与土壤理化性质正相关.红豆杉耐旱不耐涝,海岸带风蚀作用严重影响红豆杉生长.

    东北红豆杉北方沿海地区造林迁地保护

    苏木山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

    张海东王志波于楠楠乌日恒...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华北落叶松是内蒙古苏木山主要栽植树种,华北落叶松在苏木山栽植初期长势良好,近年来随着华北落叶松林龄的增加,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长势产生差异,本文旨在对苏木山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进行研究.[方法]本文以内蒙古苏木山林场林分密度500~600株·hm-2、900~1 000株·hm-2、1 300~1 400 株·hm-2、1 800~2 000 株·hm-2 的 40 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分密度对林下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各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各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0~3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本文研究的土壤养分含量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相关,全钾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所研究的林分密度中,密度为900~1 000株·hm-2 时,0~30 cm土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对较高,pH值较低,即苏木山 40 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密度为 900~1 000 株·hm-2 时,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利于林木生长,为最佳经营密度.

    华北落叶松林分密度养分含量苏木山内蒙古

    树木防冻防病膜剂室内抑菌效果研究

    李晓宇张蕾杨成超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树木防冻防病膜剂的抑菌效果,为生产提供一种良好的防冻保护剂.[方法]利用课题组研制的树木防冻防病膜剂对2种冰核细菌(丁香假单胞菌和菠萝泛生氏菌)和3种真菌(小穴壳菌属、金黄壳囊孢菌、污黑腐皮壳菌)进行抑菌效果研究,并与市面常用药剂进行比较.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对比3个浓度(0.3‰、0.6‰和1‰)下农用链霉素和防冻防病膜剂对两种冰核细菌抑制效果.采用生长速率法对比4个浓度(100 mg·L-1、300 mg·L-1、600 mg·L-1 和 1 000 mg·L-1)下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百菌清和防冻防病膜剂 4 种药剂对 3 种引起杨树溃疡病和烂皮病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1)与农用链霉素相比,防冻防病膜剂对 2 种冰核细菌的抑制效果较好,且抑菌效果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设置的最高试验浓度下,防冻防病膜剂对丁香假单胞菌和菠萝泛生氏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为 10.9 mm和 19.1 mm.(2)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对 3 种真菌抑制效果较好,多菌灵在 100 mg·L-1 浓度下对3 种真菌抑制率能达到 100%,甲基硫菌灵在 100 mg·L-1 浓度下对 2 种真菌(金黄壳囊孢菌、污黑腐皮壳菌)抑制率能达到 100%,在 600 mg·L-1 浓度下对小穴壳菌属抑制率能达到 100%.(3)防冻防病膜剂与百菌清对 3 种真菌的抑制效果相当,防冻防病膜剂的抑制效果随着药剂浓度增大而增强,当浓度达到 1 000 mg·L-1 时,抑菌率为100%.[结论]树木防冻防病膜剂对 2 种冰核细菌和 3 种真菌均有较好抑制效果.

    防冻防病膜抑菌效果冰核细菌真菌

    4种乡土树种幼苗对酸铝胁迫的响应差异分析

    钟锡锋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酸铝毒害是南方人工林培育中常见的生产性问题.本文旨在探究乡土树种对酸铝胁迫的抗性差异,为人工林高效栽培提供参考.[方法]本试验以红锥、荷木、樟树、火力楠4种南方主要乡土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通过水培法,分析了不同酸铝处理下,各树种幼苗生长生理方面的变化.[结果]在pH 5.0、无铝添加处理下,供试树种幼苗均遭受到了酸胁迫伤害,幼苗存活率下降,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导度(Gs)降低,蒸腾速率(Tr)、丙二醛(MDA)含量升高,POD、SOD活性增大.在pH 5.0+0.5~1.5 mmol·L-1 硫酸铝复合胁迫下,随着铝添加浓度增加,幼苗存活率减小,叶绿素含量、Pn、WUE、Ci降低,MDA含量增大,Gs先下降后上升,POD、SOD活性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评价,在无铝添加的酸胁迫下,以荷木的抗性最强,其次为火力楠、樟树、红锥,而在酸铝复合胁迫下,供试4个树种的抗性表现为:火力楠>荷木>红锥>樟树.[结论]相较樟树、红锥,火力楠、荷木抗酸铝毒害能力较强.

    乡土树种抗性选择酸铝毒害主成分分析适地适树

    基于典型样地的青岛市乔木林蓄积量研究

    崔君滕逄晨宋文倩王琦...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森林蓄积量是衡量地区森林总体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碳储量的直接体现,为了解青岛市森林总体水平,基于典型样地对青岛市乔木林蓄积量展开研究.[方法]本研究根据 2022 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2021 年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数据,在全青岛市范围设置 165 个典型样地估算乔木林蓄积量.[结果]青岛市乔木林总蓄积量为 11 511 808.17 m3,乔木林总面积 144 907.05 hm2,平均单位蓄积 79.44 m3·hm-2;各森林类型当中,杨树纯林蓄积量最高(5 117 779.33 m3),占比 44.46%,但单位蓄积最低(76.65 m3·hm-2),刺槐纯林的蓄积量和面积占比仅为11.16%和9.23%,但单位蓄积最高96.08 m3·hm-2;各龄组中,中龄林蓄积量(3 698 740.02 m3)>幼龄林(2 720 437.01 m3)>成熟林(2 357 913.15 m3)>近熟林(2 073 737.64 m3)>过熟林(660 980.34 m3);各区市中,西海岸新区蓄积量最高(3 614 087.58 m3),市北区蓄积量最低(30 661.79 m3).[结论]青岛市刺槐纯林和混交林的森林总体状况和森林生产力高于其他森林类型,未来森林抚育工作应多侧重于杨树和黑松纯林的森林质量提升改造;青岛市整体森林状况处在生长初、中期,未来森林蓄积量增长空间大.

    典型样地乔木林蓄积量青岛市

    沙棘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研究进展

    海鹭尚敏罗红梅卢嘉华...
    57-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棘被称为地球的生态树、绿化的先锋树、人类的健康树.但沙棘的自然分布区域决定了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遭遇多种逆境胁迫,深入研究沙棘的抗逆机理,揭示其抗性特征,科学选育适宜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的优良沙棘无性系品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干旱、盐碱、高低温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 4 个方面综述了非生物胁迫对沙棘的影响,从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等方面概述沙棘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并对未来沙棘抗非生物胁迫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沙棘属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非生物胁迫种子萌发形态结构生理生化沙棘

    柿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姜露萍魏怡婷余欣郑志林...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柿树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我国也是世界上柿栽培面积最大、品种最丰富、产量最高的国家,但资源利用和生产效率相对低下.本文从柿的主要砧木以及影响嫁接成活因素对目前柿的嫁接繁殖技术进行了介绍;从培养基和外植体方面综述了当前柿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从插条的选择、插条的处理、扦插的时间和环境的控制四个方面对柿的扦插繁殖技术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总结了研究柿繁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以供从事柿相关研究的学者和生产者参考.

    繁殖技术嫁接组织培养扦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