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粮油食品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粮油食品科技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粮油食品科技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李福君

双月刊

1007-7561

zzs@chinagrain.com;tougao@chinagrain.com

010-58523617,58523618

100037

北京百万庄大街11号

粮油食品科技/Jour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ereals, Oils and Foods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由国家粮食局唯一一家公益类科研机构——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它以传播和弘扬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宗旨,以服务行业为已任,以选文严格、内容精炼、信息丰富、印刷精美为特色,是行业内的国家队。《粮油食品科技》为中文核心期刊,被清华、万方等多家著名数据库收录,获中国农学会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栏目有:粮食加工、油脂加工、仓储物流、粮油食品、食品添加剂、质量控制、科技知识、科技管理、信息纵横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低温条件下糙米储藏品质和微观结构变化的研究

    张江南李瑞敏渠琛玲张忠杰...
    200-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3种不同初始含水量(13。5%、15。5%、17。9%)的糙米为研究对象,在低温15℃储藏下,对比10%O2+90%N2气调组和空气自然密封组,研究低温条件下不同含水量糙米储藏品质和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15℃储存的糙米,含水量越高,则脂肪酸值越大,发芽率越低,食味值越小,微观结构越差;低温气调储藏能延缓糙米脂肪酸值的上升和发芽率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持糙米的品质,可为糙米保质保鲜储藏提供新方案。

    糙米低温储藏气调储藏初始含水量品质微观结构

    粮食仓储行业专利信息分析

    杜尚秋崔鹏程
    208-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对粮食质量安全和降低储粮损失要求的不断提升,国内外粮食研究机构不断研究新的储粮技术和理论。本文聚焦全球粮食仓储领域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数据,通过专利分析技术从全球专利申请态势、地域分布、申请人、技术分支、专利权状态、转让热点等多角度展现该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厘清产业热点和方向。我国是全球粮食仓储专利技术的主力军,但相关专利转化率较低,基本停留在研究阶段,尚未正式进入产业化。应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寻求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放眼国际进行全球专利布局是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所在。

    粮食仓储全球专利专利分析专利布局

    平房仓准低温储藏稻谷温度场的演变规律

    吴强朱豆豆熊宏段海静...
    216-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平房仓准低温储藏稻谷温度场的时空分布。通过对平房仓准低温储藏稻谷进行了为期 14 个月粮温实验,得到了稻谷温度场的演变规律;同时构建了准低温储藏稻谷温度场的数值模型,对其进行模拟,并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利用本文模型对 26个月内的稻谷温度场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在为期 14个月平房仓准低温储藏的实验过程中,稻谷的整体平均温度低于 17℃,最高值是 15。57℃、最低值是 11。32℃;依据模型对平房仓准低温储藏 26 个月进行模拟,在整个模拟过程中稻谷整体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平均粮温仍处于 17℃以下;月平均最高粮温均出现在每年的九月份,第一年和第二年分别为 14。85℃、15。34℃,表层粮温最高值同样出现在九月份分别为 15。3℃、15。8℃。本文探究的稻谷温度场演变规律,可为稻谷平房仓准低温储藏提供应用支持。

    平房仓准低温储藏现场实验数值模拟粮食温度

    通风状态下房式仓测温电缆布置方式优化模拟研究

    褚凤娇王远成杨开敏董晓倩...
    223-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房式仓为对象,研究为期7 d的通风过程中粮堆温度的变化情况,探究优化方测温电缆布置方式的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比较不同测温电缆布置方式下的粮温监测效果,通过误差和成本分析,评估其优劣。研究结果显示,按照国家标准布置的测温电缆,其粮温监测值的最大绝对误差为0。70℃,均方根误差为 25。83%。在其基础上扩大或缩小测温电缆间距的均匀布置方式存在准确性和经济性之间的平衡问题。相比之下,非均匀布置的测温电缆,其粮温监测值的均方根误差降至 22。23%,同时降低了成本。此外,研究验证了非均匀布局对不同尺寸房式仓的适用性,优化的测温电缆非均匀布置方式具有实际应用和推广的潜力。

    房式仓通风电缆布置方式数值模拟

    常用小麦粉包装材料的性能及其防虫效果研究

    何睿张峰张袁泉陈金身...
    231-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常用小麦粉包装材料的物理性能及其防虫效果,测试了5 种包装材料的拉伸性能、直角撕裂强度、抗刺穿能力、燃烧性能、摩擦系数、抗跌落性能、耐压性能和密封性能,并使用赤拟谷盗成虫、烟草甲成虫以及烟草甲初孵幼虫对其防虫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力学性能上,编织袋和铝箔袋表现出了较佳的抗拉伸、抗撕裂能力和抗刺穿能力,当作为包装袋使用时,无纺布和编织袋表现出较佳的耐摩擦、抗跌落、耐压性能。5 种常用包装材料都具有保护小麦粉不受储粮害虫侵染的能力,特别是真空塑料袋和铝箔袋可完全保护小麦粉不受储粮害虫侵害。

    包装材料储粮害虫防虫性能测定

    锈赤扁谷盗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吴天意伍祎方智毅张晓培...
    238-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锈赤扁谷盗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储粮害虫之一,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初步研究锈赤扁谷盗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采用三代测序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对锈赤扁谷盗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锈赤扁谷盗全长转录本10 508 个,并对其中 9 523 个转录本进行注释。相较于对照组,低温胁迫后有477个基因显著性差异表达,其中 177 个基因上调表达,300 个基因下调表达。进一步KEGG分析发现上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脂肪酸生物合成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等通路。基于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对热激蛋白、脂肪酸合成酶、几丁质酶、海藻糖转运蛋白、细胞色素P450和卵黄蛋白原编码基因6 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RT-qPCR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趋势一致。初步探究的储粮害虫锈赤扁谷盗适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为低温储粮技术在害虫综合治理策略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锈赤扁谷盗转录组分析低温胁迫差异表达基因荧光定量PCR

    新质生产力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魏麟李春雷
    246-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品产业作为民生之基,历来是我国轻工业的支柱产业。在大食物观、健康中国战略等宏观战略背景下,食品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质生产力作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能够通过驱动食品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催化食品行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助推食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当前,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产业困境、主体困境和制度困境。为此,应进一步优化产业,梯度化布局,分类指导,统筹促发展与保安全之间的关系;强化人才支撑,构建多元化食品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多主体间产学研用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完善制度保障,以有为政府促成有效市场,针对食品行业发展面临的难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新质生产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与安全优化营商环境

    中国粮食生产效率及动态演进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分析

    张宸熙李慧玲陈高科奥布力·塔力普...
    254-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既要追求粮食总产量的上升,又要追求粮食生产投入要素合理化,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基于 1978-2022 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粮食贡献率模型测算了各省份小麦、玉米、稻谷和豆类对全国粮食贡献程度,分析了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空间分布,运用BCC、CCR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中国粮食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运用核密度图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效率的动态演进趋势。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 3 种主要粮食作物呈"V"型分布,稻谷对全国粮食作物贡献率最高(37。72%);(2)中国粮食生产效率可分为三阶段,1978-1998 年我国粮食处于高效率生产阶段,1998-2003 年为非规模生产导致的生产效率下降阶段,2003-2022 年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推动粮食生产效率提高;(3)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区间内略有下降,技术进步对于推动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依据各地区粮食生产效率的不同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推动粮食生产效率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效率贡献率Malmquist指数核密度

    "人智协同"的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能力提升机制构建研究

    郑成功高艳
    263-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进中国式粮食产业现代化发展,核心之一必须有效降低粮食全产业链粮食损失和浪费的难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的能力提升机制。以中粮集团为案例,深入剖析其在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领域的实践工作。首先,探索构建"人智协同"的新流程,将其应用于大语言模型和扎根理论方法结合的编码中。其次,通过"人智协同"对案例资料进行编码,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归纳能力和演绎能力判别三个主流大模型作为"智"在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优势和劣势。最后,基于"人智协同"的初次结果,再次充分发挥"人"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系统观等能力,构建出粮食全产业链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最终结果,并从各环节构建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能力提升机制的理论逻辑,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新机制。

    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人智协同扎根理论大语言模型

    基于双注意力机制LSTM的粮食价格预测与解释研究

    刘宏宇
    272-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价格波动复杂性增加,对政策制定、市场调控和粮农收益带来深远影响。传统预测方法难以有效捕捉复杂非线性特征,预测精度和适用性均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一实践问题,构建了基于双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多元特征变量预测模型,引入特征注意力和时间注意力机制,从数据层面提升模型对关键变量的识别能力和预测精度。整合公众关注度指数作为新变量,基于可解释人工智能(XAI)框架中的TFT时序融合转换模型和SHAP模型,对影响粮食价格的主要因素及其传导路径进行详细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双注意力机制显著优化了预测性能,公众关注度指数对短期价格波动有重要影响,国内期货价格和国际原油价格是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主导因素。进一步分析提出,构建多部门协作的预测与预警体系,加强网络舆情动态监测与公众情绪管理,可有效应对粮食价格波动风险。

    粮食价格深度学习注意力机制预测公众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