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旅游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旅游学刊
旅游学刊

黄先开

月刊

1002-5006

lyxka@tom.com lyxk@vip.sina.com

010-64909223 64900163

100101

北京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9号

旅游学刊/Journal Tourism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专业学术性刊物。反映旅游业的新动向、新思路、新经验和新问题。以及研究评述、学术会议纪要等。读者对象为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者、旅游院校师生及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有英文目次、论文英文摘要及年度索引。“旅游经济类核心期刊”第一名。中国优秀旅游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旅游地返乡从业居民"人的再生产"机制研究

    张圆刚田文娟王亚楠郭佳昕...
    7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返乡从业居民是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其个体发展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议题.文章从人本位出发,分析了乡村旅游地返乡从业者"人的再生产"概念.首先,研究探索了"人的再生产"维度,包括人地关系再嵌入、文化价值观再生产、人际关系再生产、劳动形式再生产和自我再实现.第二,研究建构了"人的再生产"模型,其中,人地关系和劳动形式再生产构成"人的再生产"物质与时空基础,文化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再生产构成文化与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返乡者实现了阶段性主-客身份转换和自我存在方式重构.第三,研究分析了乡村旅游地返乡从业者"人的再生产"阶段历程及策略,准备阶段,策略包含心态建设、人际筹备、职业搜寻与确认;初返阶段,策略包含逃避、对抗、纠偏;适应阶段,策略包含记忆回归、情感联结、社会合作;稳定到发展阶段,策略包含资源复盘、发展对比、未来规划.研究可为乡村旅游地的返乡政策制定和治理提供理论参照.

    乡村旅游地返乡居民返乡从业人的再生产乡村振兴

    目的地原住民如何应对外来旅游从业者的群际威胁——基于压力应对理论的思考

    桑森垚黄玲君
    8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群际威胁理论和压力应对理论,实证探讨了原住民对外来旅游从业者的群际威胁感知如何影响其压力应对方式.结果显示:1)原住民的群际威胁感知是其感知现实威胁和象征威胁的综合,而原住民的压力应对方式则囊括了问题导向型应对、正向重塑和接纳、情绪导向和逃避型应对、寻求支持4种不同类型;2)现实威胁和象征威胁均对群际情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象征威胁的影响力大于现实威胁感知;3)原住民的群际情绪强度显著影响其压力应对方式,尤其是对情绪导向和逃避型应对的影响最为强烈;4)现实威胁感知只对正向重塑和接纳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但对情感性发泄或逃离应对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象征威胁感知则对情感性发泄或逃离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研究还证实了群际情绪在群际威胁感知和4种压力应对方式之间所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有助于深化理解目的地多元利益主体间群际关系,并为管理者构建和谐共融的旅游发展环境提供理论支撑.

    群际威胁感知压力应对理论群际情绪原住民外来旅游从业者

    社区民宿选址的最小抵抗与风险的社会放大——以上海地区为例

    黄和平裘亦书姜红邴振华...
    9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民宿在为住客带来新鲜体验、促进住宿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打破了社区原有生态均衡,导致一系列基层治理困境与社会矛盾,在邻避与迎臂之间表现出经济欲望和民生权利的矛盾心理.文章通过建构社区民宿邻避冲突的评价体系,探究上海地区社区民宿邻避冲突的双重衍生路径(最小抵抗原则与风险社会放大)、影响机制以及应对策略.结果表明:居民、物业、街道、社居委等社区利益相关群体整体呈现出"不在自家社区"的邻避态度.以利益相关群体对民宿经营接受水平作为社区民宿邻避冲突的测度指标,验证了社区民宿邻避效应的存在性,识别出社区民宿邻避冲突的显著影响因素.基于边际产出递减规律,文章主张将各变量回归(弹性)系数作为邻避治理策略的设计依据,在资源配置中优先考虑边际治理效率更高的指标变量.文章探索性揭示了社区民宿邻避冲突的潜在干预路径,可以为民用设施商业化运营的深层次研究提供思路启示.

    社区民宿邻避冲突双重路径最小抵抗风险社会放大

    旅游异化为打卡?——社交平台语境下用户对旅游体验的认知研究

    王丹平谢彦君
    11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交平台已成为当下大众认识世界的重要信息来源.文章以小红书平台涉旅内容为研究对象,关注平台话语对用户旅游认知的影响.研究认为,社交平台的话语世界为网红打卡建构了意义感与合法性,使其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旅游实践.具体表现为:小红书平台旅游版块整体呈现出"种草-打卡"的话语框架.二者既建构了心理层面张力的生成与纾解,又制造了社会文化层面符号的生产与消费.用户通过平台互动的言说实践将话语框架中蕴含的社会关系、场域规则、意识形态予以内化,使不同层级的场域间话语互为参照,构成一种更为持续的话语意义再生产.各类社交平台呈现出的话语世界促使用户对旅游体验的认知发生异化,尤其表现为从追求在场体验转而趋向较为极端的符号消费与媒体景观消费.具体来看,在平台语境的塑造下,旅游动机转向"为了打卡",目的地评价转向媒体中的景观性,在场体验成了拍照记录,满意度则往往分裂为极端爱憎的实现感和失望感.特别是,在结论处所提出的"旅游异化为打卡"这一观点中,具有两个时空前提:一是这种现象的当下性,它标志着这种现象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二是这种现象的群体性,它标志着这种现象有赖于互联网社交平台这种特殊的语境,由此形成了特定群体的一种集体认识.因此,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必须将其放在社会的、历史的进程中,这样才能发现这种现象的一般及其特殊性.

    旅游体验打卡体验旅游认知异化

    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中的想象激发与实地旅游意愿

    郑春晖张佳朱佳乐
    12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想象致力于沟通过去和展示未来,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依靠想象和技术来营销旅游梦想,但现有虚拟旅游研究尚未厘清数字技术激发旅游想象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文章围绕想象在虚拟旅游体验中的核心地位,以秦始皇帝陵数字博物馆为研究案例,结合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如何激发旅游者的想象,旅游者又如何通过想象实现自身与文化遗产的联结,进而影响自身行为.研究发现:1)PLS-SEM的分析结果揭示了前因条件之间的作用关系:虚拟旅游特征(内容质量、易用性和交互性)能显著激发想象,想象则在直接正向影响实地旅游意愿的同时,又通过学习获益这一中介变量对其产生间接正向影响;2)fsQCA的分析结果得出了引致高实地旅游意愿的两组前因构型(内容质量组和想象组)和两个核心变量(易用性和学习获益).其中,内容质量组的一致性最高.研究为推进虚拟旅游新场景打造、文化与旅游资源"活起来"以及线上线下旅游消费实现优势互补和融合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虚拟旅游想象学习获益旅游意愿秦始皇帝陵数字博物馆

    旅游能带给人们生命意义感吗?——旅游情境下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机制研究

    陈扬乐李佳霏
    14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命意义感是人类活动的关键引擎,有意义的生活是幸福的最深层次含义.文章以人们踏上旅途寻求生活的意义这一现实现象为切入点,将积极心理学中的生命意义感范畴引入旅游研究视野,以相关网络游记与社区问答文本为材料,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最终提炼出"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这一核心范畴,对旅游者获取生命意义感的具体过程与一般路径作出理论解释.研究发现:1)旅游者以具身实践的方式主动地构建生命意义,具身实践是旅游者生命意义感的来源;2)旅游者由审美体验中的自我超越激发生命活力,自发地觉察生命意义;3)旅游者通过自我反思这一内省过程形成对世界与真实自我的深刻理解,不断地追寻生命意义;4)旅游者通过自我认同的强化实现自我价值的确认,进而真正地肯定生命价值;5)回归日常生活世界时,人们通过回忆与回味重新赋予旅游体验以新的意义,个体生命状态的转变是旅游积极人生意义的一种体现.文章创新地构建出旅游世界中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模型,对人们在旅游世界中获取生命意义感的顿悟时刻进行了深入解读,丰富了旅游体验的研究内容,深化了现有研究对旅游积极效应的认识,为深入理解旅游的意义提供了新思考.

    生命意义感具身实践自我超越自我反思自我认同

    酒店员工情绪劳动慢性应激的表观遗传机制探索

    熊伟黄媚娇范方
    15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绪劳动成为酒店员工不可避免的慢性职业应激源,但情绪劳动影响酒店员工心理健康的心理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以往研究显示,D3型多巴胺受体基因与应激相关的心理症状密切相关.为此,文章通过整群取样的方式追踪调查了603名来自中职院校的酒店实习生,根据其在情绪劳动慢性应激下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的变化轨迹进行分组,从中提取情绪劳动易感组样本22个和耐受组样本38个,并根据年龄、学历等匹配对照组21人,提取其口腔粘膜细胞进行高通量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测序,尝试探究情绪劳动应激适应性与D3型多巴胺受体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关联.结果表明:D3型多巴胺受体基因2205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在情绪劳动易感组和对照组中具有显著差异,情绪劳动易感组的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为此,D3型多巴胺受体基因2205位点可作为情绪劳动应激适应性的候选基因.该研究从心理生物学视角为提升酒店员工的职业心理健康提供表观遗传层面的建议.

    情绪劳动慢性应激D3型多巴胺受体基因DNA甲基化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