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高新才

双月刊

1000-2804

jss@lzu.edu.cn

0391-8912706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199号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本着“求实、求是、求精、求新”的原则,力争把学报办成一个繁荣学术研究、展示学术成果、促进知识创新的学术舞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

    刘先春李琦新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意蕴深远的重大命题,并强调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新要求、新使命.党建理论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讨和研究阐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是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环节.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实践拓新与理论积淀,为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围绕这一重大命题,理论界从多个维度展开的学术探讨和研究阐释,为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提供了有效的学理支撑和丰富的理论资源.已有研究文献分析表明,关于这一重大命题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尚在起步与破题阶段,理论研究呈现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的突出问题.尝试从价值意蕴、理论基础、主题主线、精髓要义、结构逻辑和构建要求等六个维度,研究和阐释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学理意蕴,并提出整体性的构建思路与体系框架,全面提高这一理论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学理性,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建设理论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历史回溯、核心逻辑与原创价值

    李政廖晓东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开创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崭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阶段中国特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实,中国式现代化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更是一个构建基于更高文明要求的社会文明形态和生态体系的问题.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切实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历史渊源、理论逻辑、核心要义与原创价值,是对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怎样的现代化等时代命题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历史渊源理论逻辑原创价值

    土地政策松绑与县域新型城镇化——来自农村宅基地改革的经验证据

    吴振磊赵佳源张瀚禹
    2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外流,土地粗放利用、宅基地闲置甚至抛荒问题日益凸显.宅基地改革是促进土地要素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宅基地改革试点政策,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构造准自然实验,检验农村宅基地改革能否促进县域新型城镇化.研究发现:农村宅基地改革可以显著提升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政策路径识别发现,农村宅基地改革从非农就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激发市场潜能三方面提升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异质性研究表明,行政区划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于县、县级市和市辖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能力呈现递增趋势;地区差异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政策效应在东部、中部地区县域得到有效发挥,对西部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效果有限.通过土地政策改革推进以县域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也从经验上就如何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提供政策启示.

    宅基地改革土地改革县域新型城镇化要素积累市场潜能

    城市空气质量的经济价值评估——基于土地市场的视角

    梁昌一刘修岩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微观土地交易和城市PM2.5地表年均浓度等数据,研究空气污染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并通过"两步法"评估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经济价值.基准结果显示,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显著提高了土地价格,并估计出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经济价值约为27.369元/m2.通过剔除冬季集中供暖地区样本、改变模型设定形式,以及将核心解释变量滞后一期、两期处理后,基准回归的结论依然稳健.采用城市的空气流通系数和逆温天数作为空气污染的工具变量,内生性处理结果表明空气污染与城市中心地价之间存在负向的因果关系,进一步支持了基准结论.考虑到所处区域和城市层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清洁空气的经济价值呈现出异质性.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城市空气质量的经济价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不同层级城市空气质量的经济价值也存在一定的梯度,其中一线城市最高,四线城市最低.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城市人口规模是土地价格反映空气质量经济价值的关键渠道.

    城市微观地块土地交易价格空气质量经济价值

    数字化转型的环境治理效应——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文本分析的证据

    李静周孟艳
    5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环境治理绩效的逐步提升,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渴求也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而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传统的环境规制手段已很难有更大的突破.已有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成为推动中国绿色发展的新动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拓展环境绩效边界的重要途径.通过爬虫技术抓取上市企业年报中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关键词来刻画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并基于2008-2020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探究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其环境绩效,并且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基础上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作用主要通过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缓解企业内部融资约束来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的环境绩效提升效果不仅受产权性质、企业规模和行业属性等企业内部特征的影响,还受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应进一步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强化数字技术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治理效应.

    数字化转型企业环境绩效环境治理效应绿色技术创新融资约束

    我国检察听证制度的诉讼功能及其实现

    拜荣静霍晋涛姚平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听证工作规定》是检察机关开展案件检察听证的工作遵循,对于改变已有检察权运行模式,实现检察权运行适度司法化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但是,推进检察听证法治化仍需进一步加强检察听证立法,界定检察听证普通程序模式和简易程序模式的适用案件范围及程序区别,充分体现检察听证的诉讼价值蕴涵.检察听证制度虽然已经通过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定》被确立,但是检察听证的法治化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规定》基础上继续交流经验、创新工作模式、完善立法,充分体现检察听证制度本身的诉讼价值内容.应当借鉴检察听证制度的成功经验,逐步建立侦查阶段和审判阶段听证制度,使司法听证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作机制.

    检察听证检察权普通程序模式简易程序模式诉讼效率

    《民法典》恶意串通条款的独立价值与规范释义

    鲍伊帆
    7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恶意串通行为并非违反公序良俗行为之子情形.在体系定位上,《民法典》第154条属于独立的合同无效制度.在适用范围上,《民法典》第154条可以对以股权等投资性权利为标的的转让、非商品房与动产的一物多卖、债务人的诈害行为损害担保人利益等案型中的恶意串通行为加以规制,具有独立的制度价值.恶意串通的主观构成聚焦于对"串通之恶意"的判断,当事人既需存在明知或应知行为可能导致损害之"观念",又需具备积极追求或放任损害结果发生之"意思".《民法典》第154条所称"他人合法权益"中的"他人"仅指向特定第三人.恶意串通的客观构成以"特定第三人财产利益"为中心,并以"造成实际损害"作为其必要条件.基于比例原则的考量,《民法典》第154条中的"无效"应为相对无效之法律效果,其只能由受害方主张,且仅相对该受保护的特定第三方无效.

    恶意串通法律行为《民法典》第154条相对无效

    区块链赋能农村环境治理的法律规制研究

    谢丽华郝志斌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环境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面临"共同生态利益"维护的共识未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互信机制不健全、平台化治理数据安全保障不充分等诸多制约因素,需要区块链技术予以赋能和化解.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集体维护优势,能够实现农村环境治理的规范有序和治理主体的多元互信,为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构建全新的理论架构、技术思路和价值基础.区块链应用于农村环境治理也存在诸多挑战,包括区块链去中心化对农村环境治理公共性维护的挑战、区块链工具理性对农村环境治理中权利保障的挑战、区块链快速迭代对农村环境治理规则体系的挑战等.有必要坚持农村环境治理公共性优先的价值共识,构建技术治理与法律治理协同的权力限制与权利保障新架构,同时不断完善农村环境治理中区块链风险的技术规制制度.

    农村环境治理区块链价值证成风险防范法律规制

    "体用排偶"与明清制义的文体特征

    陈维昭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义"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经义文体的正式名称,"八股文"则是对经义文体的俗称.明代官方正式文件从不称其科举文体为"八股文",明代的经义文集一般不以"八股文"为书名,"八股文"一词不能准确、全面揭示明清经义文的文体性质和特点.《明史·选举志》指出"体用排偶"是明代制义主体部分的文体形态特点."排偶"包括排比和骈偶,骈偶类包括两扇、四段、六股、八股、十股、十二股、十六股等.在排比类中存在着一种股数为奇数的排比形态,如三股文、五股文、七股文、九股文,可统称为"奇股文".奇股文的存在应引起我们重视,明清制义文体的本质与特点需要重新认识.决定明、清制义"排偶"部分文体形态的,是题目的句型结构特点和语义结构特点.当然,作者的修辞理念和兴趣也对其"排偶"设置产生影响.明代成化之后,八股形态在"排偶"诸形态中占据主流地位,这既与它契合传统文章学理念有关,也与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进程是相呼应的.

    制义排偶排比奇股文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

    文章文法视野下义例、史法、义法之辨析

    宁俊红王阳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者们往往将方苞所谓文章义法等同于经学义例、书法或史法,此观点值得商榷.义例、史法对文章文法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都重视大义的书写,也影响到义法说对文章大义指向的重视以及将义与法密切关联的主张.不过,经学大义或史学大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学者共同认可或遵守的价值观念,而文章大义则往往体现作家个人的学养、精神等等.义例、史法、文章义法也都关注文章写作之"法",都会考虑书与不书或材料的取舍等问题,但在"法"的内涵和指向上又有明显区别.经学家对书法的分析主要体现在文章字句上,即所谓"一字褒贬",史法的根本在于对体例的把握;《史通》开启了叙事文法的总结,明人以此为基础,通过《左传》《史记》等的评点使叙事的篇章之法得到充分认识和发展;方苞义法说的提出又以明人为基础,简化明代以来层出不穷的炫目、奇妙之法,主张法的运用随义而变化,更关注最基本的篇章法则,确立了清代文章学的基本走向.

    文章文法义法说义例史法方苞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