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高新才

双月刊

1000-2804

jss@lzu.edu.cn

0391-8912706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199号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本着“求实、求是、求精、求新”的原则,力争把学报办成一个繁荣学术研究、展示学术成果、促进知识创新的学术舞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逻辑与实现进路

    蒋晟贺灿飞李志斌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正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未来生产力形态,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抓手.为此,构建了"要素—产业—生产关系"分析框架,探讨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进路.具体而言,在要素维度上,新质生产力弱化要素空间粘性,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平衡性;在产业维度上,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迭代升级,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协同性;在生产关系维度上,新质生产力催生了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的生产关系,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然而,面对新质生产力布局过程中,区域的体制机制僵化、产业"路径锁定"和公共服务不完善等现实堵点,需围绕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从区域重大战略、板块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出发,通过要素市场化建设、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城镇公共服务提升三方面,优化生产要素、产业和公共服务布局,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更好赋能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生产力布局

    基于四"新"维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

    齐文浩赵晨苏治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四"新"维度,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是依靠技术突破创新而产生的生产力跃迁,是以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和新基础设施为核心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依靠科技推动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但其依靠持续的技术突破,摆脱了资源驱动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是更清洁、更高效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能源转型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条件呈现出逐年向好的态势,但也存在新劳动者储备不足、新劳动工具发展受限、新劳动对象应用场景欠缺、新型基础设施协调性较差等问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是要着重培养新科技人才、数字技术人才和"卡脖子"关键技术人才;二是要以基础研究为依托,推动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以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三是要尽快建立起数据大市场;四是要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建用并重,强化以用促建.

    新质生产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数字经济全球化:历史必然性、显著特征及战略选择

    李正图朱秋
    2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规律?如何把握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如何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征?如何依据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历史必然性和显著特征进行国家战略的正确选择?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学理上进行全面系统完整地探究.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把经济全球化细分为农业经济全球化、工业经济全球化和数字经济全球化,依次阐述它们的区别联系、相互依赖和依次递进,进而论证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演进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客观规律基础上,论证数字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演进自然历史过程的结晶,阐述数字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在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显著特征基础上,结合经济全球化客观演进规律,阐述了数字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征;最后,基于数字经济全球化历史必然性及其显著特征,提出了新时代我国参与、引领和主导数字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战略选择方略.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全球化历史必然性战略选择

    数字化转型能提升国有企业资本配置效率吗?

    赵新宇张帅
    4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背景下,探究数字化转型与资本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提升国有企业资本效率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以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的非金融国有企业为样本,从外部成本以及内部治理两个层面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结论说明:1)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改善国有企业资本要素错配,提升国企资本配置效率.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能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以及改善融资约束,优化国有企业资本要素配置.3)从市场、政府以及国有企业自身层面来看,首先数字化转型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外部不完备的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环境中,数字化转型更能改善国有企业资本要素错配.其次较高的财政补贴隐含过多的政策性负担,弱化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资本效率提升效果.最后在较高水平内部控制环境中,数字化赋能显著提升国企资本配置效率.研究有助于深化数字化转型赋能国有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效果和机制,为探究我国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依据及决策参考.

    国有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数字化转型内部治理外部成本

    边疆自觉、少数民族文学与当代中国观

    刘大先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现代中国由王朝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边疆的自觉,边民的发现、想象和书写,构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观念基础.国际地理和国内空间的再认识与复杂化,意味着中国对于外部与内部、世界与自我的认知变化.在国内外多重因素所导致的主动与被动的迁徙与流动中,地理、政治、社会与价值观念得以重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权国家.包容不同类型的文化于国家一体的内部,兼顾共同性与特殊性,促成了新中国多民族共同主体的再造.这个主体再造的过程,决定了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特色国家意志体现与文化表达的当代属性.少数民族文学从属于社会主义文化新体系与格局的建构,成为总体性中华民族审美共同体的组成部分,进而形成了集体主义的美学风格.在经由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后学"思潮的洗礼之后,如今需要重申社会主义早期文化实践的遗产,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美学.

    边疆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学主体共同体

    数字检察赋能行政公益诉讼:从技术嵌入到制度融合

    梁鸿飞
    6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法治的命题下,数字检察旨在赋能法律监督,解决其"权"与"能"的不匹配问题.数字检察赋能行政公益诉讼并非仅是数字技术的援用和辅助,乃是技术与制度、组织的结构性碰撞.数字技术在嵌入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过程中,最初表现为技术对制度层面的程序步骤和监督方式进行逻辑修正,前者表现为将发现、调查核实以及诉前程序(检察建议)统合在同一逻辑层面,后者则指向于以数字画像拓展案件范围,监督视角可深入行政裁量,也投入数字空间.随着互动的逐级演进和议题的不断深化,检察机关置身于"许可网络",数字信息与技术成本抵消治理效能,数字思维超越法律立场等问题开始涌现.因之,需要在组织层面予以回应,在不改变原本组织单元的情形下,对数字技术做新的理解、安排、保障,主要包括实施数据过程集成模式,借助数字技术深入介入"行政乱作为",推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融通共享,从而实现技术与制度充分融合.

    数字法治数字检察法律监督行政公益诉讼

    数字检察的法治边界

    张迪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检察改革是指通过数字化赋能法律监督,以解决以往法律监督"被动性""碎片化""浅层次"等问题,是一种穿透式、类案式、一体化的法律监督.以数字检察的监督过程为观察视角,发现数字检察在监督内容、数据获取、技术运用、监督程序等环节的法治边界不清,数字检察存在异化风险.数字检察法治边界之厘定是其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因而,在过程视角下,我们应明确,数字检察的监督内容在横向上需坚持以法律为依据,在纵向上需关注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重点问题;数据获取需遵守比例原则、成本控制原则、数据安全保障原则与个人信息保护原则;技术运用中的技术选择仍需坚持成本控制原则,技术引入需履行算法备案与专家评议,技术运行应遵守技术辅助、技术透明与技术参与原则;监督程序上需秉持案件化监督、协作式监督以及事后监督等准则.

    数字检察边界数据共享法律监督算法

    数智技术赋能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探赜

    宫长瑞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依托的数智技术赋能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是科学技术日益精进和教育与时俱进的应有之义.数智技术所支撑的"数智化内容""数智化表达""数智化平台"和"数智化场景"能够极大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及时性、日常性、持续性、实践性,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开展.但值得注意的是数智技术环境的复杂性干扰常态化输出信度,数智技术主体的消解性降低常态化传播温度,数智技术素养的差异性影响常态化接受深度,数智技术风险的隐匿性妨碍常态化育人效度.为此,既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数智技术赋能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现实挑战,也要充分发挥数智技术的赋能优势促进数智技术与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深度融合,以切实提升数智技术赋能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成效.

    数智技术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

    数字媒介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游戏新质

    李利芳彭雨
    98-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核心审美要素,反映儿童本能心理需求.从纸媒时代到数字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形式发生巨大转向,其游戏形式与游戏场域发生根本性转换.数字图书实体能够与故事分离,成为阅读游戏的新主体,读者身体亦参与进阅读活动,作为精神游戏的阅读活动被加入实体游戏形式.非线性叙事和自由选择模式让数字图书阅读增加了建构个性化故事的游戏形式.与此同时,传统儿童文学阅读形成的"书与人"的私密阅读空间被打破,数字图书提供了群体交互空间,数字阅读表现出群体性活动特征和社交性活动转向.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因数字技术变得模糊,图书元素可通过数字技术呈现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经由互动进入文本世界.游戏的结构特性和数字媒介表达形式、内在符号会深刻影响儿童认知和文化生成.数字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由"出世"的精神幻想转为"入世"的互动乐趣,表现出与数字媒介特性相符的狂欢性、主动性、社交性特征,以及由故事幻想转向世界幻想的新特质.

    儿童文学数字媒介数字儿童文学游戏精神游戏形式游戏场域

    公共意志的话语路径:退老堂唱和诗与宋南渡初期山林传统重塑

    谷中兰
    110-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吕颐浩寓居台州期间营建退老堂,引起一场盛大的诗歌唱和活动.士人赋诗数量众多,吕颐浩亦多有和作.士人群体一方面从政治功业、隐逸高风等角度颂美吕氏退居行为;一方面在诗中普遍纳入谢安、裴度之典以质疑其退居的时代合理性,并借反论"退老"凸显政治文化重建时期老成之士的核心价值,表达对于南渡语境下贤能退隐的群体焦虑.吕颐浩以"腐儒"作为退居情态下的自我定位,昭示着杜甫的典范意义.通过梦境书写与退隐阐释,吕颐浩从虚实两个时空深度剖析退居闲适掩映下的报国理想与北归之志.忠君体国的责任意识以及重整山河的使命感构成了士人唱和行为的内生能量与逻辑起点.退老堂唱和诗揭示的士人心态复调特征烛照出传统山林之思的时代困境,话语路径的集体特征呈现出家国之忧对于传统归隐叙述逻辑的扰动,由此引发士人群体对山林传统的反思与重塑,以期调和退隐思想与现实需求的矛盾.

    退老堂吕颐浩士人复调心态山林传统士大夫唱和诗南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