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涂永强

双月刊

0455-2059

jns@lzu.edu.cn

0931-8912707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199号(兰州大学医学校区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反映该校理科师生的研究成果,刊登学术论文、试验报告、科研简报等,内容涉及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化学等诸学科。读者对象是理工科院校师生及有关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莲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与模拟

    俞巧杨祎汪月月马金珠...
    427-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淤地坝拦沙信息与流域输沙量计算马莲河流域土壤侵蚀总量,在系统收集流域降雨、土壤、遥感影像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基于RUSLE模型研究马莲河流域土壤侵蚀分异特征及其变化情况,分析模型计算误差.结果表明,流域土壤侵蚀产沙量总体呈逐年减小的趋势,突变发生在2003年,至2011年达到最小值1.911×107t,多年均值为6.405×107t,变化率-4.824×106 t/a.泥沙淤积量自2003年逐年上升,至2010年后占据年土壤侵蚀总量的10%~20%.流域土壤侵蚀等级分布总体上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多数年份东部地区的土壤侵蚀等级最低,土壤侵蚀模数基本维持在2 500 t/(km2·a)以下;2003年后,流域各地区土壤侵蚀等级均有所下降,至2018年绝大多数地区土壤侵蚀模数下降超过200t/(km2·a);总体RUSLE模型模拟结果良好,多数年份侵蚀产沙量模拟相对误差控制在20%以内.

    土壤侵蚀RUSLE模型模拟误差马莲河流域

    基于SWAT模型的马莲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

    汪月月吕继军马金珠
    435-441,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了解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选取马莲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采用SUFI-2算法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参数确定和模型验证,对流域出口水文站雨落萍站2006-2019年的逐月径流量进行模拟.模型验证期R2和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0.75和0.64,满足要求.对马莲河流域地下水潜水层储量、天然补给量、可开采量进行估算.流域地下水储量空间分布差异明显,2006-2019年储量减少3.79×109 m3,损失量较大,且潜水层储量与潜水层厚度和地质构造状况有关.流域模拟期多年平均地下水径流模数为0.36L/(s·km2),多年平均天然补给量为2.29× 108 m3,多年平均可开采量为1.37×108 m3.

    SWAT模型地下水资源评价马莲河流域

    甘肃省碳排放预测及减排情景分析

    邹松兵康世明袁腾港董莹...
    442-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LEAP模型和情景分析法构建甘肃-LEAP模型,设置基准情景、发展情景、目标达峰情景和尽早达峰情景,预测2020-2060年不同情景下的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况.结果表明,目标达峰情景下甘肃省能源需求量将在2037年达峰,碳排放量于2032年左右达峰;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耗强度、提升能源转化效率和使用清洁能源是降低能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方法.

    LEAP能源需求碳排放甘肃省

    近20a黄河流域甘肃段用水变化分析

    李丽莉邹松兵靳娟张文涌...
    450-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黄河流域甘肃段用水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2001-2020年用水现状及用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1-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年平均用水总量约4.22×109 m3,以年均1.17%呈减少趋势,2014年后呈快速下降趋势.农业为第一大用水部门,工业为第二大用水部门,其他依次为居民生活、生态、城镇公共用水.约占80%的农业用水总量年均减少0.28%;约占10%的工业用水总量年均减少5.6%;共计约占10%的居民生活、生态、城镇公共用水年均分别增长0.87%、13.73%、4.88%.工业用水及农村居民用水变化是用水总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流域水资源用水结构Mann-Kendall突变检验黄河流域甘肃段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识别——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

    田锐郑嘉鑫宋东阳柏航...
    456-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安全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天津市蓟州区为研究区,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安全格局相结合,构建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空间格局,诊断出修复区域,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2011-2021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减少趋势;蓟州区生态源地面积为260.67 km2,潜在生态廊道34条,其中关键生态廊道共9条,生态节点共65个;构建"一屏两核三廊四区多点"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空间格局,提出差异化的"四区"优化策略;源地修复区的总面积为224.22 km2,廊道修复区的总长度为260.69 km.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安全格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蓟州区

    近20a兰州新区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时空演变规律

    薛成起杨恩祺潘乐瑶孙玮文...
    466-472,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及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使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转移矩阵、Theil-Sen中位数趋势分析法探究兰州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在空间上提取植被覆盖度以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是兰州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二者所占的比例在研究时段内有所下降,建筑用地比例在研究时段内持续上升,到2020年占到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17.94%.2010年之后其他用地向建筑用地的转移是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转移类型.2015年后研究区土地流转的速度明显加快,大量耕地和草地转移为建筑用地,水体面积持续增长,未利用地和林地面积占比也由增加转为减少.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总体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中部植被覆盖度较高,南北部植被覆盖度较低,植被退化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及西南部部分山地、近城区周围以及在建用地.

    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兰州新区

    干旱环境下土遗址薄壁卷柏藓覆盖层作用效果

    黄井镜郭青林尚东娟赵建忠...
    473-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薄壁卷柏藓覆盖层对夯土遗址的作用,室内开展其透气性、雨蚀、温度敏感性和风蚀试验,探讨干旱胁迫下的透气性变化,以及5种覆盖度条件下的抗雨蚀、保温、隔热和抗风蚀能力.结果表明,薄壁卷柏藓在干旱胁迫下的透气性呈动态逐渐趋于稳定的变化过程,空气对流能够显著增大透湿率,有气流扰动的最终透湿率是无气流扰动的3.32倍;具有隔热和保温的双重特征,保温性能更突出;覆盖度的提高能显著提升抗雨蚀和抗风蚀能力,回归方程满足线性函数法则.

    土遗址薄壁卷柏藓覆盖度风蚀

    青海省草畜平衡动态变化过程及预警

    魏迁赵新全王军邦周秉荣...
    480-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CASA模型模拟研究青海省县域尺度1982-2018年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分析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畜牧承载力,选取理论载畜量作为畜牧承载力评价指标,结合现实载畜量,确定畜牧超载程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县域尺度草地生态系统承载力整体呈现东高西低格局.1990、2000、2010和2018年草地生态系统承载力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单位面积年平均理论载畜量由1982年的0.420 SHU/hm2(SHU:羊单位)分别上升到0.456、0.497、0.570和0.555 SHU/hm2.1982-2018年整体上处于超载状态,截至2018年,整体超载34.5%.红色预警区严重超载县域24个,亟需及时调整现实载畜量.

    草地生态系统理论载畜量现实载畜量CASA模型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爆发的时空规律与堵江灾害危险预测

    庆丰赵岩种艳金佳成...
    48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泥石流灾害极为发育的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区,分析区域泥石流爆发的时空规律,构建泥石流堵江概率预测模型,实现区域泥石流堵江灾害危险预测,为区域泥石流堵江链式灾害的风险防控提供参考.基于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爆发的时空规律,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选取流域面积、流域高差、沟床比降、岩性、滑坡密度、日降雨量>50 mm年均次数、河谷宽度、河流流量和河谷比降共10个参数作为影响泥石流沟是否会形成堵江灾害的关键因子,基于机器学习模型构建泥石流堵江概率的预测模型,模型的精确度为91.3%,ROC曲线下面积为0.931.研究发现河谷宽度是泥石流堵江灾害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流域面积、沟床比降、流域高差和滑坡密度等.

    泥石流堵江危险性影响因素机器学习白龙江

    煤柱失稳条件下浅埋房柱式采空区上覆地层变形特征

    刘亚明谷天峰杨烜宇王闫超...
    494-500,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煤柱失稳引起房柱式采空区顶板变形但未塌落的情况下,地表产生较大变形,威胁地面建筑物的安全.采用物理模拟和理论分析研究该条件下房柱式采空区上覆地层变形的发育机制,结果表明,房柱式采空区煤柱失稳后地表最大变形点与初期失稳煤柱位置、采空区顶板裂缝处三者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应;在采空区顶板变形但未塌落的情况下覆岩变形可划分为"条带状"、"梯形状"和"漏斗型"变形区域.松散层变形为"漏斗型"发育;采空区顶板发生断裂前可视为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固支梁模型.在煤柱失稳条件下,岩梁跨中下表面拉应力区产生竖向裂缝,并垂直向上扩展,煤柱的持续失稳会导致岩梁沿原裂缝薄弱面发生破坏,最终导致岩梁发生拉破断.基岩变形发展至交界面时,松散层逐渐发生滑移-拉裂-剪切破坏,最终形成"漏斗型"破坏形态.

    房柱式采空区煤柱失稳物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