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牡丹江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牡丹江大学学报
牡丹江大学学报编辑部
牡丹江大学学报

牡丹江大学学报编辑部

月刊

1008-8717

牡丹江市西地明街60号

牡丹江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CiteSpace与COOC的东北抗联精神研究发展历程、热点与趋势分析

    高云赵星雨张卓文
    1-1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CiteSpace与COOC两款软件,以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有关"抗联精神"为主题的544篇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与COOC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并绘制共现谱图以此对抗联精神的研究进展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此类研究的动态、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经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国内学者对抗联精神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一领域研究热度显著上升,研究视角丰富多样、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也面临着跨机构研究合作较少,高发文作者紧缺等问题。目前,此类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抗联精神""思政教育""时代价值""红色文化"等研究热点。未来应在扩大研究范围和对象上入手,加强跨学科研究以及从更多角度丰富对抗联精神的研究。

    抗联精神知识图谱CiteSpaceCOOC

    建党精神叙事涵养党的领导力探析——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域

    刘星宇蔡东伟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赓续初心使命、实现人民幸福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智慧等叙事中,彰显了建党精神叙事涵养党的领导力的必然性;根本立场、理念指引和价值实现的深度叙事契合是党的领导力得以涵养的动力逻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人类情怀、天下叙事议题中,党的领导力汇聚为主动的叙事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域下,建党精神叙事涵养党的领导力路径在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和讲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故事等方面。

    建党精神领导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

    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引擎:乡村春晚的多功能性与产业影响

    周荟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浙江丽水乡村春晚,探讨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多元功能与影响。文章分析了乡村春晚如何作为经济、文化和产业的交汇点,促进了乡村与城市间的交流、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深入研究乡村春晚的实践案例,揭示了其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并对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潜力进行了评估。

    乡村振兴乡村春晚文化产业发展生态文明

    《冬天的故事》:衰老与男性气概的绵延

    黄力平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莎士比亚的传奇剧《冬天的故事》并非完全聚焦男性嫉妒与女性权力,而有其更深层地在男性气概上的探寻。此观点可通过与《冬天的故事》的主要创作素材罗伯特·格林的长篇散文作品《潘多斯托,时间的胜利》相比较而获知。莎士比亚在结构框架上借鉴了格林的作品,却在内容细节上对其做了大量改动。一方面,莎士比亚将格林笔下贝拉莉娅王后的被动沉闷改为赫美温妮的主动聪慧,着力凸显剧中女性与男性之间性别权力的紧张关系,以此显现男性气概的缺失;另一方面,莎士比亚又对该剧中列昂特斯与波力克希尼斯试图通过追寻童年记忆和童年游戏保持男性气概的自我主张加以否定。最终,莎士比亚希冀通过自身品行的修省尽可能地延长男性气概。

    《冬天的故事》《潘多斯托,时间的胜利》衰老男性气概绵延

    影游交融·梦幻镜像·话语权力——《白蛇2:青蛇劫起》的多重空间叙事

    陈矿黄旭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产动画电影《白蛇2:青蛇劫起》作为《白蛇:缘起》的续集,没有被传统神话故事的原型所局限,反而在经典神话的母体上进行陌生化的叙事创新。影片中小白为救许仙而水漫金山,失败后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小青却被法海意外打入虚无的修罗城幻境中,凭借强烈的执念支撑她活着逃出去。自20世纪后期电影批评理论出现了电影叙事研究的空间转向,《白蛇2:青蛇劫起》作为一部带有后现代风格的动画电影,不仅在叙事文本上消解了传统神话故事的叙事范式,还在叙事层面开始转向对空间的多重建构。本文将从影游交融、梦幻镜像、话语权力方面入手,运用空间叙事理论探析《白蛇2:青蛇劫起》的空间叙事策略。

    空间叙事游戏化镜像女性主义

    "弑父":个体成长的建构之旅——电影《封神第一部》中姬发形象探析

    李艳申朝晖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尔善导演的《封神第一部》以多重复杂的父子关系构建了姬发这一人物形象。以姬发的出走来展现个体迫切成长的欲望,以殷寿作为补偿性的想象对姬发形成"父之法"的"规训",在成长的压迫与突围中,姬发经历了对"精神之父"殷寿从信仰崇拜到怀疑失望,继而绝望分裂的转变,最终以"弑父"这一激烈的对抗方式实现了自我的觉醒与个体的建构。家国同构体系下姬发回归西岐意味着再一次陷入父子关系的伦理之中,个人成长的话题并没有随着影片的结束而终结。

    成长建构弑父矛盾规训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能力建设研究

    王一然殷玉萍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国家安全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安全保障。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找准国家安全教育能力的时代定位,分析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能力现状,探究当前国家安全教育现实困境,对于提高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能力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探寻推动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能力建设的现实路径,首先,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落实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协同育人新机制;其次,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质量管理、行政管理五方面入手,着力构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新格局;最后,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快完善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体系。

    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高校国家安全教育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程路径研究

    井维娜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职院校教学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课程思政研究和探索的方向,这不仅是高职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文化审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该文主要以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为例,探索实施以"三全五环"模式将黑龙江特色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路径。

    课程思政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路径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实施现状的心理动力学分析

    郑维东刘雪婷卢培杰尚元东...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高校教师在具体执行课程思政中的心理动力学现状分析,为课程思政的执行提供方向。研究采用自编"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实施状态问卷",从思政认知、思政情感、自发思政行为和教学思政行为四个维度对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9份。结果表明:思政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状态分数显著高于非思政专业教师;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教师自发思政行为分数显著较高;尽管不同职称、学历、性别、任教学校的教师课程思政实施状态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其中分数排序趋势仍有一定意义;思政情感维度分数相对最高。针对研究结果展开心理动力学分析,据此提出相应对策,以进一步推进课堂育人作用。

    课程思政高校教师心理动力学对策

    "创新驱动"背景下"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

    潘伟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创新驱动"背景下,直面"高等数学"课程中的"痛点"问题,深刻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兼顾"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以"文献及研究生考试题"为载体,实现知识从"基础性"到"高阶性"转向,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变"抽象"为"具体",构建兼顾教学与评价的良性循环系统,对应解决开展教学创新的痛点问题。形成"教学—科研—竞赛—考研—教学"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问题导向—知识构建—创新思维—有效迁移"的教学模式;形成"教学—科研结合、教学—竞赛结合、教学—考研结合、教学—思政结合"的高效课堂。

    高等数学创新驱动思政建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