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袁月萍

双月刊

1009-2323

mdj6955905@163.com

0453-6955905

157013

牡丹江市光华街476号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查看更多>>本刊为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服务,为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童心的张扬——论迟子建小说中的儿童叙事

    郑树柏
    1-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儿童叙事视角来书写童心是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一大特色,迟子建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自然,以童心感受生活,以童心认识社会,赞颂童心的纯真与善良.文章认为,迟子建儿童视角作品具有独特的叙事意义,儿童是真善美的终极体现者.这一观点在叙事内容方面通过儿童对"死亡"的独特表现、对自然的极致推崇和主题的独特表述方式来得以展现,在推崇自然美、讴歌童真心的同时,也批判与鞭挞人性的丑恶,使作品呈现出诗性理想与世俗现实共存的特质.

    迟子建小说儿童叙事表述方式

    喧嚣年代的灵魂绝唱:评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时代的喧嚣》

    栾昕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代的喧嚣》是 20 世纪俄国杰出诗人、散文家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的重要自传性随笔.作者的这份"不像自传的自传",去除了对于个人生活的详细描述,而是专注感受周围世界的细微变化,其间回顾了犹太身份与彼得堡帝国秩序的隔阂,新旧世纪更迭所带来的左右为难的迷茫,以及文学对于生活的滋养意义,可以视为 20 世纪初俄国社会生活的万花筒.同时,作为阿克梅派的集大成者,曼德尔施塔姆一反象征主义所追逐的虚空形象,力争还原客观事物的本真,对文学与诗歌创作的原则进行了新的探索,将世界文化以最写实的语言、最为精密的架构呈现在读者面前.

    曼德尔施塔姆彼得堡阿克梅派

    论苏轼黄州时期作品对屈原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李康宁陆晶
    8-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其高洁品格与文学艺术对后世文人多有影响.苏轼被贬黄州之际,留下许多传世诗篇,我们就可从中窥见屈原精神的影子.苏轼继承了屈原的精神,并使之沉淀,在创新发展中生发出自己独有的旷达爽飒的人生品格.文章从楚地文化、寄情自然、人格精神三个方面论说屈原精神对黄州时期苏轼诗文的影响.

    屈原苏轼楚地文化

    泉州南戏古韵译介中修辞动机的把握与运作

    许建
    10-1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修辞动机是修辞主体为满足受众期待而采取修辞行为的内在驱力,而修辞主体的这一修辞行为则是以实现受众态度或行为转变为终极目标.在重新梳理新修辞带给泉州南戏古韵译介启示的基础上,围绕把握与受众共情、与源作共意、运作共感译文模式化策略关键过程,结合泉州南戏典型剧目案例,提出变译手法在"背景内容类""艺术形象类""体式结构类"戏文中凸显闽南方言韵律象征主体地位的具体实践路径,更好地助力于泉州南戏的对外传播.

    修辞动机修辞行为泉州南戏古韵译介

    西方世界的东方神奇:古诗中灵芝文化的英译

    邓中敏
    14-1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灵芝在中国与西方世界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全球也享有盛誉.在古代诗歌作品中,灵芝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大量的文人墨客为其增添多姿多彩的的文化意象.同时,随着众多咏芝诗歌的英译,西方人士也逐步了解到独特的中国灵芝文化.灵芝不仅是一种菌类植物,也被看作仙草圣物,以及天人交感下的祥瑞之物、孝德文化与道家隐逸情怀的体现.灵芝诗歌文本的英译中,国外译者更侧重归化,多采用意译,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基督教化;国内译者音译与意译兼用,更体现出注重话题链的叙事性的特征,但部分灵芝意象话题链呈现出模糊与泛化特征.

    古诗灵芝文化话题链英译

    解构与重构:新时代高校培育时代新人路径优化研究

    秦关
    17-1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作为时代新人重要的培育阵地,肩负其在专业技能、人文素养、时代责任、社会锻造等全方位综合性塑造的职责.然而在实际培育过程中,也会面临到由于课程之间融合程度不够、文化建设具有排他性以及现实与理想相互碰撞等原因所产生的诸多矛盾.因此,需要对时代新人培育中的现实困境进行解构,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路径的优化与重构,以此来提升高校系统育人的能力,激活科学育人的动力.

    时代新人高校困境解构路径优化

    数智化背景下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与实践——以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

    胡春华
    20-2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数智化对会计行业的不断渗透,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课程体系建设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为培养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各高校均在重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上进行了探索变革.文章以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探索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主线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培养输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数智化应用型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独立学院内涵式发展研究

    陶佳陈斌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求.作为现阶段仍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价值取向,以特色建设为重点,以质量建设为核心,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教育教学、深化实践培养,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同时,主动应对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办学水平,坚持以奋斗创造实绩,全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独立学院内涵式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康民军李洹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同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是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思政课则是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传播平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化.在政策护航、理论滋养和实践基础的良好时代背景下,要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推动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创新理论理论武装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李威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活动频繁开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以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然而,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评估、教学方法以及其他来自学校、教师、学生和家庭的诸多因素影响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不高.对此,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优化措施,提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帮助他们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和实践,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培养环境,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全球化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