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学报
美术学报

赵健

双月刊

1004-1006

msxb257@163.com

020-84017610

510260

广东省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院

美术学报/Journal Art Journa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学报》自1979年创刊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是华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美术专业期刊,在国内艺术类期刊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1997年荣获首届全国高等院校装帧艺术评比一等奖;1999年荣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整体设计奖;1999年在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评比中荣获三等奖。2000年荣获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封面设计金奖。200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整体设计金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鹤楼记与怡亭铭的接受比较——兼论石刻书法景观的接受问题

    罗昌繁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比唐永泰元年(765),同由李阳冰在鄂州地域以篆书书丹的黄鹤楼记石碑与怡亭铭摩崖在后世的流传情况,可对石刻书法景观的物质与文本形态进行双重思考:可知依赖于人文建筑而产生的石刻文献,从物质形态而言,因其可移动性与所在地人流量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物质形态的自然存亡速度;从文本形态而言,基于工具书性质的类书与史书性质的金石文献编纂宗旨不同,石刻文本的传播效果也有差异.而从书学史而言,有遗迹存世的石刻自然更为人瞩目,综合考察石刻的物质与文本形态,物质形态的存世更利于石刻的多维传播.此外,反思石刻作为书法景观的接受问题,可知石刻景观的空间组织形式、规模、产生时间与景观的持续性都密切相关,石刻作为景观对书法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李阳冰石刻景观物质文化

    乾隆时期壁子匾、对联、挂屏——兼论弘历有意识的设计行为

    方圆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宫藏壁子匾、对联、挂屏数量众多,保存完好,其中又以乾隆时期的最为精美.弘历与内务府造办处通过"呈样"与"画稿"的方式进行沟通,形成了设计—制作的工作模式,拓展了明代以来的匾、联、屏形制.文章以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为史料文献,结合故宫藏品实物,探讨乾隆时期的壁子匾、联、屏形制、材料的产生、发展,以及其与弘历审美思想千丝万缕的关系.

    清代乾隆壁子匾纸匾对联挂屏

    潮州宋元佛教美术新诠——以开元寺石造阿育王塔和石尾山摩崖佛造像为例

    吴天跃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空间"和"供养功德主"视角的切入,本文重新诠释了东南滨海地域之潮州宋元佛教题材石刻的空间布局和图像功能,以管窥宋元时期潮州佛教的地域风尚以及不同信仰群体的实践.该诠释乃是基于对广东潮州开元寺四座石造阿育王塔和潮安塔下村石尾山摩崖佛造像的多次调查.它们大致体现了宋元时期潮州都市寺院和山林岩洞寺院两种类型的佛教美术,且都包含吴越国式阿育王塔图像.结合传统金石拓片、方志文献和旧潮州影像,本文将开元寺石造阿育王塔的年代推定为北宋庆历五年(1045),其供养功德主可能是当时的潮州知州方慎从,其功能配置与寺内早已存在的唐代陀罗尼石经幢非常相似,且吴越国旧境内早有先例.而石尾山元代摩崖佛造像应是西方三圣、护法金刚力士、禅宗祖师与阿育王塔的图像组合,乃为岩洞寺院僧人日常观想、礼拜所需.

    潮州开元寺石造阿育王塔石尾山摩崖佛造像宋元佛教美术

    一场崇效赏花事:三卷《楸阴感旧图》研究

    倪葭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楸阴感旧图》绘崇效寺与楸树,上有姜筠、冯煦、朱祖谋、夏孙桐、秦树声题识.崇效寺为京城宣南名寺,始建于唐,虽因花事而驰誉,每当牡丹阑珊之时,楸花如粉云绕树,引得文人骚客徘徊树下,赏花吟诗.画作为何被命名为"楸阴感旧"?并寄托了何种情怀?笔者以此卷为基础展开研究,在搜集资料时发现《楸阴感旧图》竟有三卷之多.那么,这几卷之间关系如何?本文将解开上述种种疑问.

    《楸阴感旧图》姜筠徐德沅沈宗畸崇效寺

    版本与艺术——"乌丝栏"新释

    黎宇恒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丝栏"是一种中国古籍的装帧形式,指用于区分古籍每行文字之间的细线,也称栏线、边准、解行、界行或界格,其载体既有缣帛纸张亦包括石刻,颜色既有黑色亦有红色(朱丝栏)[1].余嘉锡先生、马衡先生以及日本学者岛田翰都曾对此题材十分留意,他们从文献学、金石学的角度来考订古籍制度中"乌丝栏"的名实.本文通过还原历史语境,利用艺术学、符号学研究方法,以"乌丝栏"为主要线索,考察宋人如何通过建构关于"乌丝栏"的话语,让这一书装形式成为一种审美趣味.

    乌丝栏书法《蜀素帖》定武《兰亭》许浑

    17世纪中日交流中的"行乐图"意涵变迁:以木庵题日本人檀越像为中心

    施錡
    11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明清之际的"行乐图"肖像,随着17世纪黄檗宗东渡后传入日本,在禅师和中国人檀越中得到继承.但在日本人檀越像的绘制方面,则在图像和内容涵义上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图像向着中国便服像的样式变迁,涵义则向着皈依和修行的意义变迁.本文以数件木庵题日本人檀越像为例,就这一此前未得到充分讨论过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文章指出,日本人檀越像的变迁,其实质是中日文化交流中微妙的继承、渗透和转变现象,既体现了日本人檀越形象对中国意涵的适应和皈依,也体现了中国禅师对日本人檀越教化并获得诚挚崇敬的良苦用心.

    行乐图木庵日本人檀越游戏禅苑黄檗宗

    达·芬奇《神圣比例》插图认识研究

    贾博昊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西方文明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与科学家之一,莱昂纳多·达·芬奇在任何时代都是学术研究的核心主题.他对自然的探索、对数学的思辨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明的重要源头.此外,更值得我们去潜心学习的是达·芬奇的艺术创造力,虽然他仅有不到二十幅完整的绘画作品留存至今,但其丰厚的艺术内涵仍不断被重新阐释,并为学界提供新鲜的议题.然而,到底达·芬奇丰富的创造力源自于何种特殊性?学界往往通过对其绘画作品,换言之即创造力表现形式的研究,来讨论达·芬奇的特殊性.但是,创造力不仅在于表现,也在于表现前对知识的积累过程.因此,本文尝试从达·芬奇如何认识世界的角度来揭示其创造力的独特性,通过研究他为《神圣比例》绘制的一系列带有极为明显的数学与艺术的跨学科特征插图作品,来讨论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全才的达·芬奇对图像知识的认识方式.

    认识经验理性数学达·芬奇

    论托马斯·本顿绘画中平民英雄群像的生成、刻画与塑造

    李恩多
    138-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画家托马斯·本顿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国家故事讲述者.他观察世界的眼光为宏大主题带来了精美的图像与有趣的场景,其笔下最成功的形象就是那些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国民形象,通过塑造英雄化的劳动者形象,反映出国家工农业生产的时代气象.本文分析了壁画《今日美国》中的劳动者个性形象的再现形式,研究了劳动者团体群像的表现方式,解读了绘画图示传达"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思想的要领,总结出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大型美术创作项目展现国家现代化建设面貌的方法论.

    国家艺术现代艺术托马斯·本顿研究壁画创作研究

    产品修辞格分类与修辞格文本依次渐进的改造

    张剑蔡匀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产品修辞的语言是符号化的认知语言,用传统的语言修辞去讨论产品修辞是无效的.为此,我们需要从修辞活动的认知机制去讨论产品修辞,分别以莱考夫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与四类认知模式,雅柯布森的"组合—转喻""聚合—隐喻"修辞表意倾向作为研究路径,将产品修辞格细分为:倾向组合轴表意的产品提喻、转喻,倾向聚合轴表意的产品明喻、隐喻.修辞两造的符号"指称"是产品修辞的研究机制,在具体的修辞文本编写活动中,两造符号"指称"都会按照"联接""内化""符号消隐"三种方式进行对应的修辞格文本编写.设计师"晃动"改造始源域符号指称,可以形成三种编写方式所对应的各修辞格文本之间依次渐进的转化改造,从而使得设计师从被动地选择修辞格,转向对各类修辞格的灵活驾驭,这是一种从认知层面形成的产品修辞操作新技能.

    认知模式双轴表意修辞格细分两造指称晃动依次渐进

    基于孟-斯宾瑟理论的家居环境与电梯轿厢色彩适配性方法研究

    周冬艳黄星宇肖刚
    15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家居环境中家用电梯轿厢的色彩配置进行了研究,家用电梯作为家居环境设计中的一部分,电梯轿厢色彩的应用依赖于室内设计风格.本文首先明确了家居设计风格对于轿厢色彩应用的影响,基于孟-斯宾瑟色彩调和理论对电梯轿厢进行色彩配置,充分考虑轿厢设计中轿壁色彩、光线和镜面等元素间的搭配规则.根据AHP(层次分析法)将轿厢色彩的搭配方案与设计风格进行量化值对应,利用色彩配置规则进行家用电梯轿厢色彩配置结果呈现;通过相关研究得到系统、客观、满足用户需求的家用电梯轿厢色彩个性化配置方法.本文通过对家用电梯轿厢各元素的色彩配置与量化,一方面为电梯企业提供一整套科学精准的轿厢色彩配置法则,另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一套家用电梯轿厢的个性化定制解决方案.

    孟-斯宾瑟理论个性化配置AHP(层次分析法)轿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