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毛纺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毛纺科技
毛纺科技

高惠芳

月刊

1003-1456

mfkj333@sina.com

010-65913844;65008693;65078673

100025

北京朝阳区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03室

毛纺科技/Journal Wool Textile Journ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73年,是毛纺织行业唯一的全国性专业中文核心技术刊物,全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报导毛纺织、毛针织、染整及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科研报告和成果、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开发,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企业的技术经济分和质量管理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棉/丝光羊毛集聚纺混纺纱工艺参数的优化

    徐梦梦崔益怀吉宜军苏旭中...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棉/丝光羊毛混纺纱的可纺性,开发高端贴身面料.本文采用集聚纺纺制 22 tex棉/丝光羊毛(80/20)混纺纱,并探讨混纺纱细纱工序的纺纱工艺配置.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细纱工序中影响纱线性能的后区牵伸倍数、隔距块规格和锭速 3 个关键工艺参数进行组合,对不同组合纺制纱线的强力、毛羽和条干等主要指标进行测试,并通过极差法分析各因素对纱线质量的影响程度,选出最优工艺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当后区牵伸倍数为 1.16 倍、隔距块规格为3.0 mm、锭子转速为11 000 r/min时,纱线的综合性能指标更好.棉/丝光羊毛集聚纺混纺纱关键工艺的研究可为棉毛混纺纱的纺制提供参考.

    集聚纺棉纤维羊毛纤维混纺纱纱线性能

    基于印织工艺的图案变形问题研究

    赵林陈逸淇张新月温润...
    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印织工艺中规整图案难控制的问题,选择不同织物组织结构与纱线密度为实验探究变量,通过在织机上进行丝网印花探究图案变形规律,并进行 4 个系列产品设计实践.结果表明:在相同纱线密度条件下,平纹、斜纹、缎纹组织纬向尺寸织造前后基本不变,但经向尺寸上,平纹变化较大(12.80%~14.50%),5 枚 3 飞缎纹图案变化较小(8.50%~9.00%),2 上 2 下斜纹变化波动范围也相对较小(10.25%~10.33%);同一纬密及组织结构下,经密为 346 根/(10 cm)时,纬向尺寸变化较大,且纬向尺寸与经向尺寸数据稳定性较差;经密为504 根/(10 cm)和583 根/(10 cm)时,纬向尺寸接近设定值且数据稳定;经向尺寸波动与经密成正相关性.通过研究与设计实践,根据不同织物组织结构及经纬密选取织缩率范围内的中间值计算出需要印花的尺寸,织造后可获得接近设定尺寸的图案,关于图案变形问题基本做到可控,并为新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印织工艺图案变形组织结构经纱密度织缩

    抗菌保暖羊绒立体肌理针织面料的开发

    周媛刘桂阳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丰富织物的类型和提升织物性能,采用羊绒纱线为主要原料,辅以抗菌锦纶高弹丝和涤纶低弹丝,通过立体化织物组织设计,在纬编针织电脑圆机上成功开发出了 2 种具有立体肌理的针织面料,测试了针织面料的保暖性能和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开发的针织面料具有挺括的表面质感、凹凸分明的肌理和褶皱效果,同时兼具舒适的弹性和柔软的触感以及一定的抗菌性,适用于多种秋冬季节的衣物,可通过改变织针排列和纱线颜色变化设计不同风格的针织面料,为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羊绒针织面料立体肌理织物抗菌保暖

    纬编电热针织物设计和性能评价

    王昊陶丽珍周锁林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金属长丝作为电加热元件在纬编电热针织物中的应用,通过赛络菲尔纺工艺开发了棉/铜镁合金和棉/不锈钢复合导电纱,并与碳纤维进行比较,采用罗纹空气层加衬纬组织制作了电加热元件并联的 3 种电热织物,并对导电纱和纬编织物电热性能进行实测及数据拟合.结果显示:复合导电纱达到导电纱A类产品要求;在 12V电压时,棉/铜镁合金导电纱表面温度最高可达 40.9℃;金属复合导电纱电热织物升温和时间、电压有关,电热织物的表面平衡温度与输入功率呈线性关系,温度达 45℃以上时,电热织物电阻变化率低于 2%,热稳定性好;相同条件下,棉/铜镁合金织物升温速度最快,输入功率最大,在 4V电压下最高温度达 49.8℃;采用赛络菲尔复合导电纱开发罗纹空气层加衬纬的纬编电加热织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纬编针织物金属长丝赛络菲尔纺复合导电纱罗纹空气层电热性能数据拟合

    PEDOT:PSS复合涤/棉导电非织造布的制备及其性能

    张天芸薛兢吴娇娇王富娟...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备具有良好导电性能和使用性能的非织造布,利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在涤/棉非织造布上原位生长致密的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钠(PEDOT:PSS)导电聚合物,探究掺杂剂体积占比、氧化剂体积占比等工艺参数对导电非织造布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SS∶过硫酸铵(APS)∶EDOT的比例为2∶1.5∶1、聚合时间为 10h为最佳工艺,制备的导电非织造布的电导率最高为 29.044 mS/cm;最佳制备工艺下导电非织造布的断裂强力为20.18 N,伸长率为85.23%;导电织物耐洗涤性良好,透气率可达329.19 mm/s,为导电非织造布在柔性电子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PEDOT:PSS涤/棉非织造布导电性能原位聚合法

    锦纶和棉织物中温一浴染色工艺

    王翊张京彬黄凯张贻兵...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锦纶和棉织物高温两浴染色问题,采用爱可森特系列活性染料对锦纶和棉织物进行中温一浴染色.首先探究了醋酸、纯碱、元明粉质量浓度对锦纶和棉织物K/S值影响,其次探究了最佳染色温度及保温时间,最后采用最优染色工艺,探究锦纶和棉织物的上染和提升力曲线.结果表明,在染料用量为 0.5%(owf),染色温度为 60℃,元明粉质量浓度为20g/L条件下,当醋酸用量为0%(owf)、纯碱质量浓度为6g/L、保温时间为60 min时,红RL-GR染色锦纶和棉织物K/S值接近一致;当醋酸用量为 0.08%(owf)、纯碱质量浓度为 4.5 g/L、保温时间为50 min时,黄RL-GR染色锦纶和棉织物K/S值接近一致;当醋酸用量为 0.05%(owf)、纯碱质量浓度为 1.6 g/L、保温时间为 50 min时,蓝RL-GR染色锦纶和棉织物K/S值接近一致,实现了中温一浴同色染色.

    锦纶活性染料中温染色

    壳聚糖/棉混纺纱线前处理工艺研究

    张子超张京彬薛孟芳王翊...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壳聚糖纤维具有天然抗菌性,与棉纤维混纺可提高产品附加值,但前处理工艺的不当易引起混纺纱中壳聚糖的损失.为探究壳聚糖/棉混纺纱线的最优前处理工艺,讨论了前处理工艺中纯碱用量、烧碱用量、处理温度及时间对壳聚糖/棉混纺纱线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处理温度在前处理中是主要因素,对混纺纱线的性能影响最大;其次是碱种类及其用量,烧碱前处理的纱线白度更高,纯碱处理的纱线白度较低,但壳聚糖含量降低较少;前处理时间对混纺纱线的性能影响最小.染浅色时最佳前处理工艺为:烧碱 1.5g/L,H2 O2 4g/L,80℃,50 min;染中深色时最佳前处理工艺为:纯碱4 g/L,H2 O2 4 g/L,70℃,50 min.在保证壳聚糖含量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壳聚糖/棉混纺纱线的单纱断裂强力、白度和芯吸高度等性能.

    壳聚糖混纺纱线前处理

    盘扣及其在服装中的应用

    邹平张新翊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盘扣为服装服饰品之一,是一种中国结.针对盘扣分类及其在服装中的应用技术理论研究较少的问题,详细分析了盘扣分类以及直盘扣和花盘扣的制作工艺,总结了盘扣的制作技术要点及其在服装中的应用,提出盘扣在服装中的实践应用技巧.盘扣最直观的特点体现在盘扣样式上,不同特点的盘扣应用在不同造型的服装上可直接体现出服装造型风格及艺术特点.设计师借助盘扣的应用特点,可设计出精美、具有创新性的服装款式.文章归纳了盘扣在服装中的应用范围,可为盘扣在服装中的设计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盘扣中国结盘花扣头直盘扣花盘扣

    秦绣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罗向东郭阳强威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秦绣在当代服装设计中面临的元素分类缺失和设计流程不明的问题,提出秦绣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方法.首先解析秦绣元素的外在表征及其隐藏意象,提炼并总结秦绣图案的构成要素;然后提取秦绣要素外在表征,建立针法、图案与色彩元素基因库,依据服装风格选择合适的元素基因并融入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语言;最后将针法工艺、图案造型与色彩搭配 3 个秦绣外在表征进行分类与整理,以保留传统秦绣样本隐藏意象为前提融入再设计,得出系统的秦绣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方法;总结了秦绣元素在面料、造型与科技方面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的运用策略,为秦绣在服装设计中的转型发展提出指导建议.

    秦绣服装设计外在表征设计方法

    唐代螺钿镜宝相花纹样的数字化创新设计与应用

    花芬牛豫程龙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使传统工艺美术在数字化背景下找到更多价值转化的可能性,以唐代螺钿镜宝相花纹样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化创新设计方式将其用于现代设计实践中.首先对唐代螺钿镜宝相花纹样的外在装饰造型和内在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和分析;然后以唐代螺钿镜宝相花纹的骨骼结构为设计切入点搭建数字化图案设计系统,建立数据资源库、设置填充骨骼结构图的算法程序,设计人机交互方式和界面;最后进行设计实践.结果表明:使用数字化图案设计系统输出的图案应用于设计实践中,可以提升设计工作效率,且充分保留了唐代螺钿镜宝相花纹样的风格特色,可以为传统文化的转化设计提供设计案例参考.

    唐代螺钿镜宝相花纹样数字技术创新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