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国档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国档案
民国档案

曹必宏

季刊

1000-4491

mgda@vip.sina.com

025-84665959

210016

江苏省南京市中山东路309号

民国档案/Journal Republican Archiv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创刊主办,是全国唯一专门刊载民国历史档案和民国史研究论文的国家级历史学期刊。办刊宗旨:公布民国档案史料的窗口,荟萃民国史研究成果的园地,沟通档案界与史学界的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抗战时期存越海防物资抢运及处理情况相关史料一组(二)

    刘楠楠廖利明
    5-23页

    重庆防空司令部1942年度工作报告

    童玉汝
    2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7年9月1日重庆市防空司令部成立,同年底改组为重庆防空司令部.抗战期间,该部主要负责搜集敌机情报、发布空袭警报、建设与管理防空洞、推行防毒与救护业务等工作,以保障重庆空防安全.该工作报告写于1943年1月,反映了重庆防空司令部组织协调各项防空工作的概况,对研究战时防空颇有裨益.

    重庆防空空袭防毒救护

    主权·产权·善举:近代上海一宗冢地交涉案述论

    陶水木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开埠后多个租地章程都规定,租界内的华人义冢未经华人允许不得占用、迁移,但租界当局常以筑路、建学堂等为名,强行占用冢地,或要求迁移、租售.1902年舆论一致谴责的同仁辅元堂北浙江路义冢"盗卖"案,其实就是租界当局一再要求售卖,中国地方当局屈从压力,授意善堂经董通融的结果.签约售地后,租界当局又"曲谅"华人舆情,提出"换地",善堂虽然收回了冢地,但亏赔甚巨,且与租界当局签约规定该冢地此后永远不许售卖、租让或改作他用,丧失了善产处置权.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慈善团通过市政府商请租界当局撤销该冢地原合同、改善善产使用以裕慈善经费,遭工部局拒绝,使慈善团坐拥巨额善产而弃之无用,既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影响了交通、商业和城市风貌.

    上海租界冢地交涉同仁辅元堂华人慈善团体工部局产权合同

    圣府的危机:1914-1919年曲阜林庙百户官改制奉卫官之争

    孟维腾吴佩林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熙二十三年(1684),衍圣公积极呼应康熙帝尊崇先圣的表达,林庙百户官得以置立.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崇圣典例》变尊孔旧制以合共和体制,林庙百户官改为奉卫官,拣选权从孔府转至曲阜县手中,地方政府进入到衍圣公自视为专属权力的林庙空间.此举遭到衍圣公强烈抵制,经与内务部、山东省府及曲阜县府交涉,争执以孔氏充任奉卫官的方式得以平息.孔府欲调试内部组织重建林庙奉卫体系,终因权责不清、财政困顿而未成功.百户官变制奉卫官的历程,映射出央地与孔府之间对尊孔认知的差异、孔氏应对变局的行为逻辑以及林庙体制转型的时代困境.

    林庙百户官奉卫官《崇圣典例》尊孔林庙改制

    民国时事报刊视野中的甲午战争民族记忆探析(1928-1948)

    杜恩义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午战争作为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之一,自其结束之日起即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不同的历史记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甲午战争记忆首先是一种耻辱记忆,政府及社会各界从不同视角表述甲午国耻,在甲午国耻记忆背后总结经验教训,关照时局,进行抗战动员和海军建设.随着抗战取得最终胜利,收复台湾以及收回甲午战争部分遗物,使得有关甲午战争的记忆演化成为一种有限的雪耻记忆.

    甲午战争国耻时事报刊民族记忆抗战动员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查团调查行程研究

    顾小伟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率先要求国联派遣调查团调查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之后日方提出派遣调查团调查中国整体,其目的是拖延从东北地区撤兵,并诋毁中国非现代国家.调查团为彰显公正,将中日两国皆纳入调查范围之内.受到成员构成、铁路、签证等客观因素影响,调查团决定向西绕路途经美国前往东亚,先行调查日本.在日方的鼓动与操纵下,调查团来华后优先解决上海问题,并前往汉口视察.此后日本以伪满洲国的名义,阻止调查团前往东北地区开展正常调查活动,并利用调查团作为宣示伪满洲国政权合法性的工具.调查团调查行程的决策大体公正,但从中可以窥见国联对日妥协的态度,注定其调停中日冲突的失败结局.

    九一八事变国联调查团李顿顾维钧伪满洲国

    抗战时期国民党与"工合"运动关系探析

    肖晓飞
    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政权力量与民间力量是近代合作运动的两大基本动力."工合"运动是抗战时期由国际友人和国内民主人士共同发起,得到国共两党一致认可、支持的新型合作运动.国民党与"工合"运动的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国民政府通过为"工合"运动提供拨款资助,向"工合"进行军事订货,及给予免税、免役优待政策来支持"工合"运动.另一方面,国民党始终试图运用政权力量掌控"工合"运动,将其纳入自己主导的体系之下.其主要措施有建立统一的合作行政和合作金融体系,从组织人事方面加强干涉、渗透,还专门针对"工合"制定监督管理办法.由于参与"工合"运动的民间力量活跃,运动在组织机构、经费来源、人事任免方面具有独立性,使国民党陷入既想掌控又难以掌控的两难境地.

    抗日战争"工合"运动国民党合作社战时生产

    郭泰祺与战时中英第一笔信用贷款(1938-1940):以孔祥熙档案为基础的研究

    苏骁潇
    9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即开始代表中国向英国争取信用贷款.为应对日本侵略,英国决定在《出口信用担保法案》中拨给中国300万镑,作为援华之第一笔信用贷款.在以提出修正案的手段排除顾问委员会的干扰之后,此案于1939年2月正式生效.因中国急于用车,且顾及英国在滇缅的影响,故购车款签约较快;但在剩余的信贷合同谈判中,由于中国迟迟未能提供购料清单,加之双方在担保机构、利率等问题上存在分歧,致使合同至1939年8月中旬方才签订.随即欧战爆发,大大影响了中国动用该款购料的进度.在上述过程中,郭泰祺秉承蒋介石、孔祥熙和外交部等方面指令,与英国就信贷合同签订和使用,进行了长期的交涉,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欧战爆发后,英国被迫大量减少出口,郭的工作受到极大限制.

    抗日战争中英关系信用贷款郭泰祺孔祥熙档案

    何以败坏:社会资本视角下晚清民国时期义渡事业的嬗变

    陈宇
    110-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至民国时期,乡绅在组织管理义渡时动用自身的财富、权力、声望和社会网络等"社会资本"筹募、管理、维护义渡资产,维持义渡的运营,并且为义渡组织的长久延续不断强化与慈善同人、地方大族间的关系网络.当乡绅群体逐渐丧失公共事务的话语权,公益慈善精神随着代际更替开始消退,义渡组织原有的治理结构在乡绅的社会资本消解后趋向瓦解.虽然政府及"新乡绅"也可以使义渡维系不辍,但由于无法充分调动乡村中群体自发的公益行为,义渡事业公益慈善的精神内核已经发生嬗变.

    社会资本乡绅义渡民间组织地方公益

    二次北伐前后党军体制的解体

    李翔孟欣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次北伐开始前,国民党中央尽管决议不恢复党代表制,但决定提高政训部门的职权.济南惨案爆发后,国民政府削减政工机构权责,冷却民众运动.1928年8月,国民党中央宣告军政结束,训政开始.在以党治国、以党治军的原则下,高级将领却讥讽政治工作"卖膏药".在将领们的提议和附和下,军队政训部归并特别党部,政训部制基本停顿,党军体制至此仅余特别党部制.此后,军队凝聚力主要不是依靠以党力为依托的政治工作,而是凭借将领的个人技巧.明知国民党和军队的问题所在,党政军高层却都无力矫正,这既是党军体制解体的结果,也说明国民党各类领袖治党治国治军的能力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党军体制二次北伐蒋介石政训部军队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