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李惠斌

双月刊

1004-5961

010-66509601

100032

北京西城区西斜街36号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理论性学术类期刊。刊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论文和资料,报道马列著作编译的重大变动,研究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蒲鲁东的两次批判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陈铮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历程研究,需要重视其中的蒲鲁东因素.在《贫困的哲学》中,蒲鲁东基于构成价值论的货币观,由于吸收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的价值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外观.19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蒲鲁东的货币观及其银行改革实践,对马克思科学价值理论的建构产生了双重刺激,具体演化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与《反思》中对蒲鲁东货币观的两次批判.对蒲鲁东货币观的初次批判,使马克思公开转向李嘉图的价值理论,从而锚定了科学价值理论的批判性理论起点,但受李嘉图影响,马克思此时的研究视域依然局限于流通领域;对蒲鲁东货币观的再批判,则使马克思真正进入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关系视域,从而深化了科学价值理论的方法论基础.这两次批判及其取得的理论进展,在马克思迈向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劳动价值论蒲鲁东货币数量论《哲学的贫困》《反思》

    重思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概念史溯源、恩格斯的阐释及其当代价值

    陈俊昆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雷蒙·阿隆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神话论"的批评实际上依赖于将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直接等同起来的逻辑前提.然而,从概念史上看,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概念等同是历史性发生的.其中,"第三等级"概念是无产阶级含义古今转变的关键中介.经过"第三等级"这一概念,无产阶级作为对社会贫困的表征与现代雇佣劳动制度联系在一起,表现为"19世纪的劳动阶级".与青年马克思不同,恩格斯主要是从"另一条道路",即19世纪西欧工业社会这一经验历史语境中具体地提出了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等同关系.这意味着"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从来就不是一个永恒的公式,而是一个关于历史条件的"函数",对于其具体表达,我们需要以特定的时代条件为转移.恩格斯的创造性阐释使得无产阶级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可能性.时至今日,恩格斯对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关系的阐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第三等级雇佣劳动恩格斯

    现代化经济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集成

    顾海良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命题时,就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特征及其结构集成作出了整体性和协同性的阐明.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演进作出科学分析,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在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集成中所呈现出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特征和新取向,凸显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整体谋划、系统布局和相互配合、协同高效两个方面的系统集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显著成就,对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作出了多方面的创新性贡献.

    习近平经济思想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张占斌王瑞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顺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具体化运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提供了目标指引和动力支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推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市场经营主体数量"三个经济学指标提升,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紧扣社会基本矛盾、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本原则,坚持人民至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筑牢提升人民发展能力的根基.依据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应从新技术、新的生产要素、新兴产业等层面汲取动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点方向.同时,要统筹守正与创新、战略与策略、整体与部分、引进与自立之间的辩证关系.

    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富裕

    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论述的创新性贡献——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视角

    丁任重李溪铭
    106-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相关论述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新质生产力及其相关论述丰富了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回答了新时代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在生产要素构成及要素组合方式方面,为马克思关于生产要素的相关论述注入了现代经济特征;在科技对生产力发展作用方面,突出体现了"直接化""内在化"与"一体化"特点;在生产力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方面,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在生产关系变革层面,形成了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等体制机制,并对科技革命冲击下的所有制结构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这一重大理论创新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瞻性指导.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生产力理论

    强国必须强军的深刻逻辑何以更好融入高校思政课

    姜延军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持续"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在"两个大局"的交织影响下,将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势在必行,这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也是应对意识形态复杂斗争的现实需要,还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当前推进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着力强化思想认识,持续加强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顶层设计;着力强化内容嵌入,系统推动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着力强化问题导向,突出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力强化协同育人,积极构建高校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教育大格局;着力强化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大师资"力量;着力强化实践教学,充分发挥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丰富实践教学资源.

    习近平强军思想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青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新探

    伍醒周鎏刚
    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意在回归"讲道理"的本质,实现思政课建设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坚持守正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重在观照教学改革,从实现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根基,运用系统观念优化教学整体生态,以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宏大愿景拓展教学视野.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学校思政课,还需要创新路径,坚持学段贯通与内容融合,善用生态文明建设"大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外交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性路径与实践

    马方方
    12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外交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青年群体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扩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能力.习近平外交思想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创新,主要包括合理安排课程模块与专题设置,以项目式教学引领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等.针对教学过程过于依赖传统的理论传授、教学资源不足、评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及其与学生的互动力度、加快教学资源更新速度、加强教学效果评估等,有助于习近平外交思想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也能够为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习近平外交思想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

    资本主义的长期萧条和马克思主义替代方案——访英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迈克尔·罗伯茨教授

    徐涛吕佳翼
    133-138页

    探索与奠基: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

    常改香王海军
    139-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探索与奠基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谛,为中国式现代化找到现代性思维方式;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塑造出高素质的干部和矢志奋斗的青年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锻造核心力量;积极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历史前提;积极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探索与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积累宝贵经验;全党积极形成并践行延安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找到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我们要注重从延安十三年中汲取力量、经验和智慧,积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新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延安十三年现代化探索与实践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