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术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

马云华

双月刊

1003-840X

mzysyj88@163.com

0871-3161975

650021

昆明市南太桥文化科技大楼12层

民族艺术研究/Journal Ethnic Art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从理论上进行一些探讨、研究。面向国内外一切有志与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的读者、作者;为云南培养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理论人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建艺术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现实思考

    田川流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艺术管理学"三大体系",已成为推进该学科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坚守中国特色原则、科学发展原则、跨学科建构原则、实践性原则.艺术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可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是纵向结构研究,二是横向结构研究,三是艺术活动部类的管理,四是艺术活动运行的管理;其学术体系的构成要素,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应用理论研究,三是应用研究;其话语体系的基本形态包括:以中国风格和语境为主体的话语构成,艺术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语境相融合的话语构成,历史语境与现实语境相结合的话语构成,学术性与实证性相结合的话语构成,艺术语言、理性语言与科技语言相结合的话语构成,各艺术门类交织与融会的话语构成,等等.构建艺术管理学"三大体系"应采取多种策略,包括准确把握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社会属性,强化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相互支撑,促进艺术管理学学科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的同步演进,科学把控艺术管理学学科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培养等.

    艺术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发展策略

    中国特色艺术管理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命题

    张振鹏陈书婷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艺术管理话语体系构建是新时代语境下艺术与管理的意义延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重构.中国艺术管理的特色在于其计划目标的统一性、组织结构的多样性、领导决策的科学性、控制评价的公正性,并形成了多元主体协作与扶持、共同营造环境、配置资源要素的生态系统结构.基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要求与中国艺术管理实践,艺术生态治理是中国特色艺术管理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命题,其本质是优化艺术生态的协调活动,目的在于实现多元主体的共生、共存、共赢、共荣,增进艺术生态所蕴含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对变化具有灵敏适应性的治理是有效的艺术生态治理,其理论与实践探索需要各界共同贡献智慧.

    中国特色艺术管理艺术生态治理话语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艺术管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张朝霞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艺术管理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实践中,初创期的"拿来主义""经验主义"和"工具主义"知识生产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以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艺术管理特有的话语体系.首先,要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民族文化发展中源远流长的文治传统,并对百年来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独特的文化治理经验进行挖掘、凝练.其次,还要依托"人民至上"的"文化代理"原则与方法,总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经验,提炼基于国家文化治理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艺术管理的知识谱系.最后,更要结合当下的重大实践命题,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艺术管理的实践逻辑,以期通过文化政策和艺术管理的升级迭代助力进行艺术的"中国之治".

    文治传统人民至上文化治理艺术管理

    系统性保护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特征与发展进路

    耿涵李晓东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了系统性保护的新阶段.系统性保护阶段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和所要实现的新目标催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诞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以系统性保护的多元理念为学科依据,具备交叉多元、活态开放以及目标导向的学科特征,坚守保护为主的学科原则,以田野科学为范式,探索交叉学科创新手段,以培养高质量、复合型非遗人才为学科目标,搭建国际合作交流桥梁,构建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话语体系,为各缔约国提供非遗保护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系统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特征人才培养发展阶段

    多元到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视野研究

    唐娜田文溥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多元融合的集成式学科,具有价值认同的多元性、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呈现学科整合的吸纳逻辑等特色.在全新的学科站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表现出以非遗技艺为重要对象、以传承人研究为起点、以建档-保护-传承为核心的独特的学科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旨在建立田野工作的二元互动和多元合一的新型交叉学科,通过学科整合与明晰学术视角,从多元学科主体出发,突破以往封闭化的学术场域,为非遗具体事项在当代社会的活态与应用性发展提供具体思路,以契合当代社会的变化性、开放性、复杂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视野多元价值认同文化整合

    "差序格局"与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策略——基于宜兴紫砂传承人口述史的田野调查

    王拓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现象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构成的特殊社会圈层中亦有普遍性体现.它突出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师徒关系"也是以家庭血缘为中心呈水波纹式向周围扩散并形成社会"圈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个体既要通过积极"拜师"的"关系实践"与"核心传承人"建构起利于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人际关系网络,又要通过"人情"运作的方式实现与"核心传承人"在社会资源方面的利益互惠."拜师"既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集体意向性"行为和心理观念,也成为社会资源有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普遍行动策略.作为当下一种"社会实在的建构"方式,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情境中理性、适度地运用和防范"关系资本"的异化性发展,学界要有清醒的认识.

    差序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策略宜兴紫砂口述史

    云南当代话剧的演出"空间"与"物造型"发展研究

    吴侠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当代话剧的演出"空间"与"物造型",自有其发展状貌.随着演出"空间"的变化,创作者从一开始受演出场所的限制,只能靠"写意性"的点染和"象征性"的表现产生舞台上的"写实"效果,到走出剧场空间的"限制"和物质条件的"将就",运用高科技的舞台技术手段表现戏剧情境流变中任何需要的时空环境和诗意幻境.云南戏剧人对都市戏剧演出空间的开发,是云南话剧演出新空间里出现的新动态,是充满了探索能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动向.

    云南当代话剧舞台空间物造型小剧场话剧庭院戏剧

    从街头到礼堂:云南校园话剧运动三十年(1920-1950年)

    方冠男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校园话剧活动并不全然是由当时内迁云南的外来院校所引领的,它有其内生性的自发驱动力,影响力辐射延伸至校园之外,还引起过社会层面的讨论.基于抗战时期戏剧出版物的传播背景,在举国一致的抗战意志的作用下,云南师生群体有着强烈地将文字出版物转化为行动表现力的能力与集体意愿,于是,成为云南街头剧运动的主体,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参与了抗战时期的舞台语讨论运动.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街头的云南校园话剧演出活动,在40年代走入了礼堂,表现出规模化、庙堂化和复杂化的整体特点.云南校园话剧运动三十年提供的启示是:校园话剧应是社会演剧的主潮,庙堂化的范式转向未必完全是正向诱导因素,应重视校园话剧的原创性内容.

    云南话剧校园话剧街头剧舞台语讨论启示

    慢熟的土地:清末到民国的云南话剧文学

    吴戈
    8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话剧文学的发展起步很早,经历了从萌芽到潮起、寂寞呐喊和学步模仿再到激情怒火中的爆发几个阶段,有学生的集体创作,也有个人的苦闷绝叫,还有时代催生的民族激情,更有民主大潮中的社会呐喊.云南话剧文学创作演出的构成分为本土剧作家的本土创作演出和外来剧作家在云南的"在地"创作演出.在这一时期里,云南现代话剧文学创作蹒跚地走向初步成型,耕耘中,远远守望着姗姗来迟的成熟.

    云南话剧文学民国时期时代催生早成慢熟

    "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探析

    胡智锋潘佳谋
    1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暖现实主义"是新时代文艺创作观念的新风尚与新思潮.作为新时代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念,"温暖现实主义"是对已经生发文艺创作景观中创作观念的提炼概括,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现实主义创作必然产生的结果.从哲学层面上看,"温暖"与现实主义本来"冷峻"的特征是对立统一的,它从生理与心理两个层面调和了现实主义文艺审美过程中产生的"痛感"与"快感",并能够拉开彼此间的审美距离.同时,"温暖现实主义"在社会层面上也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温暖"是"现实主义"独特的创作观念内涵,"温暖"首先就是一种现实主义全面客观的正面视角,其蕴含的悲悯情怀,归根结底是文艺工作者良知与人文情怀的展现,而且"温暖"能够在作品中营造充满"希望"的氛围.

    温暖现实主义创作观念审美快感时代精神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