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周志锋

双月刊

1001-5124

xbrwb@nbu.edu.cn

0574-87600508

315211

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Liberal Arts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主要刊登文、史、哲、经、法等学科论文,及学术综述、书评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代大审中的"宽恩"与"执法"

    姜永琳吴艳红
    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审是明代重要的制度建设,既是对中国历史时期录囚制度的创新,也为清代秋谳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准备.明代大审以所有在监囚犯为审录对象,其中徒流以下罪犯减等处置,具有宽恤的特点;而死罪囚犯的审录则以情真罪当为目标,审断强调事实、证据与律例应用之合理.从有明一代留存的恤疏来看,大审死罪的审录,体现了充分的执法性.无论是在可矜、可疑、可辩这些类别的应用,还是在将死罪案件纳入以上类别的论证上,与一般司法程序中的死罪审录具有同质性.明臣称大审官员"主宽恩""主原情",以与巡按御史的"主执法"相对,有失偏颇.明代大审作为恤刑,展示皇恩浩荡,其中有"宽恩"的层面,但是皇恩的核心则是执法公正、罪无冤滥.可矜、可疑、可辩案件的论证中,大审官员对死囚多哀悯之情的表达,似在"原情";但是哀悯本身并不构成审断的依据,只有与律例呼应的、进入律例框架的哀悯之情,才是其定案的理由.因此,充分的"原情"实则为有效的"执法"所服务.明代大审制度及其实践为理解中国古代的恤刑、死刑审录以及司法中情与法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材料.

    大审恤刑恤疏"宽恩""执法"

    美藏上海公共租界警务档案中三则中共史料解析

    徐迟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藏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档案,保存着 1916-1941 年间警务处情报部门的原始工作记录.这部分档案为上海档案馆《警务处日报》与《警务情报》的基础材料,具有更直接的史料价值.档案中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内容主要涵括公共租界警方查探、拘捕中共党员的案件记录,搜集、调查关于中共的活动情报,记录中共领导罢工的情况,以及关于中共发展态势的特别报告等四部分.这批档案既是研究 1921-1936 年间中共在上海革命活动的重要资料,亦是从英方视野观察中国革命的珍贵素材.这三则反映上海布尔什维克及早期中共活动的报告,揭示了该档案所富含的重要史料学价值.

    中国共产党上海情报室布尔什维克主义

    从莫斯科到闽北:"李娜杰"即是"李汉辅"详考

    许彬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汉辅是早期中共宁波地区组织成员.1927年初,组织安排李汉辅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留学期间,李汉辅与前往苏联的李立三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1933 年返回国内,此后下落成疑.据黄知真等革命者回忆,1933年底,闽北苏区有位外来女性革命者李娜杰,她是"李立三同志的前妻".李汉辅与李娜杰因此具有关联性.进一步考证,李汉辅回国前往江西革命根据地,与李娜杰经过赣东北、取道闽北到瑞金参加"二苏大"具有一致性;两者籍贯一致,年龄相近;两者皆具备出众的革命宣传能力,都会说流利的英文、俄文;李汉辅俄文名Надя(娜加)的发音与"娜杰"接近.虽然闽北苏区革命者对李娜杰外形的描述与苏联人李莎对李汉辅的回忆不尽一致,但考虑到对同一个人身高胖瘦等外在形象的描述,难免不受其生活环境变化及描述者自身主观性的影响,故仍可得出"李娜杰"即是"李汉辅"的论断.李汉辅原本丰富而复杂的革命人生历程亦得到较为完整的呈现.

    莫斯科李汉辅李娜杰闽北苏区

    道咸年间宁波民变与乡村秩序的变化

    尤淑君
    4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八年的十三年间,宁波府发生了五次民变,其虽规模小、时间短、目标单纯,却有乡绅群体参与其中,带头向地方官抗粮抗税.分析宁波五次民变的经过,以及道咸年间宁波气候、灾疫、粮价及银钱比价等情形,可知宁波民变的原因并非地方志所说的"苛索召变",而是宁波百姓在银钱比价失调带来的物价膨胀与税收压力下,聚众抗粮抗税,甚至殴打知县,打砸县衙.一般来说,清朝地方官需要乡绅群体的协助,才能治理县级以下的基层社会,稳定乡村秩序.然而,在宁波五次民变中,乡绅群体不但不支持地方官,甚至在地方官加税或改变惯例时,鼓动百姓反抗官府,凸显官绅矛盾激化,原有官绅合作的地方治理机制逐渐失灵,呈现清政府难以掌控基层社会的趋势.

    宁波民变乡绅乡村抗税

    晚清使臣西洋观剧再考

    尹德翔
    6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使臣和他们的随员在西洋"看戏",实为中国人较早接触西方文学的重要史实.因缺乏语言能力或文化基础,他们的观剧录往往成为令人费解的"天书",因之被学界长期忽略.运用国外电子文献数据库综合考析,可知晚清使臣李凤苞所观西洋剧为《睡美人》,张荫桓所观为《迷娘》《不可告人》《科西嘉弟兄》等三部剧,张德彝所观为《地狱中的俄耳甫斯》《恶魔》《新欢旧爱》《罗蕾莱》《穷汉乔纳森》《圣女贞德》《蚱蜢的报复》等七部剧.这些事实的揭出,可以补足 19世纪中西文学关系史中缺位的中国人面向,富有学术价值与意义.

    晚清使臣西方戏剧李凤苞张荫桓张德彝

    拉什迪《午夜之子》中的历史观刍议

    贾宏涛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在其名著《午夜之子》中,透过主人公萨里姆·西奈的个人成长史与印度独立后社会发展史的相互交织,审视了历史对个人、家庭与民族身份认同的意义.在拉什迪看来,历史意义是含混的,这是记忆不可靠性、人类自身视角局限性以及历史叙述者的动机共同促成的.但拉什迪同时认为,历史反思依旧是我们构建身份认同并指导当下与未来行为的重要参照,这暗含他对印度教"业报轮回"伦理观的反思与对西方线性历史观的解构.

    萨尔曼·拉什迪《午夜之子》记忆历史观

    "作风"源流考

    韩冬阳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汉语"作风"源于日语,其最初词义是"作品风格",后来由于电影行业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的变化,逐渐转移为"(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作"的词素义由原来的"作品"转为"做事","风"的构词能力得到提升.一些辞书中的"作风"词条释义尚有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完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应适时补充"作风"词条的示例,《近现代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应调整义项顺序,使用时间更早的书证.另外,《辞海》应补充"作风"词条,并准确释义.

    作风日语借词词义演变辞书释义

    批判、实证与解释:数字劳动异化研究审思

    鲍静
    95-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异化理论有着漫长而多样的思想史和哲学史,但也带来异化概念模糊及理论使用泛化的问题.基于不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数字劳动异化研究形成了"批判性、实证主义以及解释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的四重异化、福克斯的九种异化形式以及当代西方左翼的数字劳动批判是异化批判范式的主要框架,但都缺少现象学的描述以及主观经验的考察.而以社会心理学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范式虽然探讨了个体层面的异化心理体验,却以相对浅显的理解取代了对异化的批判性探索.解释主义范式拓展了对于异化的传统理解,成为批判范式和实证范式很好的补充,但相较于前两者,其应用并不广泛.上述方法论对数字劳动异化问题有各自的理论解释力及缺失.

    数字劳动异化新异化马克思主义传播政治经济学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学术期刊的版式变革与选择

    陈义报
    109-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文化运动兴起,西学东渐之势日益显著,横排抑或直排成为汉语出版版式选择绕不开的话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相较于报纸、图书,学术期刊横排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从学科来看,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横排比例较高,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横排比例较低;而大学、学/协会以及其他学术机构等不同单位主办的学术期刊选择横排或竖排版式各有不同.学术期刊版式选择既反映了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对中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不同态度,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公式、算式、图表、西文字母等内容信息,促进学术传播与交流,融入国际学术界.实践证明,版式变革既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也有利于科学思维的培养与普及.

    学术期刊版式新文化运动

    关系美学视域中文人山水画的三重关系

    佘国秀
    119-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人山水画以自然主义哲学为基础,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精神栖居空间.在关系美学视域中,文人山水画作为一种以人的关系和交往脉络为出发点的艺术,借助物性与人的生存发生了关联.这种关联包含了艺术家与作为经验世界视觉对象物的自然山水的合作关系,观者与作为观看对象的山水绘画的参与关系以及艺术家与观者通过画幅载体而建立的"观—我"与"观—是"的传递关系.这三重关系直接指向了文人绘画的伦理价值,即对自然人性与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

    关系美学文人山水画物性媒介伦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