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冯志敏

季刊

1001-5132

xblgb@nbu.edu.cn

0574-87600816

315211

浙江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Journal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 Engineering Edi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宁波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术期刊。刊登理、工、农、林、医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和自振频率测试的连续梁桥模型修正

    张增辉揭志羽朱建朝王维国...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往往与实际结构存在偏差的问题,本文以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和自振频率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首先介绍了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以及粒子群优化算法-反向传播神经网络(PSO-BPNN)的基本原理.其次,建立空心板梁、小箱梁、T梁 3 种不同截面类型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并计算得到其动力特性,同时对实桥进行振动测试.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待修正参数,对比分析了 3 种不同神经网络的修正效果,并将修正前后计算值对照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混凝土弹性模量和重力密度对于桥梁自振频率的灵敏度远大于泊松比,选取弹性模量和重力密度为待修正参数.(2)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误差均降低到了 7%以内,并且通过模态置信准则验证了修正后的模态置信度MAC值均提高到了94%以上.(3)PSO-BPNN相比于BPNN和RBFNN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基于 PSO-BPNN 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更能反映实际桥梁结构在真实条件下的力学响应情况.

    连续梁桥神经网络自振频率灵敏度分析模型修正

    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污染土中镉的试验研究

    王艳张李奕岚王恒宇郑佳挺...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浸出法是一种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的土壤修复方法,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领域颇具前景.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研究了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污染土中重金属镉的特性,以期为重金属污染土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振荡浸出试验,考虑镉的浓度、能源物质Fe2+的投加量、氧化亚铁硫杆菌的接种量及浸出时间等影响因素,研究了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污染土中镉的特性.结果表明:镉的初始浓度越低,氧化亚铁硫杆菌对镉的浸出率越高.随着浸出时间增加,溶液pH值以及镉的浸出率整体都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Fe2+质量浓度提高,污染土中镉的浸出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当Fe2+质量浓度为9 g·L-1时,浸出效果最好.随着氧化亚铁硫杆菌接种量增加,镉浸出效果也随之提高.当营养物质Fe2+的投加量为 9 g·L-1,氧化亚铁硫杆菌的接种量为 25%时,镉的浸出效果最佳,镉初始质量分数 100 mg·kg-1 的污染土中浸出率可达96.6%.微观测试表明,浸出后土样表面出现新的长条状矿物,土中残留的镉主要为弱酸可提取态与残渣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均有所降低.

    微生物浸出氧化亚铁硫杆菌污染土

    斜撑桩承载力自检检测方法的应用对比分析

    毛红辉金超奇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斜撑桩极限承载力自检效率,提出了新的自检检测方法—-超快速维持荷载法(简称"超快速法"),结合工程实例对相同设计参数斜撑桩的"超快速法"与"快速法"Q—S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除此之外,对同一根斜撑桩采用"超快速法"与"快速法"先后检测的 Q—S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超快速法"与"快速法"检测结果基本相近,两者偏差为0~8.7%;"超快速法"经验证可行且检测结果可应用于工程实际.

    斜撑桩超快速维持荷载法静载试验极限承载力

    辉绿岩单轴压缩过程变形场的DIC监测与模拟

    冯慧坤吕原君罗战友刘广建...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贮备丰富和应用广泛的辉绿岩,其内在的力学特性及破坏模式影响着辉绿岩矿的开采和使用安全.以辉绿岩标准试样为研究对象,利用万能试验机和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获取其单轴压缩过程的力学参数,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获取试样测试过程的位移和应变,利用颗粒流分析软件(Particle Flow Code,PFC)建立基于试验参数的二维模型,给出应变场获取方法并实施单轴压缩模拟试验.结果表明:DIC 技术能反映出试样表面压缩断裂过程的位移场及应变场,但试样表面颗粒跌落后存在无法监测的缺陷;PFC可以模拟全过程的应变场,且试样起裂位置及裂纹扩展路径与 DIC 监测结果匹配,但应变场测量精度受到测量圆、布局方式等参数设置的影响.DIC监测技术和数值分析技术的有效结合能更好揭示试样破坏过程的应变演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岩石试样破坏的应变演化提供参考.

    辉绿岩单轴压缩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数值分析应变场

    基于颗粒流的天然多形貌充填节理剪切特性研究

    朱跨丰罗战友吴强吴晖...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节理剪切特性是影响岩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据天然原岩节理起伏形貌曲线,采用颗粒流数值计算方法开展了天然多形貌无充填及充填厚度为15 mm和75 mm的节理剪切特性试验,分析节理起伏形貌和充填厚度对剪切特性及抗剪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充填厚度的增大,起伏形貌对节理峰前硬化、峰后软化的峰值特征影响降低,峰后软化程度下降.(2)同起伏形貌的节理随着充填厚度的增大,试样由节理剪切破坏向软弱夹层剪切破坏过渡.充填度小于2时,主要是节理剪切破坏和节理-夹层耦合破坏;充填度大于2时,主要发生软弱夹层剪切破坏.(3)充填度小于 2 时,结构面峰值抗剪强度随充填度增大呈减小规律;当充填度大于 2 时,结构面峰值抗剪强度无明显变化.

    充填节理抗剪强度剪切特性数值模拟起伏形貌

    一个圆环上全纯映射的Nevanlinna理论第二基本定理

    高玉辉于光升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建立圆环上的全纯映射和处于强λ-次一般位置的超曲面交的第二基本定理,采用了Nochka权方法.首先用Nochka权将关于所有超曲面的Weil函数用部分超曲面的Weil函数控制;然后将超曲面嵌入到高维射影空间中变成超平面,并构造线性非退化全纯映射;进而利用圆环上关于超平面推广的 Cartan 第二基本定理,给出圆环上代数非退化全纯映射和超曲面处于强λ-次一般位置的第二基本定理.

    Nevanlinna理论强λ-次一般位置第二基本定理Nochka权

    关于非线性热力学形式大偏差的一些结果

    高银辉季泳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拓扑压在遍历理论、动力系统、维数理论和平衡态理论中作用重大.经典的热力学形式,即势函数是可加的,无论在确定性系统还是在随机系统中都已有许多重要的理论结果和广泛应用.Buzzi、Kloeckner和Leplaideur定义了动力系统的非线性热力学形式,并采用了凸分析方法对其展开研究.本文研究了关于非线性热力学形式大偏差的一些结果.

    非线性热力学形式大偏差碎轨性质动力系统

    基于引力模型与空间自相关的长三角港口一体化空间联系研究

    丁倩刘桂云傅海威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三角港口一体化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以长三角 27 个港口为研究对象,通过熵权-TOPSIS法分析了 2010 年、2015 年和 2020 年长三角港口一体化融入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引力模型计算港口间的引力值,研究长三角港口一体化空间联系强度和空间联系特征,并通过空间自相关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发展程度总体偏低,且发展不均衡,港口两极化特征较为明显.(2)2010年、2015年和 2020 年港口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比较相似,均呈现出各港口之间空间联系强度不均的现象.(3)以上海为核心,江苏、浙江为两翼的长三角港口群格局初步显现.(4)长三角港口一体化水平呈现全局正向空间自相关性.

    港口一体化空间联系引力模型空间自相关

    义乌陆港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及驱动力研究

    张铭洋庄佩君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流设施是陆港枢纽集成的基本要素,其中仓储设施是空间布局的重要代表.本文以义乌陆港为例,选取其仓储物流设施POI(Point of Information)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法揭示陆港物流设施的空间布局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义乌陆港仓储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呈运输设施的"轴-辐"模式,以物流综合体为集聚核心、"多核一带"的非中心结构;传统仓、云仓和直通仓的空间分布也有差异,其中传统仓符合总体陆港仓储设施的集聚模式,云仓与直通仓呈单核心,但直通仓集聚程度更明显.(2)仓储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在地价和交通等因素上具有较强政府导向,也受多元运营主体的服务价值等因素驱动.期望研究结果为未来陆港物流设施布局与规划提供参考.

    陆港物流设施空间布局驱动因素义乌

    一种基于空间单元的多级共治雨洪管理方法——以宁波市海曙片为例

    余振勋汪步云冯国光司艺方...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洪涝治理模式中市政排水和水利排涝分治的局限性,基于平原河网城市的地形特点和当前防洪排涝排水模式,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单元的多级雨洪管理方法.该方法以防洪、排涝、排水的重要通道为边界,划分不同等级的空间单元,对不同等级单元采取不同的工程治理手段,构建防洪-排涝-排水多级共治体系;并将该空间单元管理框架应用于宁波市海曙片进行多级共治工程布局,通过InfoWorks ICM模型验证工程效果.结果表明,基于空间单元的多级共治能理顺雨洪系统,耦合防洪、排涝、排水系统工程,为我国城市洪涝治理提供参考.

    多级共治空间单元雨洪管理内涝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