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方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文物
南方文物

樊昌生

季刊

1004-6275

nanfangww@126.com

0791-6594676

330008

江西省南昌新洲路2号

南方文物/Journal Relics from Sout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南方,而向东南亚,主要刊登我国南方地区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文物博物事业研究论文,交流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文博工作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石器农民和猎民白陶形象和信仰之异同

    郭静云郭立新
    1-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陶礼器反映华南先民文化精神,表达新石器中期人们崇拜太阳的涵义.可是,稻作农民和丘陵渔猎文化对拜日的角度有所不同.白陶纹饰中用于形容时空观念的日历纹、八角星图是洞庭平原稻作农耕文化内涵的表现.但在半流动的渔猎采集族群的手里,经过形象化的改造后,被转化为对拟禽兽化的太阳,以及对神禽兽本身的崇拜.华南游猎族群实源自旧石器时代末期,其精神文化具有古老、丰富而少变的特征,当其学习到新技术后,配合自身神秘形象观念而加以修改,从而再创造出山地与平原两种观念相混合的构图,用于描绘只有山地猎人才有的神秘化的生活场景,造型山水禽兽,房屋和祭祀场景.

    白陶山地猎民平原农民皂市下层文化高庙文化千家坪太阳崇拜

    论夏商之际王都布局与中国早期王都规划理念的形成

    侯卫东李伊雯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里头夏都、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等三座夏商之际王都的布局,体现了中国早期王都已形成较成熟的规划理念,对后世王朝都城及中心城市的营建具有深远影响.从空间轮廓形态上看,三者均呈现出追求中轴对称和方正规矩的理念,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在继承二里头夏都规划理念的营造实践中又显示出因地制宜的务实传统.从城门与道路的布局上看,三座王都的差异较大,但这类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城内区域划分的界限.从功能分区上看,三者整体布局均呈现出以宫殿区为核心的多重结构,二里头夏都的网格状"里坊式"布局及各网格单元或属不同人群的特征,在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也有体现.二里头夏都已有较成熟的城市规划理念,经过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历代王都所遵循的规划理念.

    二里头夏都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城市布局规划理念

    百色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50年

    谢光茂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色旧石器是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具有阿舍利技术的早期石器工业的代表,因其含有众多的手斧、手镐等大型工具而著称于世.从1973年最初发现以来,在盆地发现了100多处遗址或地点,其中经过发掘的遗址达26处,历次发掘总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获得的石制品数以万计,其中发掘出土的达2.6万件,还发现多处石器制造场和用火遗迹.这些文化遗存的时代包括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绝对年代早到距今约80万年,晚到距今约1万年.经过几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百色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基本上解决了包括手斧在内的石器埋藏层位问题,手斧的年代问题也取得进一步突破,并初步建立起石器文化发展系列和年代框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手斧的划分标准问题、不同地层的年代测定,以及年代框架的细化和文化分期的完善等,需要今后引起重视,并通过进一步的工作加以解决.

    百色盆地调查发掘研究成果旧石器时代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1982年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广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3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2年4月—1983年1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汉县文化馆对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进行了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确认了1处窑址、1处伴有大量碳化物和红烧土的长方形建筑遗迹.此外,还发现了晚于1980年第三期遗存且内涵特征具有延续性的地层堆积,由此奠定了三星堆遗址"四期"分期体系的基础框架.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第四期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1984年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广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5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4年12月—1985年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广汉县文化馆在三星堆残存的土堆东北侧进行了三星堆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第四次抢救性发掘,发现属于三星堆文化的大量陶器和包括石璋、石蛙、石璧等在内的石器若干,确认了袁家院地点的三座土堆为人工夯筑的城墙遗迹,即袁家院城墙,并基本确认了袁家院城墙的性质、年代和构筑方式.

    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城墙商周时期

    海洋考古的再出发

    西村
    75页

    不爱远航的稻农:中国沿海早期生业经济传统与海洋取向

    秦岭傅稻镰朱天净
    7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下游是稻作农业早期发展和湿地稻田系统形成的关键地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生计模式突出了淡水湿地对植物和动物食物资源的重要性.新石器时代晚期,从事稻作农业的农民主要依赖内陆地区(尤其是湿地和附近的林地)作为他们的主要蛋白质来源,而与海洋的联系非常有限.相较于旱稻和其他作物而言,水稻的产量更高,所以长江下游地区以水稻为主的生计策略可以支持本地人口的数量和密度快速增长.稻作农业需要大规模的劳力投入和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而这会推动社会结构朝着更复杂的方向发展,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便是一例.人口的增长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本地吸收,表明人口变化的主导趋势是向内集聚而非向外迁徙.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其他农业扩散案例,进一步说明了稻作农业传播和人口语言扩散之间缺乏相关性.尽管稻作农业作为拉动因素推动了当地人口密度和社会复杂性的增加,却似乎并没有推动人群向外扩散.相反,从水稻到雨养稻作(旱稻)农业系统的转变或者稻作与其他雨养谷物的结合,更有可能推动了早期农民的向外迁徙和农作物的传播.

    新石器时代沿海经济海洋取向

    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传入中南半岛的沿海通道

    查尔斯·海厄姆吴春明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的人工栽培最早出现在长江流域,从公元前第三千年晚期开始,农耕社会向南扩展到了东南亚大陆.考古学和生物人类学新发现,以及对既有考古报告的重新检讨,清晰地揭示了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人向南扩张的过程.这一时期人群的海洋扩张起源于长江下游,沿福建沿海向南扩展至岭南,然后进入东南亚.稻作农人在这一文化变迁过程中,迁徙到了一系列曾长期由土著狩猎采集者居住的新栖息地.越南北部湾(Bac Bo)畔红河口的蛮泊(Man Bac),越南南部同奈(Dong Nai)江河谷遗址群中的安山(An Son),泰国中部Bang Pakong河口的科潘农迪(Khok Phanom Di)等三个关键遗址的资料,记录了东南亚史前人群的这一沿海扩张过程,其中科潘农迪遗址颅骨和牙齿变化的新分析发现遗址的主人与新迁移来的稻作农人有关.但因新人口对河流入海口栖息地的适应,这里的水稻种植只占次要地位,新移民转而适应了狩猎和采集,尽管他们继续保持着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整体形态.

    稻作文化沿海传播中南半岛

    史前时期环中国海玉器文化的海洋之路

    石荣传
    10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目前的资料,亚洲"北地中海"是玉器起源及海洋交流最早的区域,距今9000-7000年间,日本海两岸玉器面貌极为统一,表明存在明确的海洋交流.日本海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及高纬度温差使得人类借以海冰、洋流互通成为可能.东中国海与北部的交流除沿海岸的航行及岛屿的连接外,距今7000 年前可能存在长江下游与日本列岛的直接互动.亚洲"南地中海"玉器文化的海洋互动主要发生于距今 4000-2000 年间,由围绕南中国海的大陆珠江口、中南半岛红河下游及中国台湾台东地区三个玉器中心,相互交错,共同形成一张"海玉"贸易网络.

    环中国海史前玉器海洋之路

    中国古代瓷器对墨西哥陶瓷业的影响研究

    卡利梅·加斯蒂洛帕特丽夏·帆尼尔曹心悦孙雨桐...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满载东方商品的马尼拉大帆船往来新西班牙超两个多世纪.大帆船到达新西班牙后再经阿尔卡普科(Acapulco)到韦拉克鲁斯(Veracruz),然后继续运往西班牙,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商品作为精英阶层的奢侈品被留在了沿途的城镇,并对当地的手工业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中国瓷器是新西班牙马约利卡(Majolica)陶工最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中国瓷器对墨西哥殖民时期马约利卡制陶业的影响,重点关注反映器物外观及纹样的"装饰"这一范畴.通过分析中国器物的装饰内容被殖民地陶工吸收、采纳并改造成他们自己特色的装饰风格,探讨新西班牙马约利卡陶器装饰元素的跨文化交流,考察这些元素所反映的马约利卡陶器融入早期现代世界的全球化网络的过程,特别是其中一些元素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被认为是墨西哥马约利卡陶瓷传统文化特征的一部分.

    马尼拉帆船中国瓷器马约利卡陶瓷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