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方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文物
南方文物

樊昌生

季刊

1004-6275

nanfangww@126.com

0791-6594676

330008

江西省南昌新洲路2号

南方文物/Journal Relics from Sout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南方,而向东南亚,主要刊登我国南方地区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文物博物事业研究论文,交流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文博工作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盘龙城遗址出土陶器的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生产背景

    孙卓彭苇苇苏昕
    11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文化因素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化学元素检测和岩相显微观察,对盘龙城不同文化风格陶器背后生产的资源与技术展开了探索.本文认为盘龙城遗址典型中原文化风格的陶器和大量具有本地文化风格的陶器,在稳定微量元素组成和岩相显微结构方面都显现出了相近性,并在稳定微量元素组成上与中原地区郑州商城、小双桥遗址陶器存在明显差异,推测其生产应共同处于本地的陶器生产体系下.盘龙城出土的少量以鼎为代表的周边地区文化风格的陶器,在岩相显微结构中可见与其他陶器有别,表明其陶土的处理有着独特的技术来源.而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在资源获取、技术选择上则与盘龙城普通陶器存在较大差异,指示出外来输入的可能.

    盘龙城陶器文化因素化学元素岩相

    浅谈大汶口文化瓮棺葬相关问题——以滕州岗上遗址倒扣瓮棺葬为例

    朱超张强吕文兵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岱地区是中原瓮棺葬俗的主要传播与影响地之一,瓮棺葬俗的引入是裴李岗、仰韶时代中原与东方持续不断交流、互动的结果.大汶口文化阶段是海岱地区瓮棺葬俗最主要的流行时期,其最早发现于北辛文化晚期,后经大汶口文化早、中期继承发展及本土化的改造,瓮棺葬形式上出现了明显的简化现象,至大汶口文化晚期,传统的瓮棺葬形式不再获得其传统受众(社会底层人群)的认同,逐步发展成以陶器碎片铺盖尸骸为主的新式埋葬形式,究其原因,这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社会分化后等级产生密不可分,棺椁成为权贵阶层用以显示其高贵权力与财富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这种自上而下社会风气的影响与带动下,陶片铺盖尸骸的埋葬形式成为了社会底层人群为满足其棺椁愿望而进行的一次力所能及的尝试.

    大汶口文化瓮棺葬岗上遗址倒扣

    城子崖遗址岳石文化墓葬NM5及相关问题

    张溯王晓君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子崖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岳石文化最为丰富的遗址,2022年发掘的NM5是目前唯一一处随葬有陶器且正常下葬的墓葬,为研究岳石文化的葬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岳石文化在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龙山文化往岳石文化转变的社会背景是城邦社会的崩溃和王朝文明的兴起.岳石文化所属的夏代中晚期和商代早中期是中国早期历史的关键时期,岳石文化在夷夏商关系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三者共同主导了夏商周三代历史.

    城子崖遗址岳石文化夷商关系

    从前掌大遗址出土原始瓷试析商末周初南北方考古学文化交流

    秦超超李亚新
    14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系统比较前掌大遗址及同时期南北方地区相关遗址出土的原始瓷,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较多的关联性.前掌大遗址在商末周初,将东南地区所生产的原始瓷流通到北方地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枢纽作用.通过这一案例进一步说明,前掌大遗址作为商末周初鲁西南地区一处重要方国性遗址,在沟通同时期南北方考古学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前掌大遗址原始瓷商末周初文化交流

    临淄齐国故城供排水系统再认识

    昝金国韩伟东
    15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淄齐国都城作为周代至汉代重要的东方大都市,其供排水系统是城市生活和生产的重要保障.本文在考古调查、钻探并结合考古发掘和地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之前的排水系统研究,对供水系统有了新的发现,对排水系统也有了新的认识.加强对于供排水系统的研究,既能揭示齐故城营造背景、规划设计的理念,还能拓展齐故城考古和齐文化研究的视野.

    齐国都城供水源头供排水系统

    齐楚长城始筑年代辨析

    王永波孔胜利
    166-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齐楚长城孰早孰晚,是中国长城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左传》《(驫)羌编钟铭》等相关文献记录的排比分析,结合考古解剖和长城遗迹遗存结构形式对比证明:至少在齐灵公后期,齐长城已经存在,至齐威王前期,齐长城反复出现在文献记录中.齐桓公之后是五子争立的乱局,继立的齐顷公在位时间较短,不可能修筑长城;其后的齐灵公执政时间虽然稍长,但也无力完成全部齐长城的修筑,结合《国语·齐语》"环山于有牢"的记载,认为《管子》所记齐桓公筑长城应该是可信的.《竹书》谓齐威王、齐闵王始筑长城,或为传抄、流传过程中的失真.《水经注》《齐记》以田氏、齐宣王筑长城,或导源于《竹书》之误.《左传》屈完所称"楚方城",最初只是一道不易逾越的峻岭,后来才有了小城、列城,至战国楚怀王时期才修筑了长城.

    齐楚长城始筑年代遗存结构形式

    从山东临朐出土的刀币看齐国的工商官营

    冯群
    17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朐处于齐国的南部边陲,是齐长城的重要分布地,是连接齐国和鲁国、楚国和莒国的重要通道.临朐境内出土的"齐刀币"数量较多,年代较早,带铭文的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等铜尖首刀达七种之多.临朐境内刀币较多与当时齐国在此建立的关防、驻军和市场有关,反映出齐国工商业官营的特点.

    齐刀币春秋战国临朐形制币文

    本期导读

    袁靖
    184-185页

    古病理学视角下家养动物畜力利用研究回顾

    雷仪菲王华郭明晓
    186-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家养动物进行畜力利用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如何识别考古遗址中的役畜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近60年来,国外学者利用古病理学方法识别役畜并对畜力利用问题展开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而国内的相关研究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本文总结了考古遗址中常见的役用病变,包括骨骼和牙齿上的役具使用痕迹、四肢骨的骨关节炎骑乘相关的脊椎异常、肌腱韧带附着点变化四类.同时,文章重点介绍了两种病理量化方法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案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古病理学视角下家养动物畜力利用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局限,对未来古病理学在国内畜力利用研究中的应用思路和方向提出了建议.

    古病理学畜力利用骑乘役牛病理量化方法

    家驴驯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刘逸菲董宁宁
    20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驴作为役用家畜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其驯化起源问题在国内相对关注较少.本文分别回顾国外和国内学者的相关学术成果,发现国外研究以考古发现为基础,并结合遗传学、民族学、语言学探索家驴起源的时间、地点、野生祖本、原因、过程、利用方式、扩散路线等问题;国内研究以历史学和遗传学为主,考古发现与研究较少,可以大致梳理出中国家驴的引入与畜养史,并追溯现代家驴的野生祖先.我们希望本文在全面回顾家驴起源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现有成果对未来研究方向作出一些思考.

    家驴驯化非洲野驴亚洲野驴动物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