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方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文物
南方文物

樊昌生

季刊

1004-6275

nanfangww@126.com

0791-6594676

330008

江西省南昌新洲路2号

南方文物/Journal Relics from Sout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南方,而向东南亚,主要刊登我国南方地区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文物博物事业研究论文,交流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文博工作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汉帝陵祔葬墓园初步研究

    齐广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祔葬墓是西汉帝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汉代墓葬制度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相关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知西汉祔葬墓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从目前发现来看,武帝茂陵较早设置祔葬墓园,宣帝杜陵中开始大量建设祔葬墓园.此后,元帝渭陵祔葬墓园出现了等级划分,仅少量祔葬墓建有墓园,成帝延陵中祔葬墓园的等级区别则更加细化.祔葬墓园的形成与演变,与西汉中晚期时制定后宫等级制度有关.祔葬墓园流行隔墙重园,这种做法可能来自战国秦陵.

    西汉帝陵祔葬墓墓园葬制

    楚汉覆棺帛画的主题与生死信仰研究

    王传明
    13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楚国腹地江汉平原、南疆长沙和东海之滨战国两汉时期墓葬出土的覆棺帛画都应有着同一主题——墓主之像.并且,从战国中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到西汉前期的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再到西汉中期的金雀山汉墓帛画,覆棺帛画经历了墓主之像主题的确立、墓主之像的多空间展现和墓主之像主题模糊化的变化过程,并在东汉前期被以文字书写墓主信息的铭旌所取代.此外,虽然覆棺帛画是楚人为与死亡相关的招魂仪式和死者魂灵所作,但从一开始它就不只是关乎死亡,而与楚地升天成仙信仰相关联.覆棺帛画虽不是最早的墓主之像,但却是最早的表现墓主性别、年龄和身份地位等个人信息的"写实性"墓主之像.

    覆棺帛画墓主之像铭旌招魂仪式升天成仙信仰

    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出土金器定名的再探讨——以汉武帝更圆饼形金名"麟趾"为中心

    赵明
    144-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 95 年)诏书更黄金名为二:一是麟趾,一是褭蹄.但是,在海昏侯墓出土的金器有平板形、兽蹄形和圆饼形3 种.除去作为黄金制品制作备用的平板形黄金"金板"之外,此后朝廷制式黄金制品只有两大类,即兽蹄形金器和圆饼形的金器,符合太始二年诏书所述以改名后的黄金班赐给诸侯的"麟趾"和"褭蹄".其中,圆饼形金器有385 件,结合谭家乡等地出土的同类金器,存世总量约在 600 件以上,都符合汉代一斤重的圆形饼金形态,有校重、戳记、冰裂纹、刻画字符和人工锤击痕迹,显然具有特殊意义.结合文献考订,海昏侯墓出土的圆饼形金当定名为"麟趾",可称之为"麟趾金"或"金麟趾".与"褭蹄金"象征着往生升天的含义相匹配,"麟趾金"象征着王族子孙昌盛,延绵不绝.

    金饼麟趾金海昏侯墓圆饼形金

    海昏侯墓园出土的儿童玩具研究

    温乐平杨军
    159-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昏侯墓园M5墓出土的10件儿童玩具,其中铜大角羊、铜骆驼等玩具反映了西北草原文化、沙漠文化,中原汉文化的南传;海昏侯刘贺家庭十分重视对刘充国的儿童教育,注重通过玩具来加强刘充国的动物常识、日常生活技能和性别教育等;从玩具器物的幼稚特征和儿童心理学来看,初步判断刘充国入葬时年龄可能是 10岁左右.这些玩具器物的出土,对于研究秦汉玩具史、儿童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海昏侯墓园儿童玩具

    器物、生活、镜像:海昏侯墓出土日用器物与西汉王侯的日常生活

    吴方浪谭馨怡
    16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事死如生是汉代丧葬制度的重要体现,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诸如饮食厨具、起居用具、车马器、娱乐用具、文书用具、妆饰用具等日用器物,种类丰富,工艺精美,功能齐全,除墓主人自山东昌邑带来之物以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海昏侯国自产器物,映射出西汉王侯贵族在生活起居、日常饮食、文化娱乐、身份妆饰、车马出行上的奢华生活和高超的手工业制作技术,为深入了解汉代王侯日常生活和西汉中期的手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活生史料.

    汉代海昏侯墓日用器物生活镜像

    江西汉墓出土车马出行画像砖——以车马画像研究为例

    杨怡
    185-193,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车马出行图在汉画像砖中较为常见,是汉代车驾的真实写照.目前,学界关于汉代画像砖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是对于江西地区出土的画像砖研究着墨甚少.赣州市博物馆、樟树市博物馆等地都藏有江西汉墓出土的车马出行画像砖.从画像砖的侧面模印来看,多为一马一车的双轮轺车,车上立一伞状无帷的车盖.车驾前常有荷戟开道或骑马的伍伯,车驾后有随从护卫.乘车者通常是汉代的官吏,即墓主.从车马出行图可以发现,汉代轺车通常为一马或两马双靷的胸带式系驾法.车驾向左或向右呈奔走状,与汉代人观念世界中的西王母和东王公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车马出行画像砖为我们研究两汉时期江西地区的车驾与交通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

    江西汉墓画像砖车马出行图

    海昏侯墓园出土文物域外元素研究

    黄喆安琪
    194-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汉中期是丝绸之路开辟与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政治经济交往和文化艺术交融的重要时代.内陆汉墓的出土文物中,常见域外器物或融入异域文化元素的器物,作为西汉中期典型列侯墓的海昏侯墓也不例外,其墓园出土多件含有域外元素的文物.这些精巧的文物或为直接从域外进口,或为本土材料结合了域外元素、技艺制作而成,还有的是域外原材料结合了汉人工匠技艺制作而成.它们是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不仅为我们研究汉代海陆交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支撑,也对我们感知汉代的审美风尚、社会文化信仰及汉代中西方文化交流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海昏侯墓园域外元素器物丝绸之路汉代

    洛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交流对农业的可能影响——来自苏羊遗址(2019)的植物考古证据

    杨凡任广谷向乐杨琳琳...
    206-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羊遗址是洛河中游的一处中心性聚落,由苏羊和下村两个区组成.从出土陶器来看,仰韶晚期阶段该遗址受到了屈家岭文化的强烈影响.2019年度植物遗存分析揭示了文化交流背景下农业的变迁,尤其在农作物组合方面有清晰表现.本次浮选结果显示,苏羊遗址仰韶文化晚期阶段可能形成以水稻为主要作物的农作物结构,此后随着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发展,农作物结构向粟作农业转变;至王湾三期文化阶段,中原文化在此地强盛发展,苏羊遗址农作物结构回归到中原地区以粟黍为主的传统模式.下村区与苏羊区的植物遗存所揭示的农作物结构的差异表明,人群、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可能都会对区域农作物结构产生影响.

    洛河中游苏羊遗址文化互动农业模式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2016)出土炭化植物遗存分析

    吴瑞静王芬范宪军靳桂云...
    214-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焦家遗址出土的炭化植物遗存,为了解该遗址从大汶口文化到汉代的农业和生业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浮选结果表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农业主体地位已经确立,形成了以粟为主、黍次之的旱作农业,同时种植大豆和大麻.龙山文化基本延续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农作物结构.岳石文化时期,粟、黍种植得到进一步强化,大豆和小麦没有明显发展.汉代,粟仍有绝对优势,黍的地位明显下降,大豆和小麦发展缓慢,新出现了豇豆属.采集经济长期存在,但随着时代变化,采集种类和所占比例有减少趋势.

    焦家遗址大汶口文化生业经济旱作农业

    北方地区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石城遗址的生业经济——以林遮峪遗址植物考古研究为例

    刘洋王俊王冰言孙泽娟...
    225-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方地区石城在庙底沟二期初兴并延续至夏商时期,主要分布于晋陕蒙交界区,可能具有军事和贸易的功能.晋西北黄河东岸的林遮峪遗址地处石城带中心区域,时代涵盖了石城兴盛至衰退的阶段.林遮峪遗址先民应对环境变化,选择了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农作物结构长期稳定,同时积极利用周边其他植物.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北方地区石城遗址的居民食物结构相似,旱作农业和畜牧业兼营,辅以狩猎和采集.石城遗址先民积极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环境,为经济的活力、社会的稳定与群体凝聚力提供了基础.

    林遮峪遗址北方地区石城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