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张异宾

双月刊

1007-7278

025-83592704

210093

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22号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反映南京大学师生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科研成果,刊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文科院校师生。有英文目次和摘要。继承《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个不能否定"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动态选择

    吴文周绍东
    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断.为了科学理解"两个不能否定"这一重要论断,本文提出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动态选择理论,分析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带有差异性的发展战略选择,支持了比较优势陷阱论关于赶超战略的价值判断,探讨了从改革开放前的赶超战略转向改革开放后的比较优势战略的历史时机问题,说明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动态选择可使经济发展处于最优路径.

    发展经济学赶超战略比较优势战略比较优势陷阱

    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纸币本位制与"中国货币经济悖论"

    武海宝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世界经济体系迈入了纸币本位制时代.货币形式从贵金属货币向纸币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纸币本位制下,纸币不再是黄金价值的符号,而成为直接的商品价值符号.在商品价值和纸币价值这个等式中,纸币表现为一个更加能动的环节,这意味着它可以为国家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巨大的自主权和能动性,但这种自主权和能动性被世界货币大国和金融大国滥用.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特权上,即美国可以把任意数量的纸币塞入世界流通领域.在这种美元霸权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商品贸易、外资利用、汇率稳定等诸多方面受到美元的制约,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纸币本位制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人民币

    零工经济与数字游民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平台零工逆向劳动过程为中心

    吴静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平台为中介的零工劳动近年来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零工经济现象火热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劳动力商品再生产的现实条件的变化.这种"按需用工"的劳动方式迎合了数字平台时代劳动力商品自由流动的特征.对零工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剖析,须从其背后所隐含的劳资关系入手,探析平台零工逆向劳动过程的实质.对平台零工劳动的考察表明,数字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既要刺破"技术例外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外衣,深入平台零工劳动过程、劳动关系的组织形式、劳动的社会化迁移等具体现实的分析之中;也要回归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立场,在资本关系中剖析现象背后的问题:平台资本借零工劳动所增强的对劳动剩余价值的占有,以及平台资本借助"连接"服务所实现的对社会总体吸纳的强化.唯有如此,才能对数字时代的劳资问题及资本生产关系作出批判性说明.

    按需用工零工劳动力商品逆向劳动

    论生态文明演进中的能源数据分类分级制度构建

    钭晓东赵梓羽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源数据分类分级制度以价值位阶和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石,旨在科学归类和定级能源数据,以便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能源数据配置相应的保护和流通规则,是平衡能源数据安全保护与流通利用的关键性制度.在该制度中,分类以"属性"为标准,全面考量了治理目标、保护需求以及对分级的铺垫作用等多方面因素,将能源数据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型:个人能源数据、企业能源数据和公共能源数据.在此基础上,分级以"后果"为标准,对这三种类型的能源数据分别进行定级,形成了具体的分级体系.其中,个人能源数据被细分为一般和敏感两个级别,企业能源数据被分为四级,而公共能源数据则涵盖五个不同级别.这一制度的确立有助于在确保能源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数据的流通和应用,提升能源数据管理的高效性和可行性,对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备重要意义.

    能源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数据流通

    我国环境法上的按日连续处罚制度:历史发展、适用困境与完善之道

    吴卫星陈诚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以来,按日连续处罚制度在我国实施已近9年,有必要对其立法和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检视.在立法层面,按日连续处罚制度在我国经历了"地方立法先行先试—国家立法逐步展开—地方立法积极回应"三个阶段,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在实施层面,执法数据表明该制度的适用率极低,究其原因既有重罚主义倾向下执法人员不敢罚的主观成因,也有该制度本身不合理的客观成因.有鉴于此,可以从立法和执法两条路径出发对其进行完善.在立法上扩大适用范围,简化法定构成要件,完善计罚方式;在执法上明确"要件裁量"和"效果裁量"以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行使,同时为"可以不予"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设计双轨制罚则.

    按日连续处罚环境保护法行政裁量双轨制罚则

    犯罪论的规范基础及其本土化

    彭文华
    6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79年刑法颁行后,我国刑法立法走上自主创制之路.刑法学研究形成了移植外来理论、对外来理论加以本土化改造与本土理论并驾齐驱的局面.犯罪及其成立条件由法律规定,原则上不能成为理论改造的对象.实质理性与规范理性不能绝对等同,维护实质理性是刑法理论的独立品格.犯罪定量是我国刑法特有规定,属于犯罪构成要件或要素.我国传统犯罪构成论体系的不足在于,未能将正当事由纳入其中,对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类型化也不尽合理.在进行体系化定位时,正当事由可纳入犯罪客体中评价.在阶层犯罪论体系本土化时,需要对犯罪定量加以体系定位,并区分有责性和刑事责任.对犯罪构成要件是否排序,主要取决于认知理念和思维模式.客观归责理论源自阶层犯罪论体系,不宜适用于平面犯罪论体系.中止犯的自动性认定应以对行为人无需任何特殊预防之必要为依据,其标准是人格实现由恶向善的实质性转化.对犯罪参与体系采取正犯与共犯体系违背我国刑法规定.

    犯罪论规范理性实质理性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形态

    从内容监管到生态调控: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平台义务重塑

    朱笑延
    7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的网络暴力信息呈现出游离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由海量网民参与、深受网民情感认同的"合理化"特点.由于网络暴力信息与网民日常的言论表达难以区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义务如果过度强调平台的看门人角色,一味地要求平台扩大监管范围、强化处置力度,就会明显抑制网络空间的言论表达、加重平台的内容合规成本、刺激网民对平台私权力的抵触情绪.面向生态治理的新型平台角色旨在改变"网暴有理"的社交媒体环境,能够跳出内容监管与言论表达的二元对立,将平台的治理责任与合规成本限缩至其创设的环境风险,释放平台塑造理性交往秩序、鼓励优质内容创作的公共治理潜能.基于生态治理的义务内涵,平台需要在事前预警环节识别诱导网民发布网络暴力信息的高风险场景,在事中处置环节扭转网络暴力信息对网民群体的过度影响,在被害保护环节屏蔽网络暴力信息"合理化"宰制被害人的情境因素.

    网络暴力信息看门人规制言论自由平台义务

    韩非子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白彤东
    9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非子关于国与国关系的理论,可谓国际关系理论的先驱,并且由于战国与近现代欧洲有类似之处,这一理论仍然有其现代意义.通过对纵横之术的批驳,韩非子否认外交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国际和平理论,与当代现实主义理论相呼应.与同为法家的商鞅不同,韩非子尤其注重国家安全,特别是小国的自保.他的这些讨论,与《理想国》和《孟子》提出的小国自保的理论,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在比较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一个结合现实主义与道德考量的综合策略与国家安全理论,这种综合也是儒法互补与中西融合的一个尝试.

    韩非子商鞅孟子柏拉图国际关系理论民族主义

    闻言促谏:春秋时代社会转型中的礼乐坚守

    张雁勇
    10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春秋时代,在贤臣大夫的谏君行为中,有一种以"臣闻(之)"和其他"自称+闻(之)"等领起的征引现象,可称之为"闻言".这些"闻言"大多具有常理性质,均是以第三方权威话语的形式出现,实为贤臣大夫试图通过"重提"礼乐社会中的贵族共识,来建构自身话语的权威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而捍卫礼乐制度的政治表述,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向.这种征引现象是三代咨议和谏言传统的衍生,根植于施舍聚民、以家代国式的中国早期国家产生方式.虽因时势与说服对象的不同,征引"闻言"会产生不同效果,而且"闻言"呈现出渐次退场的态势,但其价值并非仅限于当时.作为早已存在的公共话语,"闻言"借由贤臣谏君的特殊场域被"重提"与阐述,加之史官在场载录以及后续整理、保存、传播的助力,明确了其作为公共话语的重要价值,进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经典化,获得了恒久的生命力.

    春秋闻言贤臣谏君礼乐

    费孝通与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之争探微——兼论顾颉刚的"古史"观念

    李政君
    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顾颉刚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观点,费孝通先后提出过两次质疑.第一次质疑是学界所熟知的1939年的争论.这次争论的分歧主要在"民族"的界定标准上:顾颉刚以中华民族为参照对象,更看重主观上的认同意识;费孝通并没有正面讨论中华民族问题,而是立足于西方社会人类学知识,强调不同群体在文化、语言、体质方面的差异性.后来,当费孝通正面讨论中华民族问题时,则接受了顾颉刚的基本观点.第二次质疑是1993年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与"古史辨"在思路上存在没有解开的矛盾.这次质疑的关键在于费孝通认定顾颉刚"没有重视一切思想在当时必然有它发生的历史背景",但事实上,立足于"伪史的出现即是真史的反映"这一观念分析中国古史的"层累造成",正是顾颉刚考辨古史的特点.所以,第二次质疑更多属于费孝通对顾颉刚古史观念的误解."古史辨"破坏的是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或前现代叙事,而"中华民族是一个"则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中华民族现代叙事的起点,二者之间并不存在解不开的矛盾.

    顾颉刚费孝通中华民族共同体古史辨